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还是曲终人散

时间:2022-10-25 12:32:18

也许是近几年社会对当下的明星们极度不满,于是便开始大张旗鼓地举办浩浩荡荡的选秀节目,什么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第一次心动、我型我SHOW……每天都有这样的节目充斥于观众眼前,而每天也都有大篇幅的相关报道紧跟其后。在“选秀”、“PK”等词汇的大量频繁出现中,“粉丝”算是最高频率的词汇,而粉丝的行动也确实逐渐抢过了明星们的风头,与此同时,媒体和社会也给了粉丝们以足够的关注。

一、粉丝的历史演变

关于粉丝这个群体和他们不顾一切的追星行动其实一直存在,但似乎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地团结过,以往的“追星”仅限于演艺圈,如刘德华、周星驰、邓丽君和张曼玉等,而如今已拓展到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如、余秋雨、姚明和易中天等。也许是WTO的启发或熏染,如今“追星人”也已改头换面,添加进了十足的洋味,于是“追星”一词遭到冷落,FANS(音译为粉丝,中文为迷)一词迅速取而代之,并一夜之间叫响中国大地,甚至愈演愈烈,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的细胞之中。

粉丝是英文单词FANS的音译。意为迷或狂热者。其实这类群体古已有之,只不过名称没有今天这么时髦和洋气,早期叫“偶像崇拜”,后期叫“追星族”。“偶像崇拜”主要集中在圣人和英雄两种类型,并常常与宗教、政治、国家、民族等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随着现代化的演进,“偶像崇拜”逐渐走向世俗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张国荣、周星驰与鲁迅、巴金同列2003年中国“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这种“圣人和英雄的暗淡与边缘、明星和富豪的主流与热捧”的演变,表明市场体制下人们心理的浮躁与狂热、理想追求的低下与庸俗。

二、粉丝的主要特征

执著狂热。粉丝无比忠诚于自己的偶像明星,一旦有自己喜欢明星的演唱会、签名售书,会不惜一切代价(经济、精力)去排长队购票、到现场加油助阵,全然不顾尖叫变声的嗓子和舞动发酸的胳膊,还要冒死挤上台去拥抱和签名。与明星握到手幸福得要死,溅到身上的泥点子舍不得洗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杨丽娟了,连续13年不惜放弃工作、变卖房子、三赴香港,并以自杀相威胁狂追刘德华,最后将老爸逼死。忠于明星还体现在对偶像的形象维护上,如果有人诋毁偶像,无论对方是谁或在何种条件下粉丝都会和他拼命的,如赵薇和林心如两个艺人都是在《还珠格格》电视剧中出名走红的,又在《情深深雨》中再度合作,按理说不仅她们两个是好姐妹,她们的粉丝也应该互相团结,可现实却恰恰相反,由于媒体经常报道两人不和的传闻,导致她们的粉丝相互对立,见面就吵。甚至有的好朋友因为两人喜欢的明星有矛盾而导致友情破裂。

收藏物品。俗话说“爱屋及乌”,粉丝们喜欢某一明星通常就有收藏的习惯,只要是与自己明星有关的东西,都会想方设法地得到。我们经常看到某中学生房间里挂满史泰龙、张曼玉、郭富成、邓丽君的照片,他们也通常拥有某一明星全部的唱片、写真集或曾代言过的品牌产品;我们经常看到明星签名售书时排长龙的场面,其实粉丝们买书并不是为了看,主要是为了收藏和纪念,为了争取与明星零距离并一睹明星风采的机会。笔者统计了一下TWINS 2001年以来所代言过的品牌,从Extra无糖香口胶到圣安娜月饼,再到LG手提电话、珍视明滴眼液、特步运动鞋、森马休闲服、康师傅冰茶产品等近50种,看来TWINs的粉丝可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不这么多品牌可要受不了啊!

情感排他。粉丝们特别是青年男女通常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明星心有所属,无论真真假假,他们都希望自己喜欢的明星一直单身,从而使自己保存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和心理慰藉。曾经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在透露自己已经结婚的消息时,引起粉丝们的骚动。尤其是年轻的女粉丝不希望自己的偶像这么早就结婚,甚至有的用极端的跳楼自杀来阻止偶像的结婚行为。据说如果刘德华结婚,至少有万余名女孩或自杀或伤心或丧失生活信心。于是很多明星因为怕自己的粉丝介意自己的感情生活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恋情,也有很多公开的恋情不被粉丝们理解和祝福而最终曲终人散。

极端偏执。粉丝们非理性的狂热通常或多或少地导致一些盲目或极端的举动出现,也许自己喜欢的明星已经变得不像原来,他们还是会自我安慰地接受,而不去尝试接受其他的明星。粉丝对明星过分的追捧,无论明星做什么都支持,甚至和媒体发生冲突。就像约翰・欣克利为博得明星朱迪・福斯特的关注,而去刺杀里根一样,这种人的精神已经存在问题。其实杨丽娟的追星也已经达到畸形变态的程度,为一个虚幻目标而倾家荡产,欲卖肾、投海死等一系列超越理性的疯狂行为已不仅仅是追星行为。而应上升到心理和精神层面来剖析,对杨丽娟本人来说这是一种“自我伤害”,对全社会来说这是一场令人深思的悲剧。

职业组织。粉丝不仅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潮流,而且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粉丝由初始的散乱无章逐渐走向有职业化和组织化,最典型的要属2005年“全民超女”时候的“玉米”、“凉粉”和“笔迷”。之后每个选秀明星的背后也都陆续出现了庞大的粉丝队伍,其中不乏被选手自己或者亲近的粉丝高层招募来的“职业粉丝团”。最有能耐的粉丝队伍不一定能造就选秀比赛的冠军,却肯定能让选秀出身的明星更闪亮地走在艺人的路上,比如“玉米”(李宇春的粉丝),比如“芝麻”(尚雯婕的粉丝)。“玉米”是大陆本土超级偶像的缔造者,2005年以350万选票将李宇春送上超级偶像位置的他们跟随着偶像一起走红,也走在了风口浪尖上。并随时可能成为媒体的头条。从一盘散沙到抱团合作,从边缘组织到全国最大的粉丝团,“玉米”也经历了粉丝与媒体、粉丝与粉丝、粉丝与经纪公司等的艰难磨合过程。如今的“玉米”们,被媒体和其他选秀明星粉丝团封为“全国最大粉丝团”、一个“无组织有纪律”的榜样、一个“人多势众团结强势”的神话。

三、粉丝的基本类型

疯狂型与理智型。这是最明显也是最通俗的分类方法。疯狂型粉丝是指那些随处可见的手举着写有明星名字的画板、身穿印有明星头像的上衣、嘴里疯狂地呐喊着明星的名字、眼里放光的那些年轻人,代表人物是丧失理性、狂追刘德华13年的粉丝杨丽娟,而一般的疯狂型粉丝就是能去的见面场合一定会去,能买到的正版唱片一定会买,而如今选秀节目中的疯狂型就是发短信。自己的不够就到大街上鼓动众人投票支持。当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顺利晋级,就会不住地狂欢,热泪盈眶,而面对自己喜欢的明星失利。那就更是消极地接受,相互指责猜忌,萌生很多不必要的事端。再说理智型粉丝,尽管他们的行踪不怎么让人了解,但每个人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存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歌星会默

默地戴着耳机用心安静地欣赏着美妙的音乐,面对自己喜欢的影星可以静静地看着电影思索和品味,面对自己喜欢的作家能够舒适地徜徉在那只为自己营造的幸福氛围中而与他们的文字交流。这一点张国荣的粉丝做得就很好。尽管他们因自己的偶像离开而心里无比难过,但还是默默接受,并在每年他的忌日时安静地想念着。不追求见面,不理睬那些八卦的新闻,不干涉明星的生活,就那么恬静地拥有自己的世界,感受自己的解读。

其实疯狂与理智之分只是相对而言,而从共有特征来说,每个粉丝都是疯狂的。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有的较为含蓄、有的较为张扬。虽然方式不同,但粉丝们的内心感情是一样的。含蓄的粉丝并不是他们不投入,爱得不深;而张扬的粉丝也不是他们只是做表面文章,让别人看看自己的狂热。也许这种表达方式与粉丝们的性格有关、与一些特有的客观情况有关,甚至也许是迫不得已,但不管怎样,支持明星偶像的心是不变的、是相同的。笔者倾向于支持那些较为含蓄的粉丝,但我认为那些张扬的粉丝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现在选秀比赛的规则就是需要他们付出,只有粉丝张扬才能给现场带来气氛、才能使节目好看,从这个意义上说,粉丝们的疯狂大家都是能够接受的。

深刻型和浅薄型。这种分类法一直存在着不能自圆其说、笼统错误的解读,认为那些流行歌星的粉丝都是浅薄的,而美声和民族歌星的粉丝才是深刻的;那些青春偶像剧里影星的粉丝都是浅薄的。而演过抗战时期影片的老一代影星的粉丝才是深刻的;那些看当代文学尤其是校园文学的书的读者是浅薄的,而通读四书五经和四大名著的读者才是深刻的;那些看韩寒和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书的读者是浅薄的,而欣赏余秋雨和毕淑敏等人作品的读者才是深刻的。这是很不合理、很不科学的判断,但却似乎一直被大众所接受。上文提到的浅薄者支持的明星多为年轻人,而粉丝们也是年轻人居多;而深刻型支持的明星就多为老年人,粉丝也同样是老年人居多。

在这里,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矛盾或漏洞,即类别划分对象的错位。从表面看这是两类人群的热点关注差异,从深层看这里折射出两代人隔阂的严重社会问题。以选秀节目为例,一直颇有争议的“超女”和“快男”等以年轻粉丝为主,而褒声不断的“中国红歌会”等以老年粉丝为主。有人认为,这不是参赛选手之间的素质差别,也不是主持人之间的职业差距,更不是节目本身本质的不同,而是前者低俗休闲后者富于教育的关键所在。这种观点其实是偏离本质的政治判断,与他们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互相纠缠的。如今孩子和家长两代人的关注点总是不能吻合,上述对选秀节目价值判断的差异是最好的印证,而关于文坛的论战则是两代人隔阂的最明显表现,其中以80后领军人物韩寒向白烨等老一辈评论家发起挑战、否定诗坛意义为典型代表。

由此而来,深刻型和浅薄型之间的划分就要打破依形式划分的常规了。笔者认为应该由“粉丝的兴奋点”划分。比如粉丝们关心的仅仅是外表之类,或只求与明星握手拍照这些表面文章,暂且可以划为浅薄型;而多关注明星的思想或明星作品中的内涵,或希望与明星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暂且划为深刻型。这与明星本身是没有过多牵连的,浅薄类的典范就是希望自己喜欢的明星只属于自己,是莫名其妙地系于爱情上,像张学友这样的巨星结婚竟导致很多歌迷以死相逼甚至自杀,这就是浅薄型的有力证据,似乎也和疯狂类挂钩。深刻类不用说,会静下心来欣赏。是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其实这样的粉丝是大有人在的。

四、粉丝的健康走向

社会提纯:树时代榜样。如今是一个偶像辈出的时代,生活中到处充满或帅气、或耀眼、或扮丑、或摘怪的明星人物,如木子美、芙蓉姐姐、流氓燕等,他们的疯狂表演,必然带来粉丝的高度关注和失态反应。这种情况下,社会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充当起狂热追捧的“降温剂”和盲目追随的“指路人”。具体来说。就是要提炼、过滤社会生活中青年崇拜的偶像,要将那些具有特征的平凡而又高尚的典型人物精神品质挖掘出来,为广大粉丝树立起具有时代特质的光辉榜样。如央视每年评比的“感动中国人物”和“中国十大道德人物”等。

媒体引导:转移关注点。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只有极少数是现场的,大多数是借助媒体来“模仿榜样”、追求榜样和忠诚榜样的,因此媒体报道与引导至关重要。媒体应努力挖掘出选手身上的优秀事迹和良好品质,使粉丝的注意力从偶像的外貌和歌声等转移到偶像的思想品质和表演技艺上,引导粉丝积极向上和勇于进取。可将粉丝的热情引导到关心慈善事业等更广阔的社会公共空间。

粉丝自控:狂热到理智。粉丝的偶像崇拜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崇拜的对象是谁、崇拜的方式怎样。年轻人的热情、感性、冲动和疯狂容易将偶像崇拜从单纯的希望寄托和榜样作用演变成一种盲目的膜拜,从而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欲望、放纵、偏执和极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一些过激行为,这样偶像崇拜就变质了,人性也被颠覆于的尘埃中。近几年粉丝疯狂追星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像周杰伦的粉丝吞安眠药、孙燕姿的粉丝翻版整容、张国荣的粉丝自闭三年和罗志翔的粉丝现场割腕等。广大粉丝应彻底走出盲目追随、表象模仿的误区,告别狂热走向理性,要更多地关注偶像成功背后的故事。特别是艰辛、曲折的生活经历,另外要辩证地认识和评判明星,不要将他们神化和美化,要树立理智的“偶像观”,分清应该借鉴和摒弃的优缺点,这对年轻粉丝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编校 杨彩霞

上一篇:“神七”航天文化传播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下一篇:手机电视媒介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