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4 10:04:52

昭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对昭通市旅游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昭通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昭通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昭通 旅游资源 定位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191-03

一 昭通市概况

昭通市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享有“鸡鸣三省”之称。历史上从唐朝至清代,昭通有近千年的时间叫乌蒙。清朝在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当时负责此事的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即“乌暗蒙敝”,名称不够“吉利”,于是向清政府请求将“乌蒙”改为“昭通”。他在请示雍正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的奏章中写道:“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成为昭通名称之由来。①

1.昭通旅游资源概况

昭通市的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大关县黄连河景区的开发为标志,②大关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昭通地区的腹心地带,距昭通市69公里。黄连河景区位于大关县城东南侧5公里,紧邻213国道,面积42平方公里,于1993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和云南省其他地区相比,昭通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10多年的旅游开发,目前昭通市已建有大大小小的景区约300余处,其中规模较大、较知名的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盐津豆沙古镇、国家2A级风景名胜区大关县黄连河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彝良县小草坝、盐津县豆沙关、威信县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阳区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威信县天星、水富县铜锣坝。除此之外,还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1个,地市级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公园3个,被保护面积达150000公顷。③

另外,昭通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构成了昭通市璀璨的人文旅游资源,盐津豆沙关唐袁滋摩崖;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五尺道”,被学者认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的“僰人悬棺”;云南唯一的一块汉代碑刻孟孝琚碑,被书法家评为“稀实之珍”、“滇南瑰宝”、“稀古之宝”、“古汉书第一”;威信观斗山明代石雕群等都是昭通旅游业发展极为宝贵的资源。④昭通居住着汉、彝、苗、回等24个民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以少数民族风情为旅游招牌的云南省来说,昭通境内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对游客也将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2.昭通旅游业发展现状

与全省其他地州相比,昭通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的经济效应不明显。2008~2010年三年间(见下表),昭通市无论是旅游总收入还是旅游接待人次在全省的排名都较靠后,在全省16个地级市和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昭通市旅游总收入排名第13位,仅仅高于怒江、普洱、临沧。从旅游接待人次来看,2008年昭通市排名第12位,2009年、2010年排名上升到第10位。可以看出昭通市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排名并不对称,旅游接待人次的排名比旅游接待总收入的排名上升3位,说明昭通市不但接待的旅游人次少,而且人均旅游消费的水平也偏低,所以昭通市旅游业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2008~2010年昭通市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表

年份 旅游收入 旅游人次(万人次)

云南省

(亿元) 昭通

(亿元) 所占比例(%) 排名 云南省

(亿元) 昭通

(亿元) 所占比例(%) 排名

2008 663 11.46 1.7 13 10500.2 373.6 3.5 12

2009 810.7 14.98 1.8 13 12307.3 475.3 3.8 10

2010 1006.8 20.06 1.9 13 14265.9 591.2 4.1 10

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

二 昭通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昭通市的旅游业已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总体来说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并不理想,取得的效益也并不明显。这除了受旅游资源特色、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外,政府部门的开发和宣传不力也影响了昭通旅游业的发展。

1.旅游资源特色不鲜明,级别不高

虽然昭通市已建有大大小小的景区约300余处,但这些景区的级别并不高,昭通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2A级风景名胜区1个。这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的云南省来说,无疑是小巫见大巫。据统计,云南省共有国家2A级以上的风景名胜区98处,其中5A级风景名胜区5处,4A级风景名胜区33处,3A级风景名胜区15处,2A级风景名胜区45处。云南省其他地州的旅游资源远比昭通市的级别高,名气大。石林县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石林风景区;大理有被称为大理市“文献名邦”的象征,云南省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的崇圣寺三塔和苍山洱海;丽江有大研古城、纳西古乐、东巴文化和玉龙雪山;西双版纳有热带植物园、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等等。

从少数民族风情来说,有以白族风情著称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有以纳西族风情著称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也有以傣族风情著称的西双版纳自治州,以藏族风情著称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彝族、哈尼族风情著称的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等等。

可以说和全省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昭通市的旅游资源级别低,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无论是景区景点还是少数民族风情都缺少知名度和特色,无法和其他地区相提并论。

2.景点分散,游览时间短

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为昭通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通达性。但是昭通的各大景区较为分散,基本成伞状分布在市区周边,距市区近,但每个景区可游览的时间一般都在1天左右,利于吸引外地游客。⑤以水富县大峡谷温泉为例,水富县大峡谷温泉距离昭通市259公里,从昭通市到水富大约需要4小时的车程,游客除了泡温泉、冲浪外,晚上还可以烧烤,游客中心周末(周五和周六、黄金周等)有免费的晚会演出。即便如此,由于水富县附近没有其他的景区可供游览,所以游客在大峡谷温泉游玩的时间一天也就足够了。

昭通市内景区太过分散,以伞状分布于昭通市周边,加大了游客的出行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加上各景区的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强,导致了昭通市景点对外地游客,尤其是省外游客缺少吸引力。

3.资源开发不够,定位不明确

与云南省其他地区相比,昭通市也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昭通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如豆沙关唐袁滋摩崖、“五尺道”、“僰人悬棺”、孟孝琚碑、观斗山明代石雕群、东晋霍承嗣壁画、罗炳辉纪念馆、龙云故居、“扎西会议”会址等。但这些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就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并没有被外界游客所知晓。比如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景区,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五尺道”始建于秦,是由四川入滇,再到缅甸、印度的“蜀身毒道”(古西南丝路)的重要通道,上面留有240多个深深的马蹄印。唐袁滋题记摩崖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独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证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历史作用。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但由于宣传和开发不力,目前豆沙关在外界的知名度并不高。而同样具有悬棺旅游资源的江西龙虎山却针对悬棺进行了深度开发,每天进行两场“升棺”表演,以还原悬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同时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以特色立足,以特色求发展。云南省其他地区旅游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有的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特色,有的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特色,有的几者兼具。昭通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旅游形象、打造什么样的旅游品牌,对于昭通市旅游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昭通市旅游业发展首先解决的问题。但昭通市直到2011年才确立了“磅礴乌蒙·神奇昭通”的旅游主题形象,“磅礴乌蒙”反映了昭通自然景观的磅礴大气,大山、大水、大峡谷,是昭通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神奇昭通”反映了昭通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昭通人文和文化的真实写照。

三 昭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项目,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特别是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对于昭通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更具有紧迫性。

1.定位、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昭通市确立了“磅礴乌蒙·神奇昭通”的旅游主题形象后,围绕这一主题形象打造了昭通—水富观光休闲度假康体旅游线路、镇(雄)彝(良)威(信)红色旅游线路、巧家—水富高峡平湖旅游线路,在三条旅游线上建设一批重点景区、一批度假酒店、一批旅游小镇、一批旅游特色村,打造观光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六大品牌。昭通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磅礴大气也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2012年“五一”昭通市首次接待大规模自驾旅游团队“百车千人”大型自驾游团队及其他自驾游车队到昭通旅游,为昭通市自驾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但要把游客“请进来”,而且要“留得住”,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这样才能使游客在当地多消费,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所以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开发一些旅游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兴趣,使游客自觉地留下来。昭通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风情历来都是云南旅游的卖点,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结合本地少数民族风情开发旅游项目,既能提高游客的兴致,也能增加当地的旅游收益。

为了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旅游的舒适度,昭通市投入巨资进行了景点景区、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2011年,昭通市完成重点景区项目建设投资4.3亿元。全市建成两星级以上酒店58家,三星级以上酒店13家;正在筹建的两星级以上酒店32家,四星级酒店9家、五星级酒店3家。集中开发了一些地方旅游商品,完善了一批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

2.“鸡鸣三省”优势,优先开发云、贵、川、渝旅游市场

昭通东南面与贵州毕节地区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四大中心城市辐射的交汇地带。如四川省宜宾市距离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仅有32公里,到盐津豆沙关仅126公里,这些景区相当于宜宾的“后花园”,宜宾市的游客当天就可以往返,非常方便。国家节假日调整以后,每年有元旦、清明、中秋等5个小长假和国庆、春节2个“黄金周”,特别是5个小长假最适合进行中短途旅游。因此,昭通市应该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积极开发省内市场及昭通市周边的宜宾、泸州、遵义、贵州等城市。将这些城市作为昭通市的一级客源市场,优先进行开发。由于受旅游资源条件的限制,目前昭通吸引远距离的客源市场可能性不大,所以昭通市旅游市场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云、贵、川、渝等省市,同时积极加强对外宣传和促销,争取其他省份的更多游客到昭通旅游。

3.加强区域合作

虽然昭通市的景点成伞状分布于市区周围,但由于昭通市毗邻贵州、四川,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地理优势, 加强与临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将昭通和四川、贵州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连点成线开发不同的旅游线路。如昭通——豆沙关——宜宾蜀南竹海——乐山(或黄连河)游,昭通——威信——遵义红色游。2008年8月,宜宾市与昭通市缔结友好城市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在交通、资源、旅游、库区经济等方面将全面合作。9月,两市旅游部门签订了《宜宾市、昭通市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协议书。达成了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共同构建交通、服务、投诉“三无”障碍和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品牌、信息“五共享”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协议。⑥2012年5月31日,昭通市政府与毕节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加强文化旅游合作的共识,加强区域旅游文化交流和旅游精品线路合作,共同设计和打造“长征丰碑”红色主题旅游线、“川滇黔金三角”生态旅游线、少数民族主题文化旅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可以说,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将会给昭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注 释

①傅奠基、周玲.略论昭通地缘、人缘与区域文脉对旅游的影响[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2

②③④邓敏.发展昭通市文化旅游产业的态势分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43

⑤杨杰.加快云南昭通市昭阳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116

⑥黄河.基于增长极理论的金沙江下游旅游圈合作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133

上一篇:刍议小练笔的“小” 下一篇:举例论证常见问题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