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

时间:2022-10-25 07:57:59

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

摘要:以大别山试验区――麻城龟峰山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态度。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正面效应感知明显,而负面效应不敏感,对发展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具有较高参与热情。未来旅游扶贫应丰富旅游产品,鼓励社区参与,完善旅游扶贫机制。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应评估;感知;龟峰山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187-04

Evaluating Pro-Poor-Tourism in Dabieshan Test-beds

―― Taking Guifengshan Resorts in Macheng as an Example

YE Jun

(School of Tourism Culture and Geography Scienc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Taking Guifengshan Resorts of Dabieshan test-beds as an example of eliminating poverty based on tourism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idents’ perception and participational attitude to the effect of poverty-elimination by tourism.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residents had evident positive perception of PPT and were not sensitive to its negative effect. As a whole, they held an attitude of approval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pretty high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on. Tourism product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PT mechanis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ro-Poor-Tourism(PPT); effect evaluation; perception; Guifengshan resorts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而“消除贫困”一直是国际社会发展援助议程的核心。自英国国际发展局1999年首次提出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Tourism,简称PPT)”[1]的全新理念以来,国外学者便进行了有关“PPT”理论与实证的大量研究。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旅游扶贫的政策尝试,但正式提出“旅游扶贫”开发思路是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由贵州省旅游局率先提出的[2];此后在1996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相继召开了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进入21世纪,“旅游扶贫”作为欠发达地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在全国得到了大力推广,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热潮。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意义、理论基础、开发模式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开始反思“旅游扶贫”中的“旅游漏损”和“旅游飞地现象”,即旅游或休闲业虽然依托的是当地的土地和旅游资源,但其经济的连带作用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很小,旅游者消费的物资和从事服务的中高层人员基本来自外地,或旅游者仅在旅游目的地从事游览活动,食、住、娱、购等均在外地进行[3],特别是从旅游扶贫实际效应的评估中分析如何真正做到“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如隆学文等[4]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环境问题上分析了坝上旅游扶贫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张伟等[5]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为例,从实际效应、感知效应、效应的可持续性3个方面对旅游扶贫效应中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李佳等[6]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贫困与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李会琴等[7]通过对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的感知。可见,旅游扶贫效应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经济效应转向综合效应,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从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基于此,本研究以麻城龟峰山风景管理处的龟峰山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从居民的经济、环境、社会及旅游态度感知的角度来分析其旅游扶贫效应,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大别山区经济落后,发展缓慢。2011年湖北省政府启动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简称“大别山试验区”)计划,初期范围包括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尽管有政策的支持,但大别山试验区在居民收入、县域经济、基础建设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表现孱弱,见表1。目前,该地区农民贫困率为22.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32%,每年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人口约5.6万人,贫困人口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龟峰山村(原名大块地村)位于麻城市东部,大别山中段,距麻城市区23 km。境内的龟峰山最高海拔1 320 m,是大别山主峰之一。龟峰山村版图面积649 hm2,村地面积553 hm2,耕地面积23 hm2,103户人家,368口人。该村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其中4个小组已搬迁至龟峰山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2个小组的村民仍居住在原地。全村以茶叶为主要产业,近些年依托龟峰山的大面积杜鹃大力发展旅游业,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200余人,2009年人均收入达到6 328元,村级收入实现10.23万元。

2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资料为主。2013年8月,笔者深入龟峰山风景区进行了2 d的调查访谈,调查的对象是龟峰山村的农户居民,调查程序是首先发放调查问卷,然后辅以座谈、观察等方法,以获得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问卷调查的内容分为5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人口经济学特征;二是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经济影响的感知;三是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社会影响的感知;四是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环境影响的感知;五是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度。调查共发放问卷103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

表2反映了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包含了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人群,随机性较强,可信度较高。其中被访村户中青年占绝大多数,原因是其大多接受了初、高中教育,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村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但其中不乏来自于麻城其他区域的租赁人员,且年收入较高。

3 龟峰山村旅游扶贫效应评估

旅游扶贫效应是指旅游开发对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而宏观效应多以省、市等区域为对象,计算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如收入乘数、产出乘数、就业乘数等;微观效应则是以贫困人口的实际收益情况和旅游感知作为分析对象,更符合扶贫目标。本研究采取的正是微观效应分析法,通过调查问卷,采用5分制法(用1~5分分别表示非常反对、反对、一般、赞同与非常赞同)对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进行评估,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更加准确地获取旅游开发的综合效应。

3.1 经济效应

2006年11月,麻城市委市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龟峰山旅游业,正式成立麻城市龟峰山风景区管理处。短短几年时间,龟峰山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连年“井喷”增长。仅以门票收入为例,2007年20万元;2008年100万元;2009年300万元;2010年800万元;2011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余元,其中门票收入达到1 00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30万余人;201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余元,门票收入1 200万余元,累计接待游客57万余人。

旅游业的引入带动了龟峰山村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旅游商品、农家乐、旅游运输等产业链,拓宽了当地富民兴村的道路,龟峰山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2 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7 000多元,可见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贫困人口对旅游发展及由此产生的生活变化的感知和态度是旅游扶贫实际效应的重要体现[5],调查结果(表3)显示,当地居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并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经济效应持中立态度,其中对物价、房价的上涨存在一定感知,并不认同“旅游开发使少数人受益”的观点。

3.2 环境效应

在龟峰山风景管理处和龟峰山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硬化了民俗村至陈家垸的公路,完成了民俗村街道的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兴建公厕8座,修建3处停车场同时可停车3 000余辆,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垃圾定点清运存放率为99%,已建大型垃圾处理场1处,原生态仿木垃圾桶200个,原生态实木造型垃圾箱60个,有固定垃圾运输车1台,环卫清洁工作人员50余人,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卫生管理部门,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集中清运处理。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提高,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有改善。调查结果(表4)显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效应感知强烈,认为旅游发展美化了环境,改善了交通,提高了本地居民的个人卫生状况。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呈现一种中立态度,这说明环境问题已经出现,但由于处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强大的扶贫效应屏蔽了这种认识。

3.3 社会文化效应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经济落后、社会交往有限等原因,贫困地区较易形成所谓的“贫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变这种现状,如当地人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增强了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收入的增加带来了自信心的增长等。这些在龟峰山村体现得尤为明显,调查结果(表5)显示,龟峰山村居民普遍认为旅游的发展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特别以“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为豪,部分受访居民还自豪地认为龟峰山村是湖北旅游名村,是麻城最富有的地区;改变了当地农民传统务农思想,开始尝试商品经济中的开发理念;针对“游客的扰民现象”并无明显感知,同时反对“旅游发展导致犯罪率上升”,认为这也是由于当地旅游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致。

3.4 总体态度

理论上,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决定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参与意愿。从表3至表5可以看出,龟峰山村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正效应感知明显,其中对旅游扶贫的经济效应感知尤为显著,这决定了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特别是在看到了农家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绝大多数居民愿意参与旅游住宿经营和餐饮接待,而受访的部分年轻人在看到本地旅游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也愿意投身家乡旅游事业,特别是景区讲解、管理的行列。从表6中可以看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均值都达到了3.55以上,这说明龟峰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极力支持,旅游扶贫效果良好。

4 结论及建议

从2006年景区启动至2013年“五一”小长假期间8.8万人次的日游客量,短短7年时间,龟峰山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口碑效应,旅游扶贫效果明显。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效应感知明显,普遍认为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美化、传统文化的保护、知名度的提升等;对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物价上涨、噪音污染等持中立态度;对旅游收益不均存在一定感知。这充分说明居民对旅游业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希望旅游业使其脱贫致富;并且由于龟峰山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负面效应并未突显,再者由于当地居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预见旅游的负面影响。基于此,龟峰山村的旅游扶贫要想可持续发挥效应,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深度挖掘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龟峰山是大别山试验区的拳头产品,但其现有的产品模式主要是一日观光游,无法更好地将游客留下来,产品类型单一。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受益,首先必须将“蛋糕”做大,深度挖掘本地的杜鹃文化、桑蚕养殖、茶园观光、农家休闲等特色资源,形成丰富的旅游产品线路,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

4.2 鼓励社区参与,分享旅游收益

社区参与是真正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有的旅游从业队伍中,不乏外来人员。为了避免“旅游飞地”现象及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应积极鼓励社区居民从旅游决策、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从业等各个方面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让社区既成为旅游吸引物,又分享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收益。

4.3 完善扶贫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长效机制的缺失是现有旅游扶贫中的最大障碍,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扶贫机制。如组建旅游协会,制定社区参与旅游的政策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自主经营并给予政策优惠,制定利益分享方案,培训当地居民的旅游从业技能等,构建旅游扶贫的实现机制。

致谢:本研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得到龟峰山风景管理处刘晓琴主任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张 朋,王 波.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英国南彭布鲁克为例[J].福建地理,2003,18(4):38-45.

[2] 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19(3):32-36.

[3]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 隆学文,马 礼.坝上旅游扶贫效应分析与对策研究――以丰宁县大滩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74-80.

[5] 张 伟,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43-49.

[6] 李 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71-76.

[7] 李会琴,李晓琴,侯林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谷咀村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1-6.

上一篇:例谈引导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高中生物实验的拓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