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粗俗,在经典中找到语言的真正魅力

时间:2022-10-25 05:06:27

摒弃粗俗,在经典中找到语言的真正魅力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一次的技术和社会进步,都会带来一批新的词汇,像原本属于股市术语的“牛市”“熊市”“套牢”,属于电脑术语的“软件”“硬件”等词汇,早已超出行业的界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语。互联网的应用,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网络语言、“快餐语言”应运而生。这些语言,更多的是倾向于通俗的口语,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影响身心健康的口语。如果不加以引导,往往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些网络语言、“快餐语言”由于随时展而出现,具有极大的活力,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这些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正常语法规范的理解。教师对这种情况,要宽容理解,正确引导,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学会扬弃。对那些有积极意义且又充满活力的,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应该提倡;但对那些不健康的、粗俗甚至带有江湖色彩的语言,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应该坚决丢弃,坚决制止。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在经典作品的阅读中培养语感,指导他们学会品味作品中的优美又富有个性的语言,借此感悟经典作品中蕴涵的深邃的思想,让他们能自主地摒弃一些会在文中引起歧义的网络语言。

经典的才是最好的,才是经久不衰的。语言也一样,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旧有事物的消亡,许多原本在特定的环境常用的语言渐渐失去活力,然后慢慢走向消亡。但一些文学名著、经典课文中的精品语言,却依然代代相传,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这些作品,是一代代优秀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他们的语言经受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读者的考验,是经过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精华。经典作品的语言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褪色,远如孔孟经典,近如鲁迅和朱自清等大家的作品,其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语言的魅力,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如此等等,诸如此类的大家语言,不仅充满了魅力,而且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启迪,虽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学生才会真正吸取高明的语言表达,才能受到语言魅力的不断滋养。也只有在经典作品的熏陶下,才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变得富于魅力。藉乎此,学生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上一篇:强化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下一篇:语文阅读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