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时间:2022-10-24 10:37:21

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目前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研究和讨论往往最终归宿于唯心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主张,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存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内在地存在于创立、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因此,只有把价值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

关键词:价值;社会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12-03

“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1]这是著名的休谟问题,它对由此所引发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起到深化作用。目前对于关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大约包含有人们讨论很多的所谓终极价值、核心价值、主导价值等)、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问题大家各执其词,难免良莠难分;如若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把握是十分的含糊,难免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上的盲目。

一、问题的提出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以往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跳跃,即从“是”或“不是”为连系词的事实命题,向以“应该”或“不应该”为连系词的价值命题的转变,而且这种思想跳跃是不知不觉发生的“惊险的一跃”。哲学家们对此阐述各异,从而也一次次地结出了哲学史上的思想硕果,也使得我们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考试着从他们关于事实与价值的研究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围绕休谟问题进行思考的主要有一是如何界定事实与价值,二是从事实导出价值判断的方法及其相关。关于事实与价值的思考的启迪就在于不只是从事物的外在表征来看待事物,还有一个相对于主体所期望的事物达到的应该的角度。这样来思考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往往停留在社会主义的某些方面,即在意社会主义有关事实存在层面,而对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价值层面的研究与探讨是很少的,所以有大多学者只重视用科学主义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而长期忽略社会主义还有价值层面研究。也就是过去常常惯于问社会主义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不惯于问社会主义为了什么,怎么样达到的问题。

社会主义为了什么,这里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为了什么在主体方面的设问,谁是社会主义价值主体;二是为了什么目的,主体的追求内容和手段的提问。就问题的最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对价值主体和价值主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回答。这里我们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错误理解人的概念,只把当作是一个关于个人的范畴,从而否定人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个人,还包括集体、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等;一种是认为个人是融入集体、社会之中的,也就无所谓的绝对的个人利益,以此来否定现实中的人首先是个个体的存在意义,或以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个人无偿地牺牲。在具体价值生活与实践中,不是简单的个人应该服从社会之类口号式原则所能轻易解决的。“历史与现实已一再地表明了,不是任何社会都是公正与正义的,不是任何价值都是合理的、充满人性的,因此……可见,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必须从根本利益与需要的分析着手,在实践中去具体地加以磨合,探寻一种社会公正与正义,以促进个体与社会协调地自由与全面发展。而且,这一解决努力将体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为矛盾冲突是不会消失的,旧的矛盾冲突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冲突出现。”[2]

二、一般的解答在方法论上的偏离

在价值思想史上,人们还是仍然难逃中世纪思维方式,突出表现为“中世纪最聪明的人开始把天地间的万物,都跟上帝的明确意志联系起来。但他们的信息一律来自书本,而非来自实际观察。如果他们想讲授关于鲟鱼或毛毛虫的事,他们就会读《旧约》、《新约》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把从这些好书中找到的关于鲟鱼、毛毛虫的一切,都告诉学生们。他们并不到就近的河里去抓条鲟鱼来。他们也并不离开书房,到后园去捉几条毛毛虫……”[3]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价值论体系,是缺少深入地、全面地考察生活实践的,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寻求某个唯一的、终极的所谓的价值真理;或者通过偶然“顿悟”而人为设定某一主义,然后去注释生活、指导行为。如幸福主义之“幸福”公理,快乐主义之这“快乐”原则,宗教的“上帝”,功利主义之这“功利与欲望的满足”标准,等等。

“幸福主义”虽然从其自身来讲是想提供给人们一个美好而人人向往的蓝图,可实际是不能从事物的外在出发,觉得人们所感知的一切现实都是虚假的、丑陋的,而告诉人们只有幸福才是最终的追求。关键是对于“幸福”和“快乐”,因其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情感意境,而情感、意境是因人而异的直觉主义的,至少是个不清楚的表达。如乌托邦人们所认为的健康就是快乐,持这一观点的是愚昧吗?从某种意义上对生命的体验来说能理解,而且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健康的需要是较低层需要的满足。那乌托邦人所认为(当然也可能是莫尔所认可的)内心的安宁呢?至少得承认内心的安宁与幸福、快乐是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详尽理想王国的描述如《乌托邦》尚且只能让人望“邦”兴叹,更何况仅可能是一时的激情表述。宗教的“上帝”同样是对现实追求的虚幻,就如莫尔所认为的“在我看来,他们所能唯一做到的就是使人们在做坏事时良心上找到更好的慰藉。”[4]“幸福主义”、“快乐主义”是一种概念上的驾驭,而宗教是一种虚构的实体(就内容而谈)的建构,它们殊途同归。而功利主义现实中就不是人们的最佳选择,最多是折中主义。

究其观点纷争的原因是因为价值是因人而发生,因时因地而不同。如果认为这个问题,文化提供较好理解的角度,即是不同的主张是以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基本的,分析思考者的观点和阐明自身立场都离不开社会所赋予的文化因素。学术是需要争鸣的,当然我们反对不负责任的言论,重要的是不仅有个思考者的责任问题,而且是理论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而没有相应基础者往往倾向于主观美好的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贵族主义的吗?不相信群众的能力吗?其实就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文化有异化作用,要警惕。就好比曾经青年人迷恋琼瑶小说,小说有错吗?恐怕不能简单这么说,但确实存在此类小说的异化作用,导致现实生活的青年对婚姻、爱情的幻想较多。

究竟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察?马克思认为的“……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就是要对现在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见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5]无疑是最根本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正确作风。对事物本质的研究不能立足于主观臆断,而忘了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从现实生活与实践中提炼与总结(当然不能是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并随着生活与实践而发展,从而呈现为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创造性的生活、实践是价值的来源与依据,而不能单纯地说人是依照一定价值原理、原则去生活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应该”

唯物史观主张,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存在,不是对象的性质、特征、状态等的属性论也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意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内在地存在于创立、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是体现在客观实践中的,如资本主义两党制,人们常谈某一民主形式,但关键是要想到的是中国本土的情况是否适宜,不成熟的理论必然要带来沉重代价。有人畅谈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总是归于空想的、个人主观臆断的,而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告诫,尤其是从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只能来源于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中,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如卢卡奇所说的“对人们提供‘安慰’,提供完全自由的幻想,个人独立、道德和理智的崇高价值等的幻想。”[6]这应是他总结德国痛苦历史的话语,读到这无疑会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我们不赞成单独的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那是因为快乐、幸福是较难以有共性的特征或表现。对它们的批判给后来者一个肩膀可以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正如“拥有思想上的完美性”的卢卡奇所以在垂暮之年仍以完成一部伦理学著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是基于他的一个认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意愿在于关心人,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命运和前途。人指的不仅仅为个人,虽然往往以表现为个人,还应有人群、人类的内涵,也就是人的作为价值主体除了个人,还应有各种集体、社会、国家和全人类的客观需要的体现。仅停留在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也就如无本之源。同时也不能以相对于个人对立面集体、社会和国家或者是全人类的意志整体实体化,而忽略个人的愿望。因为人本质上不是概念的抽象,而是社会的、物质的、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内涵是丰富的。首先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如黑格尔所说:天才就在于限制。发展也是一种限制,是一种整合。就人类已经存在过的社会形态而言,你的发展总是限制着的发展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限制发展的一切前提都不再存在了,人的发展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发展。它指的也不仅仅是全面的发展,即使在古希腊的奴隶也可以是全面发展,“奴隶给整个城邦做饭、烤面包、做蜡烛。他们是裁缝、木匠、珠宝匠、教师、书记员。他们看管仓库、工厂,而主人则去公共集会上讨论战争与和平问题,或者到剧院去看埃斯库罗斯的最新戏剧,或去听人讨论欧里彼得斯的激进思想了。”[7]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本意,它应是包含培育身心健全、积极的,崇尚自我价值实现的人。而且社会主义提供一个追求真正自由王国的空间,人民在民主的氛围里享受着文明。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是任何的只有某一方面,而且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它的实现才有可能。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各种唯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立场,从而使得人类思想领域拥有了一个全新而科学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下;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8]从而使对于人的本质抛弃了唯心主义的枷锁。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过去、现在人类意愿的追求,亦是追求最高社会形态人的努力方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在于立场的鲜明而科学,更在于内在地包含关于人和人类的根本价值观等理论内容,并能突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质特点,即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强调人的未来的健全的发展。

(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明确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两者看似相异但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相互依存着、相互转化着、相互发展着。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个人、群体的主流价值追求与那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方向应是相统一的,只要是拥有发展的观点就不能否认这点。正义、公平、自由等的主张固然重要,但实际上这里更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因为这是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殊阶段,而且这一阶段将是相当长的时期,因而在关注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境界的同时,必须要谨记中国的国情(当然这种方法是要归于、邓小平的),也就是要把彼核心价值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此核心价值观:共同富裕相结合。共同富裕的观点是对绝对平均主义和“贫穷就是社会主义”观点的超越,是为未来社会主义前途指出方向。它关注着未来自由王国到来的客观条件,表明马克思主义关注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利益,而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同的利益。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共同富裕应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是互相渗透,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实现成为了可能,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劳动不再是生存的一种手段,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化,人们按需分配等为特征的社会。普遍的富裕成为自然而然,“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9]空闲时追求的文明的享受成为那时人们的喜好,人们更关注着精神上的追求。那时的文明对物质的作用更多地在于与宇宙的对话,寻求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

至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在何时,共同富裕是指的整个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呢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能完成呢?这个思考不是没有意义,而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这对于我们是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因而值得付出努力,并且实践的过程是运动的、发展的,任何静止、机械的论断事实都会具有讽刺意味地站在前面。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9-510.

[2]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1.

[3]房龙.人类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6.

[4]托马斯·莫尔.Utopic[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16-417.

[6]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8.

[7]房龙.人类的故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1-222.

上一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发现”教学中的问... 下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