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25 03:13:24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央站在国家高度,深度分析国际形势基础上的重大举措,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建设周期长、时空范围广以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设计沿线国家人口达44亿之多,以区域共同发展为目标,遵循”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涉及基础设计建设、金融贸易投资、生态文明建设等多层次内容,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在实践中面临着“修昔底德陷阱”、西方话语霸权的制约。要突破困境,需要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加强与周边沿线国家的深化交流,构建“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命运共同体”

2013年9月和10月,主席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两大战略被简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依托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及文化符号,致力于亚非欧大陆及海洋的互联互通。2015年7月21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作会议正式划定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亚一西亚、中国一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走廊作为今后“一带一路”的重点推进方向。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困境

(一)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困扰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是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原因的描述,认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修昔底德认为,一个崛起大国与既有统治霸主的竞争多数会以战争告终。换言之,“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崛起大国必然会挑战现有主导性大国,而现有主导性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从而导致战争不可避免。按照西方处理大国关系的逻辑思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会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美国霸权地位的威胁,会将“一带一路”这一经济问题视为政治问题。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美国立足于亚太,讲“亚太再平衡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不遗余力的反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二)西方话语霸权对“一带一路”的后现代解读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中国和平崛起、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其目标是以经济建设突破发展瓶颈,带动沿线各国安全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西方髅胶鍪又泄和平崛起的国际实践,无视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利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虚构与猜测,并无限夸大,演绎出极端言论如将该战略狭隘化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攫取,认为这一战略的最终目标掠夺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并且将“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破坏相关国家生态安全画上等号。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提高话语权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受到西方话语体系的歪曲结构,它们采用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的操作方法,如拼贴、杂糅、剪切、相互分解等手段,以颠覆、否定、拒绝、抵制等非理性方式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污名化传播。所以我国要推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取决于一国的综合国力,也取决于一国话语体系对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当今世界,谁能拥有国际话语权,最终要看谁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能够正确回答世界性时代课题、有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要提高国际话语权,仅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还不充分,还必须在构建话语体系上主动作为,在对外传播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

(二)打造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输入国摆脱依赖心理,让全部的参与国各自承担起各自责任以及共同承担起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去投资还是沿线国家企业到中国来投资,都要入乡随俗,按照属地化的原则来建厂、管理和经营,都是为了帮助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的增加和民生的改善,并不是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发展经济。除此之外,还要严格维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其生态环境,因为这个地球是所有地球人的共同家园。这也就是主席曾经说过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推动共建丝调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gzdt.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8 .

[3]叶自成:“以中华智慧破解‘修昔底德陷阱’―― 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构想解析”,《人民论坛》2014 月 2 月 20 日.

上一篇: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的公证监督问题思考 下一篇: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