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任务”巧构“课堂”

时间:2022-10-24 11:45:20

善用“任务”巧构“课堂”

早在两千年以前孟子就曾提出过“自得之”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知识要积极主动,只有这样学习才能深入,学生的能力才会真正得以提升.其实,这与当今课改中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其内涵可谓高度一致.纵观当前的教育状况,今天的高中化学教学正在面临一种困境,由于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点多而且散,同时还存在很多不易于理解的理论,加之现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又缺乏动手能力等诸多因素,致使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热情.面对如此困境,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则应运而生.该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两相比较大有不同,其教学核心是学生,教师通过巧设疑难、细排任务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动力,驱使学生主动去理解、去探究,从而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素质得以全面的开发和培养,促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学中我已对该模式进行了长时间地研究和探索,在此,我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自己点滴的所思所获.

一、优化隐性分层任务,让全员参与课堂

学生基础状况各不相同,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当,顾及全体学生.问题太难,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受困,无法突破,打击学生的自信;而问题过易,又容易导致学生在平淡中丧失探索创新的激情和学习化学的热情.因此,设计问题时需要教师顾全能力各异的全体学生,认真把握问题的层次,提问要坡度适当,逐次递进,尤其处理深难的问题时,要增设铺垫问题来降低跨度.如此设计问题,可促使更多的学生踊跃探究、积极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水的电离这部分,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一节的概念理论以及公式之后,直接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计算题:求算在0.1 mol/L的盐酸溶液里,由水所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多大?学生一时间无从下手.于是我增设了几个铺垫性问题,来减小难度:(1)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是多大?(2)该浓度下的氢离子是哪种物质电离而产生的?(3)在HCl溶液里由水所电离产生的H+浓度是多大,你又怎么理解呢?通过上述一系列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提问,学生一步步地向上攀登,一点点地向着目标靠拢,到达一定高度后又会翻然顿悟,思路即刻豁然开朗,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也就随之而来,而在问题的呈现过程中,我们没有明显的分层痕迹,学生在这样的隐性分层先都会乐于思考、乐于回答.

显而易见,当处理难度深度较大、学生无法一步跨越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把此类深、难的问题化整为零,减小坡度,这样更多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在课堂有用武之地,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习热情自然更加饱满.

二、巧设渐进式思维点,让学生深入思维

思维的深入是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解决课堂教学任务,又能迎合每个学生思维能力的思维点让学生去思考,以此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这些思维点可以达成层层推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满足每个学生的提升.而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统领全局,利用层层推进的问题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分析问题、归纳结论、合理评价,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学习原电池的时候,在导入新课之后,我设计了几个引导学生自学和探究的问题:(1)将锌片以及铜片分别插入到同一烧杯的稀硫酸溶液里,现象会怎样?(2)在锌片以及铜片的上端用一导线连接起来,你会发现现象有何差异.(3)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在线路中,观察电流计是否会发生偏转,并初步分析原因.(4)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金属铜是否有参与?(5)气泡为什么会出现在铜片一侧?产生的又会是何种气体?(6)铜片一侧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呢?请将这一侧的电极反应式写出来.(7)分析锌片不断溶解的原因.(8)电子为何会从锌片流出进而流入铜片?(9)锌片一侧又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呢?请将这一侧的电极反应式写出来.(10)在原电池中,能量是如何转变的.(11)结合物理知识,怎样来辨别原电池的正极以及负极.(12)归纳原电池的形成要素.(13)试书写在该原电池中的总反应式.(14)总结电极反应式书写时的有关注意事项.以上问题中,1到10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来处理,而11到14只看课本自学是很难完成的,此时我让学生来小组讨论探究,从而圆满完成任务,得出恰当结论.

各具特色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探究,他们在互助合作中不仅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还可以感受互相切磋与辩论、互相肯定与欣赏的积极的交流体验,提高其交际能力.这次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个参与,共同创造了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如此情境,学生方能解放思维,大胆假设,勇敢探索,勇敢发表见解,学生能力方能得以全面发展.

三、架设社会生活桥梁,让知识价值升华

教师设计的任务最好贴近我们熟悉的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使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在真实有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内在兴趣,激活学习内动力,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葡萄糖的检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我曾经设计了下面的任务:由于得糖尿病的人生理机能减退,致使血液里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当中进一步代谢,因此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进而导致大量的葡萄糖会混入尿液一起排出,进而使尿糖浓度升高.所以,一个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就可以通过检验其尿糖浓度来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又将如何来对尿液中的葡萄糖加以检验呢?这样的学习情境就源自我们熟悉的生活.此次的学习任务,我是划分层次来设置的:其一是怎样对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加以检测,也就是怎样检验葡萄糖是否存在,这是面向全班设置的比较基础的任务;其二是怎样判断病人糖尿病的患病程度,也就是怎样检测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这是面向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对问题又进一步延伸的任务.

在此之前,学生不仅学习过羟基以及醛基的性质,而且对于醛基学生还学过两种检验方法:一是利用醛基能够和新制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发生银镜反应;二是利用醛基可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葡萄糖中所含官能团是羟基以及醛基.面对此次任务,学生可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思路,设计实验,通过蹦一蹦的努力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子;而且此次任务又紧贴生活,所以很容易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新和探究的热情.

四、多元开发知识技能,让思维得以发散

结合学校条件和所教学生特点,教师除了可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的驱动任务的形式还有很多,不仅限于化[HJ1.75mm]学课,自习及课外可以开发的空间还很大.我近两年所教班级人数较少,所以为开展学生分组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我多次组织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任务进行了自主学习.

例如:我组织学生帮助老师制作化学教学课件.然而要想把课件做好,第一要求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理解到位,第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电脑应用技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都能对电脑常用程序熟练操作,而且他们往往对待新鲜事物充满探索和体验的热情.第一次我让学生制作的是《硅酸盐和硅单质》的课件.在开课两周之前我就安排了这个任务,很多学生即刻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第一周周末之前,大半的小组对这一节的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对组内成员作了明确的分工.到了第二周,各组组长就开始三三两两来向我请教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很有深度,有的甚至让我一时都无从解答.这就充分地表明学生在积极地行动着.截止到第二周周五,全班六个小组已陆续把U盘全都交到了我手里.之后,针对各组的课件,我一一进行了指点.而在第三周周一,各组长将他们修改后的课件重新上交给我时,大家的成果让我颇为震惊.其中有三组做得很好,有一组做得特别出色,他们在课件中插入了图片、音乐、视频,还运用了超链接的方法对一些知识进行了介绍,不仅画面漂亮,而且内容充实,一些技术运用甚至让我为之折服.当然,该课件还是略带瑕疵,存在深度不到位的问题.于是我指点学生对内容进一步做了增删和修改,然后鼓励该组派两位代表来为大家上这堂课.学生挑战重任的热情受到激发,经过番辛苦准备,两位同学出色完成了这次课堂教学任务,我仅在最后进行了些许补充.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当今高中生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可以运用网络搜索捕获知识,汲取知识.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在对知识搜索查找时,可以学到比教材更广泛的知识,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相比课堂学习还要深刻.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任务形式针对有些课程是很值得尝试的.此外,我还尝试过“精讲习题”、“化学期刊”、“我的实验我做主”等等多种形式的任务,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驱动下得到真正的发散,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合理实施,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发挥的平台和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也促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任务驱动教学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而且该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不断去开拓、去尝试.

上一篇:探讨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 下一篇:好空气 加利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