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管理技术的探讨

时间:2022-10-25 12:26:43

杨树管理技术的探讨

杨树具有品质优良,生长快,适应性强,抗寒和抗病虫害能力强,木质轻,易加工,管理粗放等优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杨木已成为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造纸、火柴、卫生筷和包装业的重要工业原料。为了让林木的用途最大化,提高杨树的经济效益,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 追肥、浇水

科学地追肥、浇水是改善林木营养状况,提高杨树生长量和缩短采伐周期的重要措施。杨树追肥可用氮肥和复合肥,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新植幼树当年可少施、晚施。追肥时间:栽植当年在7-8月为好,这时正是杨树的生长高峰时期,此时追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肥量:每株施入0.1 kg,可采用4点穴施法,即在林木根系分布范围内,距树干30 cm四周均匀挖深20 cm的穴4个,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施入,最后用土覆盖。追肥要结合浇水进行,以便肥效及早充分地发挥。

浇水一般每年4次:3月下旬发芽前;每年5-6月促进枝叶扩大;夏季干旱时浇水;11月浇封冻水。浇水后要中耕保墒。新植杨树栽后就要浇1次透水,注意连续阴雨时要及时排除林间积水,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另外,新植杨树由于根系浅,浇水、雨后遇风容易倒伏,要及时扶正培土踩实。

2 抹芽修枝

杨树萌芽力强,适时修枝可以使树干通直圆满,培育出无节良材。初植后要及时除去基部萌芽,可在苗干50 cm以下抹芽。尽量保留较多的新生枝叶,增大光合面积,积累养分,以养分促根。秋冬落叶后至来春发芽前修除或短截树冠上部竞争枝,清除长枝以下衰弱枝。

3 中耕松土

松土深度一般5~10 cm,里浅外深,不要伤根。每年至少要对林地中耕松土1次,以防止林地土壤板结。时间可在秋末冬初结合翻压落叶一起进行,或在生长季节结合除草进行。杨树丰产林落叶含有较多养分,每年秋末冬初,结合林地中耕翻压落叶,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生产量。

4 林木病害防治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在种苗和成株的储藏及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反常变化,致使林木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全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杨树病害的分类:叶部病害主要有叶锈病、杨树黑斑病、杨树灰斑病、杨树炭疽病等 ;枝干病害主要有烂皮病、溃疡病、干腐病等 ;根部病害主要有紫根病、根癌病等。几种常见的杨树病害的防治。

4.1 溃疡病 1)症状: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病菌可在树干上、枝条的病斑和病体中越冬,春季是杨树溃疡病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是在幼苗移植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二次发病的高峰期。2)发病规律: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春季风沙、干旱,水分、肥力不足,导致生长衰落的条件均易引起发病。3)防治方法:选择抗菌品种及优质树苗;造林选地要适当;加强育苗和幼林管理;采取修枝措施调节树体水分;用生长剂刺激根系生长;化学防治,用50%的代森铵200倍液、50%的多菌灵400倍液、75%百菌清400倍液喷施。

4.2 干腐病 1)症状:树干受害,初为淡褐色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芽痕处,椭圆形逐渐扩大成条形长斑,后期形成轮丝状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枝条发叶时,病斑不明显,但迅速失水、枯死。2)发病规律:病菌以病丝和分生孢子器在杨树病组织上越冬,春天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由伤口、芽痕处侵入寄生。以4-6月发病最高,杨树的栽培缺水或树势衰弱的受害特别严重。3)防治方法:与上述的溃疡病相同。

4.3 叶枯病 1)病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茎,叶片发病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大后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当天气潮湿时可长出霉状物, 嫩梢和幼茎发病时,先产生褐色菱形病斑,后凹陷,变黑,可环切枝梢,使其缢缩枯死。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落叶嫩梢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一般在多雨的夏季发生严重。3)防治方法:选用抗菌品种;冬季清除落叶和病枝梢,减少初侵染来源;喷施75%百菌清500倍液、80%多菌灵400~5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

5 林木虫害的防治

杨树上的主要食叶害虫有杨尺蠖、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现以杨尺蠖为代表,介绍虫害的防治。

危害的现状:以幼虫取食杨树叶片,该虫发生早,发育快、食量大、虫口密度大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为我场杨树上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综合防治法:1)科学营造混交林,避免大面积纯林;2)在成虫发生期挂扑虫灯,诱杀雄成虫;3)根据雌成虫无翅爬行上树的习性,在成虫发生期前,在树干1.3 m处绑缚塑料布7 d,阻隔雌成虫上树产卵。雌成虫无法上树,多将卵产于树干下部,用刚刷刷树干,刺破虫卵。4)用高氯、氧化乐果1 000倍液,均匀喷雾。

(作者单位:157199黑龙江省海林市火龙沟林场)

上一篇:合理造材的意义 下一篇: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