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与科学管理的有效结合

时间:2022-10-25 04:08:44

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与科学管理的有效结合

摘要:在油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管理可作为决策的支持;可作为协调和沟通的载体;可强化企业经营的目标性;可强化塑造自我的主动性;有利于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推动企业领导和员工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是企业发展走向辉煌的一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科学管理;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标准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E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5-0122-03

华庆油田位于甘肃省庆阳一带,是90年入开发的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超低渗透油田,主要开采层位是中生界的侏罗系延9、延10,三叠系长2、长6。两套层系在储层物性、渗流特征、地质结构上却有天壤之别。现探明储量80%以上的三叠系油藏平均渗透率仅有1.81毫达西(参考相关文献),这种先天性的“营养不良”是造成其低渗、低产、低压的“劣根”,一度被国际权威机构断定为没有开发效益的边际油田。

采油二处在超低渗开发中逐渐站稳脚跟,产量稳中有升,百万吨生产规模己初见雏形,百万采油大厂之梦也已近在咫尺,建功5000万的夙愿指日可待。这些可喜的成绩都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三低”油田自身的局限性,致使单井的产量并不高,加之超低渗油藏开采递减相对过快,综合含水率上升相对过高,以及间歇性出油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眼前的这块“石油蛋糕”让人吃起来总是心有余悸。在胜利到来之际,冷静的思考5000万之后的稳产之路,才是一个有使命有责任的石油人应该去寻觅的方向,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去润色、去规整未来油田的高效开发,才是坚守胜利果实的必游之路。

一、超低渗透油藏储层结构及特性

超低渗透粒间孔隙储层多为粒度极其微细的粉砂岩,其孔隙结构具有孔喉半径小,孔隙分布不均匀,孔喉比大,孔喉变化频繁,微孔隙的比例增大,储层比表面大特点。这些特点将明显影响油层中各种作用力(如粘滞力、毛管力、重力和驱动力等)的相互关系。当流体经过这种具有低渗透孔隙结构特点的油层时,低渗透储层会比中、高渗储层产生更多的物理化学现象而直接影响低渗油层中的渗流特征和规律。表现出低渗透油层中,原油边界层厚度相对更大,毛细管力急剧增大,贾敏效应更为明显,当驱动压力不足以抵消毛细管力效应时,连续的油流容易被卡断为分散的油滴,导致流动形态和渗透阻力增大,油层自然产能甚低,自然能量开采递减大,采收率低。对于低渗透油田,储层由于孔喉细小、结构复杂、渗流阻力大、固液表面分子力作用强烈,使其渗流特征和渗流规律与中、高渗透油层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特性都是地质构造所决定的,加之超低渗开发区块没有性能稳定的生油层系,没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如今油气当量一时的高位运行并不算什么,面对地质构造的客观现实,在超低渗油藏开发中融入科学管理的配料,发挥自身优势,才能以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条件的束缚。

二、细化超前注水环节

由于低渗透油藏在开发上的特殊性,因此开发上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开发方案,做好超前注水环节的落实,以确保油藏的开发效果最好,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效果最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超前注水技术开发超低渗油田,合理的超前注水实际是超低渗油田保压开采的关键。因此只要合理计算超前注水的时间,就能够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和生产能力,使油田有充足的能量。

2.不管是新油田的开发设计,还是老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超前注水开发都是超低渗油田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案,采用超前注水可以始终保持较高地层压力,更有利于提高最终采收率,同时能够降低油井的初始含水率。

3.超前注水可以使地层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建立起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使油井产量较高,初期递减较小,含水较低。

4.超前注水能够保持较高的地层压力,可降低因地层压力下降而造成的地层伤害。油层物性越好,超前注水效果就越好,超前注水时间长,油井初期产能高;物性相近超前注水时间长的井产量也较高,因此可以通过超前注水提高单井产能。

5.超前注水开发效果明显好于同步和滞后注水,超前注水油井产量高,递减小,见效稳产期长。初产、见效稳产期及整个生产时间,单井日产能均高于同步和滞后注水井。

注水是采油的灵魂,在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做到超前精细注水,是确保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高产、稳产的关键。合理的注水量和注水时间保障了油田开发所必须的地层压力,同时也规避了因注水而带来的地层结构的破坏。

三、合理优化产业结构

采油二处由一个采油服务单位转型成为了一个以油田开发为核心业务的原油生产单位。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采油二处关停了部分多元经济系统的业务,将员工经培训后转岗到各个基层采油单位。

(一)精兵简政,优化多元经济建设,提升副业生存空间

加快形成以油田开发为主体的核心业务,在集中力量和资源搞好油田开发建设的同时,不放弃非主体业务的精兵作业。在井下作业方面,以措施、试油为主,进行井筒作业技术的研究,为主业提供技术支撑,形成少而精,具有特色优势的综合技术队伍。在特车运输方面,以服务主业为目标,形成特种车辆、特种作业为主的运输队伍。在机械加工方面,继续向主业靠拢,形成以涂料生产加工、抽油机安装为主的维修抢险队伍。以市场需求和盈利能力为准绳,放弃和裁减非盈利板块。

(二)强化培训,提高核心业务技能,拓宽主业发展空间

大力开展岗位培训,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匮乏的状况,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在岗位探索初期,以部分业务外包来规避劳动风险,减少用工总量,降低人工成本;最终建立健全严格的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机制,使岗位、培训、个人利益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实质性的培训效果,最终实现现代化油田管理的要求。

从转岗分流到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以油田开发为主的多元经济并存发展,更是超低渗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四、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倾力打造和谐典范油区,对于推动油田快速发展、提升基层建设水平、实现班站流程的全数字化管理、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塑造先进企业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安全生产、业绩考核、资料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巡回检查、生产例会、技术培训、员工学习、制定班组文化公约、制度公约、支部活动等班组制度

对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分解、分类,使职责和标准辐射到每个员工、岗位、节点。确保岗位责任制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构建月度检查、专项检查、督查,自查自改的检查考核机制,实现岗位责任制监督、检查、考核三到位。

(二)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数字化管理与应用进程

以功图计量,减轻单量和测井工作量,节约了管理成本,便于基层分析和采取措施;变频输油,根据产液量设置输油频率,减少员工对缓冲罐液位巡查和 频繁启停泵次数;自动投球,减少员工投球工作量;抽油机远程启停,减少员工往返井场工作量;抽油机远程启停减少了机械伤害风险;站控平台数据采集,减少员工在高压高温容器和有毒有害环境下巡查和操作时发产的爆炸、中毒等伤害的安全风险;重点生产参数实现实时监测,可以让值班人员通过快速、准确的预警及时发现、了解和处理问题;视频监控,可以远程监控井场的运行情况、掌握作业井场施工进度;电子巡井,可以对采油井功图、冲程冲次、电流电压、功率、油套压等生产参数的监测,自动生成各项生产数据曲线动态变化,为技术人员科学分析、制定措施提供依据。

五、优化队伍配置与发展

由于企业转型的客观现实,目前的采油作业与油区综合治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绝大多数转岗员工多由其他非采油基层单位员工转岗组成,使一线采油作业区构成了一支用工形式多元、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参差不齐的“多种部队”。如何巧妙的利用人力资源,同时又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价值,是超低渗开发与企业科学管理二者直接有效结合的必然产物。

面临队伍配置现状,着力打造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新型员工队伍。其具体方法,是在基层采油作业区实行一个油田合同用工加两个或多个社会化用工的“1+2”用工管理模式,由较为固定的油田合同化用工担任管理层,由相对单一的社会化公司员工承担操作业务,并建立了基层班站长ABC管理法,实行班组分类管理、分类定薪、分类激励、分类兑现。“1+2”管理方式和班站长ABC管理法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得到大幅提高。

六、拟定人性化发展战略

1.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员工队伍在基层采油一线,把加强思想教育摆在班站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性位置,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学习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并将油田公司和采油二处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以“建西部大庆创和谐典范”和油田公司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与职工共同探讨,引导职工共谋发展。

2.加强传统教育,营造“向典型学习、向典型靠拢”的良好舆论氛围和人心思齐,人心思干的积极向上氛围同时做到对基层出现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不讲大话,正视现实问题。增进和员工的交流,春风化雨般地用典型事例来教育职工,使职工懂得与自己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塑造阳光心态,以平和、愉悦的心情做好本职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人的工作的前提,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因此,基层党支部工作要紧密围绕基层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做好以榜样力量带动人,以岗位练兵提升人,以规范管理激励人,以温暖工程凝聚人等各项“人性化”工作。最终达到员工与岗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模式。以情感文化提升凝聚力,以技能文化提升发展力,以管理文化提升执行力,以安全文化提升保障力,以精神文化提升驱动力的“人性化”发展路子。

华庆油田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使科学的管理方法与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形势相结合,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油。

上一篇:科技交流中心地下室湿度过大的防治研究 下一篇: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若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