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 培养能力

时间:2022-10-25 08:35:55

抓住重点 培养能力

【摘 要】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学好这方面知识?抓住重点句教学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关键词】抓住;重点;提高;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学好这方面知识,我认为抓住重点句教学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同样适用课标教材。

所谓重点句,就是指含有分率的句子。有表示整体和部分的从属关系;也有表示两种量的比较关系等。

如: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了 ,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题中的 十月份比九月份多生产了 是重点句。 它表示十月份生产玻璃箱数与九月份的比较关系。

1.重点句是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的桥梁。

1.1 分析重点句,判断单位“1”。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重点句,十月份与九月份相比,除了和九月份同样多的3份外,还多1份。这一份就是九月份的 ,九月份是被比的量,也是标准量,十月份生产的箱数是九月份的基础上比较出来的。因此,可先确定九月份生产的箱数为单位“1”。

1.2 根据重点句画出线段图,转化关系量。在初步分析重点句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画线段图,那就是先画标准量,再画比较量。只有先画标准量,才有可能体现比较量。

九月份

十月份

通过作线段图的培养,并经常进行引导训练,使学生从直观线段图理清两种量的内在关系,将一种量比另一种多或少几分之几,转化为一种量相当于另一种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即“十月份比九月份多生产了 ”转化为“十月份相当九月份的(1+ )”,这样就将复杂问题解决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解决。

2.变换重点句,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复习课时,在学生理解掌握一般解法的基础上,改变教学常规,通过变换重点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方向,让学生探索和发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有以下两种解答方法。

2.1 把比较量化为单位“1”。

观察线段图设疑启发诱导。

我们前面采取“十月份的箱数相当于九月份的(1+ ) ”来解答问题。如果反过来讲呢?从图中可以看出,“九月份相当于十月份的 ”。这时应进一步让学生从算理意义上分析 是怎么得出的?即1÷(1+ )= (九月份的分率占十月份分率的几分之几)

可见,求九月份生产多少箱,就是求十月份的 是多少?即

20000× =15000(箱)。这样,就把复合的问题解决转化为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决。

2.2 把两种量的总和当作单位“1”。

九月份

十月份

从图上可以看出:由于九月份有3个等份,十月份有4个等份,可引导学生理解为:把九月份看作总数的 = ,十月份就是总数的 = ,

根据九月份占两月总数的 ,十月份占两月总数的 可先求两月总数,再求九月份:20000÷ × 。

事实说明,教学中抓住了重点句,帮助学生建立灵活的思维、变化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多种解法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单位“1”是能够转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变换重点句的数量关系,能另辟蹊径,开拓思路。

三、 围绕重点句,进行变式练习。

围绕重点句,以它为中心,通过变化已知条件,变化问题的练习,可打破教材一例一类的编排程序,把求“比一个已知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作为一个整体结构,采取集中对比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例如:

如上练习,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目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处,明确解决问题思路(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对数量关系融会贯通,形成较完整的认识结构。这样练习,能克服解题的盲目性,养成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抓住重点句,理解运用重点句,就是抓住了教学中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习负担,又能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1-11-25

上一篇:“书声琅琅”何处寻 下一篇:数学教学的灵魂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