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切为了复仇

时间:2022-10-25 09:02:25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湖北监利县人,县城火车站外有其雕像。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奇谋战圣》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端午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伍子胥的忌辰说。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结果吴王夫差相信了,并赐子胥宝剑要他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苏州人为纪念这位忠臣,把此江该为胥江。因此,后世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传奇的逃难历程――一夜白了头

伍子胥生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当得知楚平王派兵来捕,便知父兄终不能幸免。如何是好?还是尽快逃命。但逃跑免不了要拖家带口,可如此将托累行程,不利于逃脱;如若不带,自己的妻子家人定会惨遭楚兵毒手。奈何?伍子胥的烦恼被妻子所识破:“大丈夫含父兄之怨,如割肺肝,何暇为妇人计耶?子可速行,勿以妾为念!”妻子说罢竟进里屋自缢而死。伍子胥为此大哭一场,把妻子草草掩埋,收拾好行李就匆匆离去。不足半日,楚兵即至。

据说,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跑,曾对楚王说:“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后来果如其言。伍子胥听说世子建逃至宋国就奔宋而去,并找到了世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世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世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结果被郑定公杀了。随后伍子胥不得不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令人画了伍子胥的像,张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他非常同情伍子胥,便把伍子胥等人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一好友皇甫讷长相酷似子胥,他想让此人来冒充伍子胥过关。可皇甫讷那时并不在家中,他们足足等了六日还不见皇甫讷回来。伍子胥心急如焚,等到了第七日早晨,伍子胥居然须发全白。“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就出自于此。适逢东皋公来告知其好友已回,但见伍子胥这般模样,便告知于他。伍子胥起初不信,拿镜子一照,痛哭流涕,将镜子摔至地上,叹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可东皋公却认为这恰是好事,因为这样守关楚兵更不好辨识,正好能助其顺利过关。伍子胥的确命大,若不是如此,历史上也许就不会有他伍子胥的威名了。

装扮妥当之后,四人一起朝昭关方向进发,并于第二日黎明时分赶到昭关。当时正值开关时间,守关楚兵果然把守严密,皇甫讷很快被楚兵发现,并立即被抓获,而伍子胥则带着村家小儿状打扮的公子胜乘混乱之际顺利通过昭关。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不料前面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了江。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100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也算是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把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回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的逃难历程可谓艰辛、离奇,如果没有妻子的大义而死以及路人的相助,他是根本逃不出楚国的。假如我们把伍子胥放到其他任何一个朝代,历史将难以展现出一个这样的伍子胥。伍子胥只属于那样的时代。

悬吾眼于城门――自刎身亡

吴王回国之后,论功行赏,立伍子胥为相国,伯为太宰。吴军撤退后,楚即复国,但因其在战争中国力损失惨重,暂时无力对吴造成重大威胁,于是伍子胥便劝吴王将战略攻击目标转至越国。

吴王阖闾十九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即位。阖闾不听伍子胥的劝说,率伯等趁越君新立之际,发兵攻越。双方在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交战,结果吴军失败,阖闾也负伤身亡。其子夫差,在伍子胥的拥戴下即位为王。

夫差为报父仇,命伍子胥积极备战,企图一举消灭越国。正当吴军准备完毕即将攻越之时,越王勾践先发制人,于吴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发兵攻吴,双方水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境内)附近水上。结果越军大败,退回本国。吴军乘胜追击,攻占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勾践留范蠡坚守,自率残兵5000人逃至会稽山(今绍兴东南)。吴军把会稽团团围住,伍子胥领兵在左,伯在右。

会稽告急,越将文种献计说:“现在的形势比较紧张,我们只有暂时投降才能保全自己。”原来文种早有一计在心,他素闻伯贪财好色,又知伍子胥与伯志趣不投,而现今吴王夫差更加亲近伯。于是,勾践派文种带美女珠宝前去贿通伯。

伯得到文种送来的礼品后,就去拜见夫差,与夫差说了文种代表越王请降之意。夫差大怒,说自己与越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不得手刃越王,怎么能和他议和?而伯却说:“难道你不记得孙武说的话了?‘兵,凶器,可暂用而不久也’,越国虽然得罪了我们吴国,可越国已经答应了做我们的臣民,而现在,越国所有即吴王之所有,这与占领了越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我们何必再去兴师动武?如果逼人太甚了,对我们也没有好处。”伯说的这些话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奸佞之人向来如此,这可是他们的拿手本领。夫差听后,竟也认为越国已衰微,不足以成为吴国威胁,再加上他急于北上攻齐,争霸中原,遂准备允越求和。于是夫差召见文种,并答应了他的议和请求。时早有人报知伍子胥,伍子胥急奔中军去见吴王,得知夫差已经答应,伍子胥怒气盈面连说不可,并进言吴王:“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左传・哀公元年》)又进一步从地理条件上深入劝说吴王:“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夫也已,君必灭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还是允许越国求和,并下令撤军。伍子胥对此极为悲愤,气得面如土色。自此,伍子胥与伯的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于是,便有了后来勾践的卧薪尝胆。在对待越王勾践和越国的问题上,吴王夫差和伍子胥的看法越来越远,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夫差对伍子胥的态度由不满逐渐发展到疏远冷落,并有了加害伍子胥之心。在准备再次大举攻齐前,夫差派伍子胥使齐下挑战书,以激怒齐国,以达到借齐国手而杀掉伍子胥的目的。伍子胥见吴王如此,料知吴国终将会被越国所灭,便趁为使去齐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寄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得知伍子胥寄子齐国之事,伯又趁机诬陷伍子胥,吴王遂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伍子胥以属镂之剑,迫使其自杀。伍子胥接剑在手,叹口气说:“以前先王本不想立你,是我一再力争才让你得以即位。我助你破楚败越,威名远扬,现在你却让我去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他又对家人说:“我死后,请把我一双眼睛挖下来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有一天能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门进来。”说完,他挥剑断喉而死。夫差闻知大怒,恨及枯骨,就把他的头割下来,挂在东门城楼之上。另外,把他的尸体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于鱼腹。

前471年,越王勾践果然出军攻吴,由于吴军数次北进攻齐,国力损耗极大,吴军最终战败被围。吴王夫差也想求和,可勾践不答应,夫差不得不自杀,临死前,他叹口气说:“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上一篇:李昌钰现代的福尔摩斯 下一篇:凝固的世博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