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寄宿制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10-24 09:42:40

关于寄宿制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寄宿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31―01

一、农村初中寄宿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性格缺陷,情感缺失,心理发展不健全。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使有些学生产生孤独、寂寞、胆怯的心理,形成孤僻性格。(2)内心发展失衡。寄宿制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离开家庭和父母,在学校寄宿时基本与外界失去接触的机会,他们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逆反或者仇视。寄宿生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出现一些逆反的行为。(3)交际出现障碍。

2. 寄宿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寄宿制学生一周有五天半在学校食堂吃饭,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寄宿制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据调查,我县寄宿制学校的食堂菜谱大同小异。学生长期吃这些食物厌食现象比较严重;再者各个寄宿制学校学生多、时间紧,有些饭菜可能有煮不熟的现象。久而久之,导致部分寄宿生营养严重不足,个头矮、多病等。

3. 寄宿学生的教育问题。外出务工潮致使农村许多寄宿学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一般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所以,“隔代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第一,老人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第二,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老人中文盲或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

4. 寄宿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青少年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握斯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中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再加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

二、解决策略

1. 家庭方面。作为寄宿学生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家长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同时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与教师商讨怎样有效地教育孩子,使寄宿学生的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2. 学校方面。学校肩负着教育寄宿学生的重要任务,为了加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就要不断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实现良好的教育。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寄宿学生的资料档案,明确寄宿学生家庭的地址、父母打工的地址、电话、家庭成员以及监护人的信息,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里的实际情况,多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健康发展。其次,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技术。最后,学校应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在饭菜的品质上狠下功夫,确保学生能定期、定时吃上饭,杜绝吃垃圾食品,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3. 社会方面。寄宿制学生的教育与监管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和努力,社会对于寄宿制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各界的教育管理力度,把寄宿制学生的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广大社会各界人士应积极投身到寄宿制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深入到寄宿制学生的家庭、学校,建立帮扶小组,帮助寄宿制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多给予寄宿制学生情感上的关心与关爱,使他们逐渐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入 下一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