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酿造出诺贝尔文学奖

时间:2022-10-25 02:25:31

红高粱酿造出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作家莫言在诺贝尔委员会颁奖词的引领下,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证书。

自古山东有“一山,一水,一圣贤”之美誉。而今又出一文豪。莫言同泰山、黄河、孔子一样有名,载入史册。

这是从红高粱地里走出来的世界鼎级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首次获得的诺贝尔奖。这是红高粱酿出文学巨奖。

莫言对于故乡东北乡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有故乡的水,肥沃的土地,亲人的怀念,火红的高粱,古老的风土人情,创作灵感,说不完的故事,引人入胜。

当我再一次畅饮高粱红,似乎品出红高粱的真正品味。淳朴、甘甜散发出浓郁的乡土芳香。使我联想起电影《红高粱》中东北乡红高粱起伏跌宕的波澜壮阔的场面。自此红高粱进入我的灵魂深处,久久不忘。当我回想走进银川“西部影视基地”《红高粱》的拍摄场景地时,虽然那里没有红高粱,看着莫言同张艺谋、姜文的赤身裸膊的合影照,似乎亲身感受到红高粱火热感人的气息,红高粱酿造出张艺谋、巩俐、姜文、莫言等巨星。

在初冬的艳阳中我走进红高粱的故乡——高密市莫言笔下的东北乡。所谓的东北乡那是留在莫言记忆中的故乡的过去,现在已改名大栏镇平安村。这里距青岛约60公里,离高密城约20公里。胶河静静在村边流过,那里留下莫言童年的美好记忆。破落的旧居老宅现已返修,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自己出钱修缮的。坐北朝南5间平房约60余平方米。黄泥涂成泥墙铭记着古老的故事。低矮的土围院墙,高高的门楼,黑漆木板门上写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宽阔的院落上胡萝卜地已平整,只有屋墙上大理石“莫言旧居”的红色大字才证明这里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家。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现年90岁,现在与二儿管谟欣住在村西的8间大瓦房里。他身体健康,眼不花,耳不聋。高高的身板,红润的脸庞。当提到儿子获奖时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他如是说。一生与老伴生下7、8个孩子。活下3男1女4个孩子。老大管谟贤,原是高密二中副校长,现已退休。老二管谟欣在家务农,老三管谟业,即莫言。还有一个女儿,住邻村。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及女儿管笑笑都在北京。女儿是某高校老师,现在已结婚生子。

莫言的旧居1912年建成,历经历史的沧桑和风雨,1966年曾翻修过。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这里。在这个屋子里,他和勤兰结婚生子,完成《红高粱》的成名作。据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介绍:莫言得诺奖后,当地政府想用公款整修,作为旅游景点。被父亲管贻范婉言谢绝,自己出资3000元,将土屋进行整修,现免费向社会开放。

莫言生在农村,开始曾抱有痛恨心情离开贫穷落后家乡的。随着岁月的迁移,这种心情慢慢淡忘。他始终眷恋着生养的黄土地,因为这里有他的亲人,有童年的记忆和美好的故事,他在这里汲取无穷的营养和创作灵感。莫言文学艺术馆坐落在高密一中,是暂时占用一中的校舍。那里展示了莫言的成长创作历程。有许多文稿和珍贵照片。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住在高密市翰林书院小区。莫言与他同住一楼。在莫言休假创作时常常在一起。莫言的童年在饥饿和动乱中度过。他6岁入学,读书不到5年逢便辍学,后在家乡务农。18岁在高密县河崖棉油厂当临时工,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杜勤兰,并相亲相爱,喜结连理。1976年,莫言21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莫言自小酷爱文学,入伍后自己深感文化知识肤浅,他如饥似渴学习文化,业余时间到地方学校补习文化。自此他当上文化教员。由于表现突出提升为保密员、干部。直到正营职转业。1984年他以216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艺术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1984年8月莫言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莲池》刊物上发表,那时恰逢提干,可谓双喜临门。

1986年3月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这是他从军艺毕业后的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坛引起轰动,文学之星冉冉升起。由张艺谋执导改编的《红高粱》电影也荣获38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至此莫言的作品走出中国,走上世界。

1994年莫言的母亲因病去世,在他的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怀着对母亲的怀念,当他看到北京积水潭地铁车站一位面容憔悴的农村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他想到天下的母亲,顿生灵感。花费72天时间写成《丰乳肥臀》。当时引起不少争论和非议,莫言也因此被转业。

2011年以农村妇科医生形象的长篇小说《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酝酿十年余,笔耕四载,三易其搞,最后写成。书中以60年代农村计划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乡村女医生姑姑的故事,成功塑造了生动鲜明感人的农村女医生的形象。

后来《生死疲劳》荣获第二届红楼梦奖。

《檀香刑》荣获台湾《联合日报》读书人年度文学最佳读书奖、鼎钧双收文学奖。莫言曾获法兰西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界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法、意、德、日、荷、瑞典等多国版本,这为他评选诺奖打下坚实基础。

莫言是多产作家。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谈及此事,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与大哥有深厚情感,都属羊,深受大哥的影响。有好多作品大哥是第一读者。因为大哥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莫言和他同住一栋楼,大哥住3楼,莫言住5楼,阁楼是莫言的创作室。好多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莫言的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之情,被称为“寻根”作家。作品受魔幻的影响,故事讲述残忍的事件,魔幻的现实,女性的崇拜,自然的描述,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通过天马行空陌生化的处理塑造了神秘超强的世界。体现了人性的平等,超越了政治的范畴。刻画了“东北乡”传奇,对家乡的一往情深。正如莫言所言: “高密有泥塑、剪纸、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元素,当我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故事不可避免进入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作品的艺术风格。”

诺奖颁奖词是:“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地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2年12月12日,黄道吉日。我再次走进平安村,参加青岛诺贝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举行的“诺贝无畏派国际文学艺术俱乐部揭牌典礼。”俱乐部典礼在莫言旧居旁举行。随着12时刻的临近,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一组12幅“诺贝尔·平安村印象”文学艺术浮雕泥塑作品在一片掌声中点火烧窑。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名声大振,声誉飙升,掀起一片莫言热。当年花费几千元注册“莫言醉”酒商标价值据说竟上升到亿元。红高粱也身价倍增,一束红高粱竟卖到5元钱。莫言的作品“洛阳纸贵”供不应求。红高粱食品竞相注册。当地政府和山东旅游局打算开发旅游资源。相信这必会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在回青岛的路上,我望着广袤的原野,此时大地已没有红高粱,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麦苗。近处胶河工业园工地机器轰鸣,新修的水泥大路笔直延伸到远方。据说青岛新机场不久就在附近动工。我相信莫言家乡明天更美好。我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人走上诺贝尔领奖台。

(本文作者供职于青岛市慈善总会)

上一篇:关于慈善 第1期 下一篇:谱写慈善旋律奏响爱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