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时代的喜剧大杂烩

时间:2022-10-24 10:48:05

“烂片”时代的喜剧大杂烩

即使在主打艺术电影的欧洲,在本国市场能与好莱坞“叫板”的,也主要是中小成本喜剧电影。但中国喜剧却面临文化领域、社会心理方面的困境:生存竞争压榨了文化的空间,让喜剧成为投机者最好的选择。

《泰囧》主演:疯狂的喜剧片

恰恰是在冯小刚不拍喜剧的那几年,中国喜剧电影开始出现一些转变。2006年6月,小成本喜剧《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让喜剧成为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的最主要类型片。

“因为喜剧,所以火”。从2007年开始,喜剧片占全年电影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经常创造票房奇观。2009年宁浩的第二部电影《疯狂的赛车》2000万成本收获过亿票房;2010年暑期上映的《人在囧途》以800万投资获4000万票房;2010年贺岁档的《大笑江湖》《武林外传》都以千万元投资博得过亿元票房。

低投入、高收益的刺激下,喜剧片一时间成为投机者最好的选择,却也毁掉了原本不成熟的喜剧市场。“《失恋33天》火了,就有很多老板问有没有90后的女生可以写写小清新剧本;《泰囧》火了,几乎可以肯定将一窝蜂地上这类影片。”

在观众几乎对喜剧电影质量失去信心的时候,2010年,被称为“鬼才导演”的姜文拿出一部《让子弹飞》,让一直饱受诟病的中国喜剧有了一个新的模样。《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一共拿下近12亿票房,占当年首次破百亿的中国电影票房的10%。

2012年,喜剧依然扎堆,但在《泰囧》创奇迹后,多位业内人士并没有高兴反而多了担心。“这种电影能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拿到国外放吗?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大篷车》可以代表民族文化水准,传播国家形象,但《泰囧》不能!这不仅是中国喜剧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问题”。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喜剧”:

生存竞争压榨了文化的空间

电影是中国文化的风向标,敏感地反映了文化领域、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生存竞争压榨了文化的空间。

纵观全球影坛,以本土喜剧抗衡好莱坞是各国共同的选择。2011年欧洲本土票房排名前10名中,绝大多数为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本土喜剧。

但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通过喜剧成名后都想转型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投资人更是只想拿喜剧挣钱。这是中国喜剧无可奈何的困境。

目前中国缺乏喜剧发展的大环境。在内容创作上,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喜剧片太少。其次,喜剧通常要嘲笑讽刺一些东西的,而西方喜剧惯常的嘲笑胖警察、笨官员等在我们的喜剧中仍不可能出现。中国喜剧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中国喜剧仍然缺乏进行过长期喜剧训练的专门人才,更没有像伍迪·艾伦那样把喜剧作为毕生事业来做的人。”影评人张栋说,港台明星再搭上一个大陆美女就是都市喜剧。

在快餐式的喜剧片参演者中,除了偶像明星,另一类选择就是相声小品演员。从陈佩斯的《太后吉祥》到冯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到赵本山的《大笑江湖》,郭德纲的《三笑之才子佳人》,还有郭达等人参演的《举起手来》,这些影片大多保证了票房不赔本,但却不能成为喜剧电影的质量保证。

在没有几部喜剧能留下来的情形下,喜剧依然大量吸金。这与现代中国人“压力山大”,需要一种强刺激的释放方式有关。

喜剧已过启蒙时期:

投机者最好的选择?

让内地观众真正了解喜剧电影的是改革开放后港产喜剧的进入。与同时期大银幕上《咱们的牛百岁》《顽主》等内地影片不同,港产影片表达市井生活的嬉笑怒骂让人们看起来更过瘾。正是那个录像厅时代,成龙、周星驰积累了最初的观众影响力,且为他们后来“北上”打下了基础。

最近几年拍摄的《唐伯虎点秋香2》《大内密探零零狗》《家有喜事系列》等等都能看到录像厅时代港产电影的影子。只是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新一代合拍喜剧片影响渐渐式微,香港喜剧片再也无法重现过去的辉煌。而另一位港产喜剧代表人物周星驰近年推出的《长江七号》也显牵强,《西游-降魔篇》,又是一部借20年前电影的余温炒的“剩饭”。

在内地,冯小刚并不算是最早的都市喜剧导演,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陈佩斯、葛优、梁天、谢园、马晓晴等当时红极一时的喜剧演员出演的《喜剧明星》(1991年)、《临时爸爸》(1992年)、《编外丈夫》(1993年)、《站直了,别趴下》(1993年)等,调侃小人物的坎坎坷坷不如意,让观众笑中带泪,也使都市喜剧初具雏形。

1997年冯小刚以玩票心理拍了一部《甲方乙方》,当年票房达到了3300万,也让冯氏贺岁片成了国人每年的过年大餐。2004年《天下无贼》之后的8年间,冯小刚仍基本保持每年一部电影的产量,但喜剧片只有《非诚勿扰》一二两部。中国式大片风起云涌,成为国产电影票房的主要“票仓”。

上一篇:“模拟人脑”或为机器添“智商” 下一篇: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项目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