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类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初探

时间:2022-10-25 12:20:22

球类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初探

摘 要: 球类游戏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球类种类多样,游戏形式丰富,还具有较多的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是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球类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我,促进幼儿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树立规则意识,还可以帮助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 球类游戏 心理发展 自我中心 规则 心理环境

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环境中,所有健康的幼儿都曾经玩过或正在进行某项游戏。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文化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常用“法宝”。

幼儿游戏的种类有许多,其中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从材料上来讲,球类可分为皮球、足球、篮球、气球、乒乓球、保龄球、棒球、曲棍球等。从游戏形式上,球类游戏可分为拍球、抛球、接球、滚球、运球、踢球等。从游戏主体的数量上还可分为单独玩球、合作玩球、集体玩球等。球类游戏的功能也有许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游戏帮助幼儿认识自我

自我是自我意识的简称,我们通常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个体对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一个婴儿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不能称之为“人”,除了没有完成社会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还不认识自我。

在球类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伴与老师对于幼儿游戏情况的评价。老师对于幼儿抛接球、拍球、运球等情况的指点与评价,冠亚军的评定,这些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动作发展水平。在球类球戏中,同伴的加油鼓劲也让幼儿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支持与期待,在获得这种反馈后,情不自禁更卖力地参与到球类游戏中,并对自己的动作发展与游戏情况进行评价。

当幼儿弯曲身体进行拍球、运球时,活动材料与幼儿身体的接触让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到这就是“我”,是我在拍球、运球,是我在玩球,而不是别人。幼儿感知自我、认识自我,这是幼儿的自我检验。

当幼儿玩球时,必须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某种姿态,如蹲、跑,或者需要重复某项动作,如抛接、拍踢等,这些动作都需要一定的毅力与耐力,这就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当球不听话了,离开预定的轨迹,这时幼儿需要调整姿势,直到球按照预定轨迹运动,游戏才能继续正常进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幼儿具备坚持不懈的品格、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游戏促进幼儿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背道而驰。而幼儿在许多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游戏活动与同伴交往的,许多的球类游戏如抛接球、接力运球、棒球、乒乓球等都需要有同伴共同参与,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感,同时还要紧密配合他人进行合作游戏、竞赛游戏,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及共享等品质。

在分散活动中,奇奇拿到了羊角球,可是贝贝没有拿到她想要的羊角球,她就想请奇奇玩一会儿后把羊角球借给她玩,可是奇奇怎么也不同意,贝贝伤心地哭了。在第二天的分散活动中,奇奇没有拿到羊角球,他不开心地缠着老师帮忙,可是没有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羊角球借给他玩。在贝贝伤心难过的时候,奇奇不能体会他人的情感,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而当奇奇也遇到和贝贝同样的情况,他终于体会到了没有玩具的失落,他渴望同伴能和自己分享。下一次再有伙伴向奇奇求助时,奇奇就能够感同身受,愿意和他人分享玩具了。

三、游戏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任何一次球类游戏之前,教师都会提出一些要求,幼儿必须按照要求、遵守规则来游戏,否则将失去游戏的机会或失去此次游戏的意义。球类游戏中对操作球类的动作要求、空间的约束、竞赛的轮次、先后顺序、违规的“惩罚”和“胜利者”的评判这些都是球类游戏中的规则。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趋向于现实的同化作用,让幼儿带着责任感进行游戏,促进幼儿完成社会化。这种规则意识的传递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幼儿在快乐的球类游戏活动中渐渐成为一个遵守秩序、严于律己的合格公民。

涵涵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家伙,别人说什么事情,他都会好奇,都会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只要我一个转身、一不留神,涵涵不是在教室里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就是在和别的小朋友说话。我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的方法,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希望他能更加遵守班级里的各种规则。操场上新增加了两个篮球架,小朋友们高兴地取了篮球争先恐后地投篮。我提醒他们排好了队伍一个一个投球,涵涵投的第一个球就进了,小脸上一下子就扬起了灿烂的笑容。接着投了几次球,涵涵的进球率都很高。我灵机一动,就对涵涵说:“涵涵,你真像个篮球运动员呀!”周围的小朋友听了都很崇拜地看着他,涵涵更加高兴和自信了。于是我又对他说:“如果你做别的事情能够遵守规则,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那你就更像个运动员了。”之后,我发现涵涵在平时自律多了,有的时候说话了,只要老师一提醒,就能马上改过来。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进步,请他当小老师的机会就更多了。

四、游戏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到,动物的游戏是剩余精力的表现。动物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不可能将剩余的精力都用来互相厮杀,而是将部分精力以游戏的方式释放出来。提高一个层面,将斯宾塞的“盈余”说运用在幼儿身上,运球、拍球、踢球等活动都是需要持久耐力、消耗大量体力的游戏,这些游戏让幼儿将剩余的精力宣泄出来,那么就可以减少焦虑、消极的情绪,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增强信心和自尊,建立起积极、稳定的心理环境。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个子矮小、皮肤白白的嘟嘟在独木桥上瑟瑟发抖,嘴里还在说:“这个好难啊。”而此时,其他的小朋友却斗志昂扬地向终点前进。在美术活动时,当老师讲解怎样涂色时,其他小朋友说这个很容易,而嘟嘟却说:“这个好难啊,我不想画了。”他甚至还想请老师来帮忙涂色。由此判断,这是一个个头不高、缺乏锻炼、动手能力比较的孩子,而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自信。

又是一天的晨间活动时间,我选择了纸球的抛接游戏。当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纸球朋友后,就分散开来进行抛接练习。嘟嘟在练习中发现,这确实很有趣,轻轻的,就算接不住也不会砸疼自己和小朋友。虽然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气馁。这时,我走到他的身边,帮助他找到了抛接的窍门:轻轻往上抛,伸出双手去接球。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抓着他的纸球好朋友,欢快地奔跑着去告诉好朋友这个喜讯。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球类游戏帮助嘟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找回了自信,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不再惧怕困难,有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将为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总结

球类游戏的功能还有许多许多,但在目前五花八门的游戏材料面前,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球类游戏,而选择市场上那些华而不实、功能固着、模式单一的现代玩具,这是不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此提出了几点对球类游戏作用的看法,希望众多教育者关注球类游戏,将球类游戏更好、更多地运用到幼儿园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学前教育研究,1994(1).

[2]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上的意义.山东教育科研,1994(2).

[3]李力研.论体育游戏——透析西方主要游戏理论的体育观.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勇闯单词记忆关 下一篇:从水墨画中走来的水墨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