对凤山县城实施周边绿化的思考

时间:2022-10-25 10:55:13

对凤山县城实施周边绿化的思考

摘要 为了改善凤山县城区周边生态环境现状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不相协调的现状,提出绿色城区规划和保障措施,以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化;生态现状;城区规划;保障措施;广西凤山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82-01

凤山县位于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石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林产品有杉木、八角、油茶等,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有三门海天窗群、江洲仙人桥、穿龙岩、鸳鸯泉等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县城周边环绕着坡雄堡、云峰洞、雷峰山、穿龙岩、文笔山、长岗岭等几大山峰;县城人口约3万人。城区周边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不相协调,与建设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名县的要求差距甚远。实现绿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城镇品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周边生态环境现状

1.1 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下降,地质灾害隐患多

由于石山土壤贫瘠,保水能力极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而分布零星,地表水缺乏,对植物生长很不利,使原生林消失,次生林退化,藤灌和草本植被变少,森林覆盖率下降;使得干旱和内涝等自然灾害频发,流经县城的观音河、九曲河水量变少,水质变差。部分岩石,呈石漠化趋势。多年来,由于人们开山采石,四处可见千疮百孔的岩石峭壁,形成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区。

1.2 丧葬占地,山火频发

城区群众一直延续土葬习俗,大量的坟墓既占用土地,又影响景观,每年清明祭扫,大量燃放爆竹,焚烧纸钱和香火,常常引发山火,烧毁山林;持续干旱、农业生产用火、县城人员复杂、火源难以掌控也是引发山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1.3 人工林面积增加,义务植树成效不佳

近年来,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兴修沼汽池等项目,绿化成效较显著,人工林面积大大增加。但因为山林权和相关补偿机制未完全落实到户,群众对政策认识不足,生态建设自觉性差,只顾眼前的小利,对一些退耕林地进行复垦,擅自毁林开荒、放牧砍柴等还时有发生,影响绿化成效。从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都进行义务植树,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和配套管理措施,成效不佳[1]。

2 绿色城区规划

以建设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名县为目标,以恢复和保护森林植被为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进行城区周边绿化。

2.1 山上绿化

(1)石山岩石陡壁,主要实施全面封山育林,避免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恢复天然植被;宜林地可根据群众意愿和景观设计,种植椿木、柏树、阴香、核桃、任豆树等,提高人工林面积[2]。

(2)山脚谷地可种植榕树、桂花、紫薇、竹柏、樱桃、玉兰等园林花木,结合石山封育,建设生态旅游园林。

(3)土山可种植八角、油茶等常绿经济林,条件较好的林地可种植桃、李、梨、葡萄、柑桔等果树,结合林下种养,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山庄、农家乐等,既提高林地面积,又能增加群众收入。

2.2 城内绿化

乔、灌、草合理配置。沿进城道路两边种植香樟、小叶榕、台湾相思等路荫林和三角梅、五色梅等花草进行美化。对影响景观的道路两边石壁,实施生态墙建设,种植当地藤本植物石山羊蹄甲、爬山虎等进行立面绿化。城内街道社区绿化以园林常绿树种桂花、小叶榕、香樟、鹅掌材为主。

2.3 河道绿化

观音河、九曲河沿岸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保护现有植被,保持植被多样性,培植水源涵养林。

3 保障措施

3.1 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为绿化保驾护航

(1)把绿化纳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纳入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并确立提高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目标。

(2)城镇建设中要做到“不砍树、不推山、不填水”;城市的规划建设要与生态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招商引资中,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要以建设生态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为主;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局部或短期利益。

(3)加快现代生态殡葬、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生态设施建设规划。关闭规模小、效率低、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

3.2 强化管理措施

(1)加快制订适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绿化方案和保护管理配套措施。加强和充实绿化队伍和技术力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2)加强生态工程后续管理。设立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人员,认真组织实施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珠防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沼汽池建设等生态工程,加强检查、验收和后续管理,巩固生态成果[3]。

(3)强化落实管理责任。把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林地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发现和制止乱砍滥伐、无证开采、无证用火、随意放牧、任意开荒等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和案件;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林业、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执法,加大对破坏生态资源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减少损失。

3.3 正确引导群众,走生态致富之路

(1)加强生态政策宣传,明晰林权,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得到实惠。

(2)统筹兼顾生态的长期利益和群众的眼前利益,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种养等生态经济,取代过去广种薄收的种植模式;发挥自然、人文景观和植物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业,把绿化与增加群众收入,与治山、治水、治穷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4]。

(3)逐步转变土葬习俗,进行生态殡葬和文明祭祀。

3.4 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保护生态和生态安全意识。开展“争创生态文明单位(社区)、个人”评选活动、“以保护生态为荣,以破坏生态为耻”等宣传教育活动,进学校、社区、单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以“绿色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家”为荣的氛围。

4 参考文献

[1] 甄彦欣,王鲜英.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4(S1):174-176.

[2] 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中国园林,2003,19(5):44-47.

[3] 黄玉源,黄良美,黎桦.对我国城市绿化状况浅析[J].生态科学,2003(1):92-94.

[4] 赵建华.新世纪城市绿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2(1):65-67.

上一篇:我国现代城市林业发展探讨 下一篇:观赏草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