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还是“死”

时间:2022-10-25 02:47:03

摘 要:作为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描述了主人公哈里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哈里在死亡迫近时的内心活动及回顾人生的感悟,最终对死亡实现了超脱。通过对哈里生与死状态的描写,深化了主题,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

关键词:生;死

引言

海明威一生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手法出版了许多优秀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则是其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如何回首往事和感悟人生:对被毁灭人生的绝望,在真正面临死亡时内心再次燃起的渴望。引导人们去反思人生,探寻人生的意义。

一、虽生犹死

无论是从以往的生活来说,还是就哈里等待死亡前所处的环境而言,哈里都是虽生犹死。

(一)醉生梦死

本是才华横溢的青年,却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他把这种才能作为寻求安全舒适生活的工具。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吸引富有的女人为他提供金钱,过着他所鄙视的生活。文中提到“他一生都在出卖生命力,只是方式不同,当你没有投入太多感情,就会把金钱看得更重。他发现了这一点,但如今他也绝不会写这些了。不会写了,尽管很值得一写”。①对现实的一切,哈里看得明白,但堕落的生活让他懒得去明白,因为他出卖了自己,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题材的积累成了他取悦情人的工具,他已忘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和最初的理想,一步步堕入了深渊,虚度了大量光阴。追求安逸生活时,他依靠女人,放弃理想;当他对这种生活表现出厌恶时,仍依靠女人生活。可以说荒废才华的奢靡生活使他麻痹,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最终对这种毫无梦想、毫无目标、迷失自我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彻底地绝望,在这样的生活下哈里虽生犹死。

(二)心如死灰

哈里到了非洲――他在人生的美好时光中感到最幸福的地方,所以来到非洲重新开始。这是一次重新寻找自我的旅行,可是似乎上天要让哈里对生活彻底绝望,就在一切似乎看似可以重新开始时,哈里不小心划伤了左腿,并且由于疏忽生了坏疽,加之汽车抛锚,飞机未到,哈里感到情况越来越坏,他刚开始对死亡充满着恐惧,后来看到了秃鹫,他和妻子有这样一段对话,“从卡车抛锚那天起,这些鸟儿就一直盘旋在那……”②我们不难感受到哈里已经感受着死亡的临近。“秃鹫”象征着死亡的狰狞和不可逃脱。从哈里的潜台词中我们似乎可以体味到他觉得秃鹫在等他离去,然后就他的尸体饱饱美餐一顿,似乎哈里已经开始绝望。并且在痛到没有知觉的时候,对一切都感到了厌倦,后来尽管妻子告诉他喝酒对他没有好处,但他却回答“喝酒对我有好处。”可见他已开始自暴自弃,此时的酒对哈里来说就是一剂解药,它可以使他麻痹,不再畏惧死亡,因为他真的感到了死亡的迫近,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哈里可谓心如死灰,开始对“生”彻底的绝望了。

二、虽死犹生

从小说的结尾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哈里的离去,但他在弥留之际的内心活动则能充分表现他对生的渴望,但是这个生已非昨日,而是哈里的“新生”,无论是弥留之际的幡然醒悟还是最后的精神超脱,我们都可以说哈里是虽死犹生。

(一)渴望新生

当哈里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当他开始等待死亡使时,他还只是在绝望、甚至于厌倦,但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他才开始意识到失去了太多太多,因为贪图安逸,磨钝了自己的才能,松懈了自己的意志,浪费了一切上天给予他的恩赐,他才悟到“现在一切都完了,再也没有机会来结束这一切了”③,似乎他已经绝望了,然而意识到一切的他不仅仅是绝望,更有一份遗憾,这就使在最后弥留之际的哈里产生了新的渴望,渴望他向往的新生活,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哈里曾经向妻子表示他想写作,说明哈里还有着对生活的留恋,我觉得这句话完全可以理解为哈里在说我还想活着,我想要去实现我的理想。而当死神挨近他的身体时,他喊道“叫他走开”④,可见这时的他对死亡的恐惧,对新生的渴求。在死前幡然醒悟,这使哈里的死不禁多了一丝“生”的期待。

(二)精神永生

哈里渴望新生活,可是当这一想法无从实现时,精神上的永生成了哈里的唯一希望。小说结尾描写了哈里梦到飞机接走他,他看见“他极目远眺看到了乞力马扎罗山的方顶,像这个世界那样广阔无垠,在阳光下显得巍峨雄伟,洁白无比,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他知道那就是他正在飞去的地方”⑤。他要飞去的地方,正是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的西峰,被视为“上帝的庙殿”,是让人在精神上得到净化和升华之后获得重生的地方。而在本文中乞力马扎罗山也“象征着永生与完美,它是哈里的精神家园”⑥,虽然哈里出卖了自己的才能,出卖了自己的信仰,出卖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在这样的地方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主人公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对哈里来说可谓是虽死犹生了。

三、生死同一

主人公已然离去,飞向了他神往的乐土,然而他的生与死却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认为哈里的生死同一,活着的时候,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而离开尘世的时候,却得到了解脱,精神获得了新生,所以,总的来说,哈里是生时似死,死时胜生。通读全文会很容易发现,全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豹子”,而且豹子爬到那么高寒的地方寻找什么,在字面上找不到明显的答案,但是随着哈里生死状态的深入解析,不难发现,豹子是一种寄托,是主人公哈里的理想状态,为了远大抱负,虽历经磨难仍不断攀登,虽然没有到达山巅,但是豹子的尸体风干后保存下来,成为永不言弃的力证。豹子的肉身虽然死去,但是精神永生,因为它倒在的是寻求理想的路上。而现实的哈里却把遗憾留给了自己,他没能在现实生活坚持自我,甚至连去实现理想的一步都没有迈出,最终只能在梦中飞往自己心中最圣洁、最辉煌的理想殿堂,在最后一刻得到了解脱,获得精神上的永生,所以哈里生时似死,死时胜生。

结语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作者海明威通过意识流手法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阐释、生死状态的深刻描写,表达的生命意义更加凸显。有人曾评价说“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读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无疑都会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⑦确实,我相信无论从小说的主人公,还是小说的情节、主题,都向我们诉说着,让我们感悟着。总之,他是海明威最为出色也最为警示后人的短篇小说。

参考文献:

[1]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 王余.《中的意象与主题》[J].北方文学.2012.

[3] 王丽.《解读中的象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

注解

①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2.

②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

③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

④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5.

⑤ 侯萍译.《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9.

⑥ 王余.《中的意象与主题》[J].北方文学.2012:4.

⑥ 王丽.《解读中的象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99.

上一篇:关于儿童舞蹈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语文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中的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