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视批评的价值建构

时间:2022-10-25 02:52:54

绿色电视批评的价值建构

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电视行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趋势,是电视批评科学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提出并实施的以“绿色收视率”理念为核心的“电视媒体绿色行动”,我国电视批评界理应积极回应这场电视传媒实践领域的深刻变化,认真思考电视批评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社会责任,积极探索电视批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群落化与平衡性:绿色电视批评主体的生态结构

电视批评作为对电视传播内容、电视传播机构及电视传播接收的一种评判和解读,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批评和重构的参与活动。①这种社会活动往往是在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影响场域中发挥其对电视行业的评价检测功能。在现实情况下,电视批评功能的有效发挥又往往因为其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和复杂化而变得异常困难。电视批评的参与主体类似于一个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群落。这个生态群落是由很多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种群”组成。建立“绿色电视批评”,实现电视批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详细了解、清楚把握电视批评主体的群落化存在样态及其内部的复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遵循生态规律构建来维持批评主体系统内部各“种群”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电视批评主体这个“生态群落”中主要集合着四类“种群”。

种群一:学者。学者是从事电视批评活动的中坚力量。这类“种群”长期从事与电视相关的理论研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淀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们所作出的电视批评通常较为系统和深入,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②

种群二:电视业界从业者。他们包括电视传媒机构的管理者和电视节目的创作者。这类“种群”是中国电视批评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成员长期从事电视实践工作,具有丰富的第一线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实务功底,对电视发展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着最直接、最感性的体会。他们所作出的电视批评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但由于未能上升到学理层面,往往局限于短期的业务实践和就事论事的观点交流。③

种群三:非电视媒介的媒体从业者。主要包括大众性报纸杂志的记者、编辑、撰稿人以及部分商业新闻网站电视批评栏目的特约作者。他们是电视批评深入大众之中的主要力量。这类“种群”通常以观众代言人的身份进行电视批评,一般不会涉及理论性或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而是对电视节目、电视现象等发表评论和观感。④

种群四:部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普通观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上网的普及,普通电视观众在参与电视批评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自由传播渠道。这类“种群”作出的网络批评尽管常常存在片面或肤浅的缺陷,但它本身具备的真实大胆、率性自由的言论特点和快捷灵活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前电视批评中令人瞩目的新生力量。⑤

在素描式地勾勒出我国电视批评界行为主体的四类“种群”存在样态及其显著特征之后,笔者再探讨一下电视批评的动态平衡问题。电视批评的动态平衡不能被简单地描述为电视批评四类“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应该更加关注它们之间具有层次性的比例协调关系。实现电视批评的动态平衡,就是要实现电视批评主体各类“种群”及其开展批评活动的通道之间能够互相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合理状态,以此形成推动电视批评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力量。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各种批评主体及其开展批评活动的渠道在功能结构、运作模式、规模大小、资源分配、能量交换等方面都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关系包括两个层次:首先,要实现电视批评主体中的每一类“种群”内部个体的动态平衡。在这个层次上的动态平衡,就是要求“种群”对其内部个体发挥电视批评功能时具有凝聚作用以形成一个个团体。因此,个体对其所从属“种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成为影响这个“群落”自身的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要实现各类“群落”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主要指的是“群落”之间关系和力量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来自社会各种价值体系作用的结果,社会这个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决定了最适应当下的“种群”或个体得以较为安全地存在并优先发展。因此,为了争取更多更好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条件,各“种群”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种群”作为一种集团性的主体存在于电视批评主体当中,其组织能力成为影响其在电视批评生态中动态平衡的关键因素。

正义感与秩序化:绿色电视批评的时代命题

建立起“绿色电视批评”的良好生态,促进电视批评的健康发展,还必须在整个电视批评领域树立电视批评的生态正义感,构建一个秩序化的电视批评环境。我国电视批评实践虽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是电视批评科学化发展和学科建设却比较滞后,暴露出我国电视批评自身的建设和完善与“指导电视行业的实践”这个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由于我国电视批评处于科学化建设初期,电视批评界也存在着一些缺乏“生态正义感”的不良现象。欧阳宏生教授曾经指出:“一些批评文章惯于以对作品题材所蕴含思想性的肯定代替对作品思想性表现的分析,往往以“题材新颖”、“艺术独特”等笼统的赞誉之词代替深入的剖析和真知灼见,形成大同小异、大捧小批、圆滑空洞的批评套路。这样的电视批评已经蜕变为一种炒作手段和低级逢迎的产物,丧失了电视批评应有的诚信、独立的品格。”⑥刘建明教授也对我国批评界出现的一些偏离批评者独立立场、缺乏生态正义感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如:有些电视节目、电视剧研讨会蜕变为广告宣传会和促销活动,创作者上下于领奖台,批评者充当起“扛广告牌的小伙计”等不光彩的角色,批评活动演变为批评者追名逐利的工具等。⑦电视批评地位的羸弱和行为的失范决定了树立电视批评的生态正义感是当前我国电视批评生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艰巨任务。

构建电视批评系统中的生态正义,首先要保证电视批评话语通道的多元化和接近性。生态正义首先肯定并尊重不同群落甚至不同个体对生态系统利益诉求和利用机制的现实差异。在电视批评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当中,要确保这种差异性的利益诉求和利用机制就必须保证批评话语通道的多元化和接近性。只有真正构建起可供各类批评主体生态种群和个体使用的不同通道,一种正义的、流畅的、观照多元利益需求的电视批评生态环境才能够得以最终建构。当然,生态正义也绝非等同于电视批评话语通道几何学意义上的平均分割和分配。因为在生态系统和生态群落中,各类种群的地位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地位实现绝对意义上的一致,那么就丧失了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提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求。因此,只有根据各“种群”在电视批评领域中的不同地位和话语特点,建立适合他们交流和表达的话语通道,才能够保证他们在遵照一定秩序原则的条件下发挥其在电视批评中的不同作用。其次,要观照更高层次的社会系统的生态要求。当前,我国处在媒介竞争和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观照各方正当的利益诉求、和谐地解决各方面的冲突和问题需要电视批评发挥其对电视传播行为的监督、导向、匡正功能。这要求探讨“舆论引导”和“社会整合和监控”以及电视行业改革的电视批评文本占据更多的电视批评话语通道的空间。同时,也要求电视批评的四类“种群”及其每一成员要站在提高媒介社会“软实力”的高度,积极发挥自身在电视批评中的优势作用,守望电视机构传播过程中的正义行为。最后,要出台相关政策和行规对电视批评进行规范化引导。构建电视批评的生态正义应被纳入电视批评实践领域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范围,出台的政策和行规要有利于让那些真正具有生态正义感的“绿色电视批评”实践得到学界、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支持,并且让“绿色电视批评”实践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和行规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任何一个子系统及其个体成员都是在与其它子系统或个体的相互联系中互为资源性的存在共同体,优化子系统及其个体成员之间的秩序是维持并改善整个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电视批评主体、电视批评渠道、电视媒介、社会和受众是电视批评生态系统的五大要素。电视批评主体之间的秩序状况构成了电视批评研究与实践领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电视批评主体与电视批评渠道之间的秩序状况构成了电视批评话语空间和文本载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电视批评主体与电视媒介之间的秩序状况构成了电视批评作用于行业实践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电视批评与社会之间的秩序状况构成了电视批评制度与政策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电视批评与受众的秩序状况构成了电视批评社会影响能量与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电视批评主体系统、电视批评渠道系统、电视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受众系统以及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构成电视批评生态关系的总和,也就构成了电视批评这个大系统。

电视批评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都处于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还处于一定的生态位上。电视批评系统和各子系统及其内部成员的生态位,是指其在电视批评主体系统、电视批评渠道系统、电视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受众系统中的综合位置。电视批评秩序化建设,说到底是使电视批评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生态位得以优化,使其在整个电视批评生态系统中既能够“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又能够“彼此影响”、“互惠共生”。

以“绿色收视率”理念为核心的电视媒体绿色行动已拉开帷幕,尽管处于发展初期的电视媒体绿色行动暂时还无法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得到真正普及实践推广,但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以及电视行业的深入发展,中国电视必然会以类似“生物进化”的方式从无序步入有序,从局部有序达到整体有序,从低水平、低层次的有序迈进高水平、高层次的有序状态。以“绿色收视率”理念为核心的电视媒体绿色行动让我们看到了电视传媒实现自身内部和谐,实现传媒和社会、大众之间和谐关系的决心和行动。我们期待它能够给略显浮躁的中国电视行业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从而促使电视这个主流的大众传媒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浪潮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真正为社会和广大观众送上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电视批评界紧跟电视行业实践的步伐,集广大研究者的聪明才智关注并倡导“绿色电视批评”建设,起步较晚的中国电视批评科学化建设一定能够实现其“建立电视批评秩序、优化电视批评生态、促进电视批评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

注释:①⑥欧阳宏生.《论中国电视批评的可持续发展》.《今传媒》.2006年第5期

②③④⑤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⑦刘建明.《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当代传播》.2001年第6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上一篇:“2007中国红歌会”品牌之路 下一篇:广电应对网络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