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保与语文同行

时间:2022-10-24 09:23:37

让环保与语文同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大大加强,尤其近几年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不断加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法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完全遏制,环境问题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如果现代的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就能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将来由他们主宰的地球,肯定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苏教版小语编写组高瞻远瞩,他们从森林养护、热爱动物、关注水资源、保护大气层等各方面入手编排课文,使小学语文教材形成了完整的环保体系。

一、保护森林,热爱地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木材的用途越碓焦惴海用量也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石油危机的出现,使农村木质能源的利用日益增长,根据资料记载,每年光烧掉木材就多达10000多万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材,其数量之巨令人吃惊。由于木材供应缺乏,有些缺柴地区不惜刨去树根,挖掉幼苗,铲除草皮,荒山秃岭日益增多,导致生态环境恶性循环。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十册)《沙漠中的绿洲》(第八册)、《走让我们去植树》(第八册)、《云雀的心愿》(第八册)等课文都是教育学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绝好教材,我们应让其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爱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今天,世界各地都出现或潜伏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特殊的葬礼》(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第八册)等课文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访环保专家方博士》(第九册)一文最后一句话确实语重心长:“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呀!你们是祖国的未来,21世纪的中国靠你们去建设,希望你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酸雨、赤潮、洪灾、沙尘暴将不会再现,世界各地的水将像《泉城》(第五册)一样晶莹透明,将像《烟台的海》(第十二册)一样碧蓝如玉。

三、热爱动物,善待动物

说起小动物,学生个个都能谈得津津有味,《珍珠鸟》(第八册)、《狼和鹿》(第六册)、《鹿》(第十册)等课文对学生特别有吸引力。

可当我告诉学生,近两千年来,地球上的动物有110多种兽类,139种鸟类已经灭绝,据英国剑桥监视中心1986年的估计,现在全球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39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昆虫867种时,学生都惊呆了!同时他们对学习这些课文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环保型题材课文的作用,让环保与语文同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环保教育。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环保优势,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呢?

1.与相关教材相结合普及环保知识

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调整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关系。人口过多,资源相对短缺,这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遇到的严峻挑战。所以,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材中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与《社会》《大自然》《思品》等教材相结合,让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系统地了解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如,教学第八册《珍珠鸟》时,可以与第八册自然的第12课的讨论题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爱鸟的重要性,掌握爱护鸟类的方法,促使其积极投身于爱鸟活动之中。

2.观赏录像、图片、阅读资料加深认识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的重要性、迫切性,我们应该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于接受。所以说,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教学《大江保卫战》(第十二册)让学生看看1998年抗洪抢险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录像,告诉学生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因此导致了1998年夏天这场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惨痛场面。还可以让学生看图片资料,从中了解一些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

四、开展课外环境调查,增强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环境知识基础之上的,有了一定的环境知识,才有环保意识。因而语文老师应结合课文,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入社会,调查人口与资源,人口与大气、人口与环境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学生可以把环保知识与他们经常看到的、听到的环境问题相联系,促使他们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意识。

五、付诸行动,养成习惯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了爱护环境的方法,但关键是要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因而应教育学生,由搭一个鸟窝、捡一片纸屑、浇一次花木等点滴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付诸行动。这对促使其将来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有决定性意义。

上一篇:浅谈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