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真正的风险在政府

时间:2022-10-25 07:16:10

PPP真正的风险在政府

做PPP,企业要达到政府的需求、满足政府公益项目的基本属性,不能寄希望于暴利,做钓鱼工程,更不要利用政府。当然,政府要遵诺守约,有契约精神。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诚信度不好,以后诚信可能是地方政府引进资金的最佳资本。

一家民营企业在某省做了一个PPP项目,该项目依赖当地政府的采购。其后,当地新上任的主要领导人表示要将项目收回,企业家不同意。官员回应说,我们不用你的产品了,另外建一个厂来提品。后来,企业政府,但其数亿元的投资可能打水漂。该企业负责人是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教授刘澄的熟人。刘澄亦担任多家企业的独立董事,他对《董事会》坦言,企业和政府合作,政府相对来讲是比较强势的,PPP真正的风险在政府――缺乏契约精神。

《董事会》:2016年全国“两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提案建议对PPP模式的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完善,实现阳光、规范推进。提案称,这些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政府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理论上,PPP模式下,政府和企业形成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践中,由于法制不完善、政府相对强势等原因,双方难以真正形成伙伴关系。你对此怎么看?

刘澄:对。应该是伙伴关系,平等的合作伙伴,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我看到很多PPP案例,地方政府没有利益共享的观念,一旦有利益,政府就把对方撵走了。很多民企因为这个状告政府,很多官员也由此下台。天津有一个PPP项目,地方政府占股10%、一家民企占股90%。按约定,扣除各种成本之后,政府、企业各分一半利润――正常情况下,利益应该是按持股比例来分配的。即便是这样,政府后来还是不干了,觉得企业分钱太多。最后,这家民企被迫退出,拿了8%的收益率。

PPP真正的风险在政府一方,政府不要耍无赖,缺乏契约精神。很多地方的PPP,包括我老家的一些PPP项目,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相关承诺没有到位。因为很多项目是有先决条件的,项目本身不足以独立市场化运营,依赖政府的采购。暴利的项目,政府不会给你;不挣钱的,民企不会干。PPP项目天生不具备好的盈利性。

《董事会》:那么,政府在合作中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遵循怎样的原则?

刘澄:曾经,我在给一个省的发改委官员讲PPP的时候说,请你们不要挑战企业家的底线。官员你要真把企业的钱弄没了,他会玩命地告你。北京原来的副市长、企业家郭文贵之间就是这种纠葛。政府一定要尊重合约,有契约精神。政府要让合作方安安心心在当地发展,合法、合理地发财,不要见钱眼红。

至于PPP合同的问题,我曾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讲,上届政府和企业订的合同,要么你向上级举报,要么就认同、遵守这个合同,不要把气撒在企业家身上。即便合同不合理政府也要遵守。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不合理的理由,对合同进行纠察,事情就没法进行下去了。一定要有契约精神。

政府和企业一定要秉承合作共赢、互信的理念。一个开明的、有市场意识的政府会好得多。我跟一些民企说,你做PPP,不要在西部做,要到东部沿海地区做,整体上那里的地方政府的市场意识强得多。比如,一般来讲,上海的企业PPP退出方案比较合情合理。

《董事会》:作为牵手PPP的另一方,企业应该重点注意什么?

刘澄:我开玩笑说,做PPP要测八字,双方性格不合都不行。企业由于处于弱势地位,首先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谈判之初就要看准风险点在哪里,判断是否能够驾驭、是否在你可承受范围之内,确定你的底线是什么。

山西有个市一级政府,找到一家民企合作PPP。我跟这家民企的董事长说,市政府都开支困难了,还让你做这个项目,别被忽悠。如果没钱,你不能做;你即便做了,项目如何成功运营是个大问题。成功了是政府的政绩;不成功,就变成你垫资做项目,承担责任,陷在那里,政府兜不了底。我跟他说,政府的承诺再好,如果没有项目本身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你一律不能做。

尤其是,企业家不能做钓鱼工程:企业家明知道项目不挣钱,还是做了,寄望政府补贴,运营过程中想钓政府的钱。这样做不现实,自己会活得很艰难、没有尊严,政府也随时有可能把你甩掉。现在有些企业家,就是想把PPP做成钓鱼工程,这是歪门邪道。

我时常提醒民企,和政府打交道,这个交道不好打,这其中,不要利用政府。很多民企想通过做PPP拉近和政府的关系。我说这就是一个项目,不要有别的目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提出:亲近政府,远离政治。处理不好政商关系的企业家,就容易卷入到权力斗争中去,像郭文贵。当然,政府也不要利用企业。有的地方政府就想要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不想让企业参与管理,这就埋下了争论的祸根。双方应该是伙伴关系,用合同把彼此利益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按合同办事。

《董事会》:总体看,提高民营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成为当前PPP改革实践中一个大的挑战。

刘澄:做PPP,企业要达到政府的需求、满足政府公益项目的基本属性,不能寄希望暴利。这是给政府脸上贴金的项目,不能有任何闪失。在合作中,民企要保持谦卑的态度,要尊重政府的意见。同时,要讲究利益原则。不要追求暴利,但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干亏本的事情。此外,要给自己设计很好的退出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利益纷争的解决机制――在合约上明确。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合同上给自己多加几道保险,不要让政府折腾得遍体鳞伤。

《董事会》:基于目前的实践情况,当前对PPP进行立法的呼声很高。2015年以来,财政部会同相关方面加快推进PPP立法工作。你认为,相关立法会否有助于PPP的发展?

刘澄:现在不是无法可依,更多是有法不依。我个人认为,PPP的问题,现有的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是能够解决的。合同要严格执行,项目公司按照公司法规范运作,就没有什么问题。没有必要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像PPP,专门立法。

天津有一个PPP项目公司,一家美国企业占股90%,地方政府占10%。政府要委派一个董事。美方说可以,前提是,做董事的人要全职上班,并且必须从公务员辞职。这样一来,政府没人来了。因为很多官员想兼职拿高薪,不想辞去公职。但美方的理念是,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对于PPP公司,我更想强调,它是普通的公司,得按公司法运作。

《董事会》:PPP被寄予厚望,你怎么看待它在中国的前景?

刘澄:对PPP的前景,我谨慎乐观。我个人希望政府和企业之间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全程合作的合作伙伴关系。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全程合作。全程合作就是,干得不好的时候要风雨与共,干得好的时候也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时候是一段时间合作得好,过段时间就合作不好了,被迫退出,甚至打官司。特别是,政府要遵诺守约,有契约精神。现在的中国不缺资金、不缺能力、不缺企业,缺的就是诚实守信的精神。只要政府诚信,市场的资金会源源不断进来。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诚信度不好,以后诚信可能是地方政府引进资金的最佳资本。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须重知识产权保护 下一篇:虚热的八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