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研究

时间:2022-10-25 01:16:12

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研究

摘 要 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是民众参与司法的范畴之一。因刑事审判涉及公民的人身财产重要权益,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作用和意义更为重大。本文通过对域外各国比较研究,探究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立法模式、内在共性和价值取向,为重构我国人民陪审制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司法民主 实质正义 审前整理 程序性制裁

一、立法模式界定

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历史渊源比较久远,可追溯至弹劾式诉讼时期甚至更远。发展到现在,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对域外各国的比较研究来看,以参与的范围和角度作为划分标准,民众参与刑事审判共有三种立法模式:治安法官制、陪审团制、参审制。

治安法官起源于英国,由不具有法官资格的人员以兼职的方式在治安法院工作,审理简易罪、可诉罪等轻微刑事案件。治安法院的法官有非职业治安法官和地区法官之分。这里的治安法官指的是非职业治安法官。治安法官负责事实认定和法律判决,不过在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等问题上有一位书记官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指导。

陪审团制是指陪审员与法官一起共同参与审判,但陪审员只负责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陪审制有一般陪审团、技术陪审团和专家陪审团等种类。陪审制主要实行于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俄罗斯、西班牙等大陆法系国家近年来也引进了陪审制。陪审制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不过,其发展现呈现衰退之状。

参审制是指由参审员与职业法官一起对事实和法律进行审理。实行参审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法国的陪审制、日本的裁判员制度以及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虽然在名称上叫法不同,特别是日本的裁判员地位与法官不完全对等,但因民众参与范围趋同、价值功能无异,基本上属于广义上的参审制。

二、内在共性探析

因国情不同,各国所建立的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模式之间差异较大。但不同模式并不能掩盖内在共性,这些内在共性也是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一)具有很强的民主代表性。参与的民主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格受限较少。除因特殊情况及职责豁免之外,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和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具备参与遴选的资格。二是遴选范围广泛。遴选的范围扩延至各社区、各阶层乃至各种族。三是民众参与期限较短。民众参与时间很短,或每年参与的审判次数有一定限制。

(二)参与民众与职业法官的权利对等。三种参与模式下,民众与职业法官具有同等的司法权力。治安法官模式下,非职业治安法官享有完全独立的司法权力。陪审制模式下,陪审团在事实认定上不受法官的左右,法官只作出证据说明和陪审指示等辅助行为。参审制模式下,参审员与专职法官在事实和法律审理上权力相当。日本的裁判员制度较为特殊,裁判员与职业法官在法律审理上权力不完全对等。但民众与职业法官具有同等的司法权力是确保民众实质性参与司法的必要条件。

(三)适用范围一般为严重刑事案件。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是一项昂贵的事业,为更好地利用司法资源,除治安法官审理轻微刑事案件外,陪审制模式和参审制模式一般适用于较为严重的刑事案件。如,法国规定为量刑可能在 10 年以上的刑事犯罪案件,德国区法院适用参审制的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 4 年以上的刑事案件。

三、价值功能分析

明确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价值,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重构人民陪审制的内生动力。民众参与刑事审判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

(一)体现了司法民主性。笔者认为,这里的司法民主性有四层含义,一是民众参与司法是批判纠问诉讼和罪行擅断的产物,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民众参与司法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民主体制下萌发有专断色彩的行为。三是民众参与司法是人民性质的体现。四是民众参与司法本就是民众应有的重要权力。

(二)防止司法专断。司法现代化催生了司法职业化建设,司法职业化的极端发展又容易导致司法与社会的隔阂,司法诱发的司法专断便由此产生。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有利于加强对法官的监督,并将社会期望与法律要求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最大化制约司法权,防止司法专断。

(三)体现司法正当性。司法正当性是司法民主性的一种体现。民众参与司法,可以排除法外手段的不良介入,并将社会大众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带入法庭审判,这比职业法官单独作出的裁决更为公正权威、更具有公信力,符合人民理论下的司法正当性要求。

(四)有利于探求实质正义。因社会经验不足、职业观念狭隘、法律思维保守等原因,在“必然无知”的时代里,由单纯的中立法官进行裁判并不一定就能探究实质正义。民众在处理矛盾纠纷方面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更为丰富,因此,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有利于克服上述弊端,更利于探求实质正义。

(五)促进法制教育。对于民众来说,与单纯的说教式法治灌输相比,法庭审判是一次更为生动形象的法治课堂。符合条件的民众都有机会亲身参与并感知刑事审判。在刑事审判中,法官就证据问题向民众进行说明。对于采用陪审制的刑事审判,在陪审员合议之前,法官还要进行陪审指示。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提升民众的法制水平,增强国民对法律的信仰。

四、人民陪审制制度运行困境

人民陪审制虽然属于广义上的参审制,但运行困境导致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判、功能异化。

(一)人民陪审员不具有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民陪审员精英化。人民陪审员的遴选条件要求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学历要求过高导致精英化。二是遴选机制不民主。法院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具有有决定权,条件具备的人员不一定能够被选中。三是参与权有轻重之分。立法规定,中级、高级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由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担任,导致基层所在地的人民陪审员拥有更大的参与权。四是人民陪审员的任期太长。人民陪审员的任期一般为5年,且可连选连任,陪审员出现职业化。

(二)适用范围不清晰。人民陪审制仅适用于一审案件,一般不适用于二审。人民陪审制适用的案件范围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和被告人提出要求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实践中,被告人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要求人民陪审员审判。因此,人民陪审审判主要适用于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但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无法进行明确,一般由法院进行自由裁量。

(三)人民陪审效果差。人民陪审制运行中存在一些制度障碍,如人民陪审员人数在合议庭中所占比例过小,言辞原则、直接原则等现代审判原则在庭审中根本不存在或流于形式。陪审员因不懂法律且无法得到法官必要指示,独立使用裁判的能力受限,陪而不审的现象严重。而且,人民陪审院审判的案件一般都是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法官在审理这类案件时一般会先请示报告,并最终提请法院审判委员会进行设审决,从而导致人民陪审员审而不判。陪审的工具性色彩比较浓,功能异化,陪审效果不佳。

五、人民陪审制优化路径选择

因人民陪审制存在种种问题,学者们就其改革有废除和重构两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鉴于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所体现的价值功能,对人民陪审制进行重构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增强民主代表性。一是扩大遴选范围。凡具有小学以上学历且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和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可担任人民陪审员。二是实行庭期制。每一次开庭须重新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每一名陪审员一年内出庭参与次数要受限制。三是增加合议庭人民陪审员人数,人民陪审员人数应多于职业法官,确保判决彰显民主。四是中级、高级法院人民法院设立自己的年度配人员名单,解决人民陪审员参与权轻重不均问题。

(二)明确使用范围。为减少司法成本,人民陪审制的使用范围可限定于一审判决的普通程序。可分为两种:强制使用和任意使用。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案件原则上应强制使用,但被告人不同意使用的除外。任意使用的范围为被告人要求采用人民陪审制的案件,但法官是否采用人民陪审制拥有最终决定权。

(三)引进审前整理程序。新刑事诉讼法恢复了全案移送制度,法官在审前能看到全案卷宗,人民陪审员却无法接触卷宗。为消除法官预判影响,缩减正式审判繁琐程序,便于人民陪审员在正式审判时更清楚的了解案情,可借鉴日本的审前整理程序,将证据和争点在审前程序中解决,并允许人民陪审员审阅审前整理程序进展结果。

(四)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可以说审判委员会的存在是人民陪审制发挥功能的致命障碍,审判委员会不改变,人民陪审制就无法获得新生。取消审判委员会对判决的决定权,给予法庭真正的审权和判权,确保人民陪审员不仅能陪审,也能独立判决。这或许人民陪审制得以重构的关键。但在目前来看,此项改革措施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健全程序制裁机制。法律的生命在于信仰。为确保人民陪审制获得尊重并落到实处,对于违反人民陪审制有关规定的,应定性为违反正当程序的严重错误行为,被告人辩护律师可以据此提出程序性辩护,二审应对这种程序违法行为进行审查,做出一审判决无效、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严重的情况下可直接判决诉讼终结,以对其进行程序性制裁。

注释:

早在4000年前的古埃及,便已存在某种形式的陪审制。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也存在陪审制。李昌林.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1.

虽然近年来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引进了陪行陪审制,但从全球范围来讲,实行陪审制的国家不断减少,陪审制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缩小,陪审制确实呈现衰退之状。不过,陪审制性质和其所具有的价值功能表明,微量存在的陪审制是衰而不败、减而不灭。刘练军.陪审团的性质与功能新论[J].法学论坛,2012(4):6.

《裁判员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有关法律解释的判断、有关诉讼程序的判断和裁判员不能参与的其他判断,只能由职业法官组成的合议庭审理。”笔者认为,虽然裁判员的权限有所限制,但仍然就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作出判断。日本裁判员制是对陪审员制和参审制的一种调和,是参审制的最新表现形式。

施鹏鹏老师认为,人民的目标指向便是最普遍的民主,即最普遍的公民可参与行使。司法审判权是的重要组成部分,陪审制是人民行使司法审判的主要方式,也是必要方式。 施鹏鹏.陪审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3-76.

有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有担任陪审员的特权是陪审的本质属性,也是陪审制衰而不败、减而不灭的原因。刘练军.陪审团的性质与功能新论[J].法学论坛,2012(4):8.

参与民众废法是防止司法专断的极端表现。参与民众废法包括陪审团废法和参审员废法。陪审团废法是指在明显有罪的情况下,陪审团也可作出无罪的裁决。参审员因人数对于职业法官,也可以废法。参与民众废法在制约政府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法学家罗斯科・庞德( RoscoePound) 在 20 世纪初谈到陪审团废法权时就曾指出:“陪审团不以法为法是在实际执法中对法律的一种重大纠正。”Roscoe Pound. Law in Books and Law in Action[J]. American Law Review,1910版第期: 18.

陪审团裁决实行秘密评议和一致裁决,这能够最大程度上排除了各种干扰,并保证了裁决结果符合社会价值观,相对来说,判决最为公正可信。任蓉.试论陪审团审判制度的优势―从与职业法官审判比较的视角[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6.

在非专业法官和专业法官进行比较后,安德鲁-桑德斯教授指出:“集体作出的决定优于个人决定。非专业人士的参与促进了正义。公众的信心应该得到维护和加强。”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M].姚永吉译,法律出版社,2003:266.

托克维尔极为肯定法庭审判对于陪审员的法治教育功能他说:“每个陪审员在这里运用自己的权利,经常同上层阶级的最有教养和最有知识的人士接触,学习运用法律的技术,并依靠律师的帮助、法官的指点,甚至两造的责问,而使自己精通了法律。”[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 上册)[M]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316-318 .

实际上,人民陪审制的适用取决于法院的裁量权。但如果这种裁量权不加约束,社会公认的影响较大的案件,也不会适用人民陪审制,人民陪审制也就可有可无了。李昌林.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66.

在我国,法官、法庭以及法院都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独立性。在法院内部,秘密请示报告和行政审批较为常见,法院审判委员会对案件具有最终审决权,非诉讼化裁判严重冲击着规范层面的刑事审判,导致法庭审判只是履行司法仪式。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M].法律出版社,2010:286-293.

程序性裁判是“审判中的审判”,警察、检察官和法官违反法律程序,将导致刑事诉讼程序遭到普遍的践踏。律师对此行使程序性辩护,要求法庭宣告相关诉讼行为无效的辩护活动,利于督促公检法机关遵守程序法,这也是确保人民陪审制落到实处的程序性保障。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405-412.

参考文献:

[1]彭小龙.民众参与审判的案件类型学分析[J].中国法学,2012(3):164.

[2]宋英辉,孙长永,朴宗根等著.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3]刘显娅.司法的大众化与平民化―英国治安法官制度管窥[J].中外法史研究,2008(5):118.

[4]施鹏鹏.陪审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0, 178.

[5]李昌林.民众参与刑事审判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84-98.

[6]徐昕,冯磊.迈向司法民主的人民陪审制[J].学习与探索,2012(10):51.

上一篇:论国际法院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下一篇:有关物理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