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5 04:35:59

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心肌梗死是一种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内科急症,临床上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重复住院率,我们对临床上64例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1年1~11月收治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3~65岁,平均58岁。64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

结 果

64例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细心的早期康复护理,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7~14天,随访时间3~6个月。

讨 论

心理护理: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和疾病本身的影响,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熟知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病情变化,实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允许亲人探视,向家属强调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语言,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不良的心理刺激,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护理:由于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心功能低下,加上长时间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不良,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低盐、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不能过快过饱,少食多餐,忌用辛辣食物或发酵食物,避免食用蛋黄、动物内脏、坚果、巧克力含乙醇及咖啡因的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排便时必须有专人看护。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康复护理:心肌梗死患者既需要休息,也需要活动刺激。早期康复活动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天数。从心脏康复角度考虑,应该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让患者懂得卧床时间长引起的不良后果,如情绪不佳、食欲减退、腹胀和排便困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力减退、关节挛缩、久病的衰弱感等加重心脏损害的症状,应向患者提出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适当运动,循序渐进地参加锻炼,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梗死的症状。进行康复训练时活动量必须考虑患者的年龄、心肌梗死前的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在2002年制订的心肌梗死处理指南中,建议无并发症的患者在12小时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24小时后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进行腹式呼吸、足部旋转、伸展肢体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若无低血压,第3天可在病房内走动,以不感到不适为度。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量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m,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走廊散步等。7~14天可出院。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步、太极拳、骑自行车等。经过2~3个月逐渐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轻体力工作。6个月后可恢复全部工作,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指导患者戒烟,忌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可促进冠脉侧枝循环建立,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冠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1]。在充分的药物治疗下,对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重复住院率[2]。实施康复护理的要领是要掌握患者的思想情绪,通过暗示、说明、解释、教育等方法,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平稳度过急性期[3]。

参考文献

1 陈启华,叶国鸿.冠心病三级预防康复的实施与长期指导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4,19(4):211-213.

2 杨丽艳.急性心肌梗病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316-317.

3 倪晓春,李惠兰.心肌梗死反复发作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3,18(4):251.

上一篇: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肺结核患者2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脑卒中急性期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