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兰家的“特殊家教”

时间:2022-10-25 07:16:29

赵小兰家的“特殊家教”

赵小兰

美国第24任联邦劳工部长,美国内阁中首位亚裔女性。家有六姐妹全都出自美国名校,其中有4个毕业于哈佛大学。赵家家教极佳,连老布什在任总统时也曾十分认真地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虚心地向赵家学学怎么管教孩子。

我相信,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很难有赵小兰今天的成就。最起码当赵小兰立身华府高阶层,那带有适度矜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必然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来,六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出来招呼。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带着真诚的笑容。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赵家宴客,几个女儿不但出席上桌,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后,为大家上菜、斟酒!当我不解地问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士时,她说:“不错!我们是教她们做服务生,但那何尝不是一种训练?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做辛苦的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种休息吗?何况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也就因此,他们家虽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大人的道理简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帮助孩子。年轻人理当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不仅料理自己的内务,每天上闹钟起床,小时候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姐姐带头,自动自发念书。而且她们家的六个女儿,还分担家务。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上的脏东西。到了周末,则要整院子,把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尤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赵小兰家门前近40米车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几个姐妹在父亲的指挥之下自己铺成的。

赵小兰曾在《我的事业与人生》的文章里说:“那时我们不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很能领会父亲良苦的用心了。”“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朱木兰女士说。正由于她们对家庭贡献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会爱家;觉得家是属于自己的。特别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更能体会荣辱与共、同心协力,而产生共同意识。

赵锡成博士夫妇的身教也是极成功的,他们家在晚餐后极少开电视,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则,不在电视前花太多时间,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则处理未完的公务。从事航运工作的赵锡成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他这种对事业专注的态度,相信也对赵小兰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不论多么忙,与子女的沟通还是不能忽略的。每个星期天,他们一定全家去做礼拜,午餐后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大伙高谈阔论。每个孩子说出自己新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并征询父母的意见。所以当外人惊讶于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时,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之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当她们为家庭付出时,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里的责任感。

家是一个共荣圈,当每个成员都这么有向心力时,家庭当然会兴旺。我们确实看到朱木兰女士,1962年带着赵小兰和两个更小的女儿,坐船来美国。从孩子们半句英文不通、必须由父亲熬夜逐字教导。艰苦奋斗到今天,已经有4个分别从哈佛、哥伦比亚、维州大学等名校的研究所毕业。连朱木兰女士,都以两全勤的纪录,修得硕士学位。当然,赵锡成博士更成为美国航运财经界的名人。

但是赵家尽管富裕,孩子却多半进公立高中,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大小,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还向政府贷款,靠着暑假打工还钱。这不表示赵锡成夫妇小器,而是因为要求子女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

她对孩子说:“我们虽然俭省,但是你们如果要学东西,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所以赵小兰和她的五个妹妹,不但功课好,而且各有才艺。赵小兰能打高尔夫球、骑马、溜冰,更弹得一手好琴。从前家住纽约长岛时,还经常出去演奏。

此外,他们每年在暑假和圣诞节,分别安排一次全家远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所以,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乐,一方面成为孩子们组织、分工的训练。由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赵小兰姐妹的成功与她们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绝对密切关系。无怪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博士一家时,都特别强调这一点。还对太太芭芭拉说,应该向朱木兰女士学学怎么管孩子!

怎么管?答案应该是——将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与西方社会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既培养个人的独立_生,更要求每个人对家庭的参与,透过沟通产生家庭共同意识,达成彼此希望的目标。

赵家育儿小事两则

赵小兰赴美一年后,入境随俗,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妈妈完全赞成女儿的这个愿望。于是赵小兰邀请了许多同学,并和妈妈做了精心准备。可是那天晚上只来了两个同学,小寿星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母亲的心灵感应着女儿的心灵,她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生日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朱禾兰就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灌输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

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51岁的朱木兰毅然决定重返校园,入纽约圣若望大学攻读亚洲文学和历史硕士学位。两年之间风雨无阻,从不迟到缺课,俨然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付出总有收获,最后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回想起这段朝气焕发的校园时光,她欣慰地说:“那两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既还了我的愿,又能借此机会了解年轻人,以便更好地了解我的女儿们,减少代沟,做她们的朋友,真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上一篇:孩子被尊重的需求,你满足过吗? 下一篇:家有“小天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