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时间:2022-10-25 08:46:07

邯郸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摘 要]为了解近年来邯郸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分析了2009年至2013年该市大气降水的情况。比较分析表明近几年大气降水的pH值均大于5.6,不属于酸雨。同时大气中的SO2和NO2对降水的pH值影响较大,且成负相关性,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

[关键词]大气降水 化学特征 成因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60-01

1.引言

大气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雨、雪、霰、冰雹等。而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则称为酸雨[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同时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减产。此外,酸雨中含有各种致病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各种疾病和癌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2]。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南及沿海地区。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都有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2006年,我国酸雨形势进一步恶化,并重现向北扩展趋势[3]。目前,研究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对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发生,减少其危害,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邯郸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降水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降水中pH值和离子浓度取决于大气污染物的源强、云水系统中的物理作用、成云和云下洗脱过程中的化学转换[4]。

本研究对邯郸市2009年-2013年的降水进行了连续监测,设立一个监测点位,监测项目为降雨量、pH值、电导率、硫酸根、铵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氟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硝酸根,监测方法按《全国统一降水化学成分监测方法》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采用雨量加权法计算,其结果见表2。

比较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2013年邯郸市的降水pH值的范围为6.03-8.70,均大于5.6,不属于酸雨。电导率的平均值为21.9ms/m,阴离子SO42-、NO3-、F-、Cl-的浓度均值分别为49.8、9.5、1.2、6.0mg/L,阳离子NH4+、Ca2+ 、Mg2+ 、Na+ 、K+的浓度均值分别为3.9、28.1、8.3、3.1、4.8mg/L。可见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主要阳离子为Ca2+ 和Mg2+。

3.降水化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3.1 各主要离子的来源分析

SO42-和NO3-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中最大的源头是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等工业企业以及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而且它们在大气中常有相似的化学行为[5]。SO2和 NOx经过云内成雨过程,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使得降水pH值下降。

Ca2+ 和Mg2+主要来源于大气颗粒物。该地区处于北方,土壤含有大量碱性物质,干燥少雨,遇到风力较大时,容易形成沙尘,同时建筑工地的施工形成的扬尘也是颗粒物的来源之一。由于颗粒物的偏碱性,对大气中的SO42-和NO3-等酸性粒子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对pH值的下降起到缓冲作用。

3.2 气象条件降水pH值的影响

邯郸市位于华北平原,西邻太行山,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交替明显,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由于年内降水量的不均,造成采暖期环境空气污染的严重,大气降水特别稀少,不仅不利于大气污染的洗刷,反而加剧了二次扬尘污染,同时锅炉的集中使用,使得SO2的排放增多,降水pH值随之下降。

通过对比降水量和pH值的关系发现,随着降水量增加,pH值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几日内连续降雨,pH值日趋升高,各组成离子的浓度日趋下降。

4.结论

4.1 邯郸市2009年-2013年的大气降水pH值均大于5.6,不属于酸雨。降水中的主要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均值分别为49.8、9.5mg/L,主要阳离子为Ca2+ 和Mg2+均值分别为28.1、8.3mg/L。

4.2 SO42-和NO3-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受工业生产、居民生活、机动车尾气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Ca2+ 和Mg2+主要来源于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土壤尘、道路和建筑施工场所扬尘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自发,高超,谢付莹.中国酸雨模式研究回顾与所面临的挑战[J].自然杂志,2007,29(2) :78-82.

[2] 廖洁,朱志超,侯祺棕.武汉市酸雨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31(3):39-40.

[3] 蒲维维,张小玲,徐敬,等.北京地区酸雨特特及影响因素[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4):464-472.

[4] 张苗云,王世杰,张迎,等.金华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6):86-92.

[5] 吴起鑫,韩贵琳.三峡水库库首地区大气降水化学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3):385-390.

上一篇:ARJ21―700高原机场运行飞机性能研究 下一篇:如何减少电梯检验中的人为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