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历史文化区域建筑创作的探索: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

时间:2022-10-24 08:58:58

特定历史文化区域建筑创作的探索: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对特定历史文化区域――大理吉城中红龙并旅游文化中心的建筑创作,阐述如何运用科学合理,富于创造性的建筑设计,来解决城市现代化与地域性之间,历史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历史文化区域 复原 重构再生

中国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08-0160-04

建筑设计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面对特定历史文化区域的建筑创作在此方面显得更加复杂多样,如何运用科学合理、富于创造性的建筑设计,来解决城市现代化与地域性之间,历史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位于云南大理古城内,该项目目前已实施竣工的为一期部分,在创新与继承之间,在突破与保留之间,在发展与延续之间,我们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们秉持将建筑融入于地方,传承地方文化,并植根于这片沃土的理念,在古城历史发展长河中作为一个文化传承和更新的环节,成为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区位及设计分析定位

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95km2,有白、汉、彝等18个世居民族;大理四季风景如春,年平均气温15℃;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以风、花、雪、月著称的大理,现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以及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南昭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宾川佛教圣地鸡足山,以及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大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为特色而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旅游业不仅仅是大理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和希望,为集旅游和商业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地处大理古城中心地段,规划用地西临博爱路,东接复兴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及迷人传说的红龙井就位于项目用地内,以红龙井水系一条街呈东西向贯穿其中。规划用地面积约2.47ha,项目用地中有建于明代,属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庙照壁、帅府的古老城墙等遗迹,由于毗邻洋人街及复兴路的商业街,地点闹中带静、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利于发展文化性旅游酒店及街区。

根据以上分析,并随着对古城的深入调查研究,最后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设计定位为具有强烈民族地域特征,集旅游、居住、餐饮,购物、休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功能布局分为休闲度假区、商业中心区、特色民居院落和街坊区、庭院式星级酒店区共四个部分。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原住民的角度、从游客的层面出发,强调地域特征,通过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来承载与反映地域文化,并通过民居特色的保留和发展来满足游客的实际需要,由此将为大理古城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们重点解决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城市肌理的复原

古老而年轻的大理民居,在悠悠历史长河的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独特而细密的城市肌理。天气晴朗时,漫步于苍山上,登高远眺,整个大理古城和洱海尽收眼底,古城民居灰色的双坡青瓦屋顶错落有致、相互交织,在青山绿野的映衬下,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焕发出历史文化恒久的神韵。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历史的变迁,大理古城的传统肌理在新功能格局与原住民新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一些改变是在悄悄地进行中,延续了大理古城一贯的肌理,而有些改变则是以突变的、快速的方式进行着,这些新的功能单体以一种直接的、粗暴的姿态,简单而生硬地改变了古城大理原有细腻的格局和丰富的纹理。在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创作中,我们力图改变后一种局面,在总图规划上将新的建筑群体充分融入到古城的城市格局中,提出适应,复原大理古城城市肌理的设计原则。在充分了解大理古城原有脉络的基础上,尊重古城发展中原有的自然格局和纹理,将新的功能融入到大理传统发展的肌理中,将建筑单体的体量和比例适度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功能的需要,同时在新的建筑群落中,将建筑的纹理和原有古城保护中较好的民居纹理相协调。原来项目用地中20世纪60、70年代的大体量,简陋的建筑单体为新的体量小巧的建筑组群和院落所取代,在上述图中可以看到,适应大理古城原有肌理的局面得以形成,古城的肌理得以复原。

新移民与原住民生活形态的重构

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建成,将为古城的文化生活、商业旅游、娱乐休闲带来内容更加丰富的空间,将对古城现有的生活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组新的建筑群体的落成,对原有的既定格局将带来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改变。原住民的存在和常年延续的生活模式,是古城空间原有格局得以继续的重要条件,在对古城肌理复原的基础上,还需要使新的建筑群体在适应肌理的同时,古城这一机体不会对新增的部位产生免疫排斥。

在创作中,通过与业主和原住民的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项目用地内的古槐、泉眼、遗迹等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物件,在规划及建筑过程中都得以较好的保留。新建筑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同它们产生对话和交流。原住民对地域中的记忆得以延续,他们的出行流线在规划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一些原有行走路线得以更加简便。对原住民的生活空间予以充分的保留,新的建筑群体具有更强的容纳性,也提供了更多居住和生活的选择,同时提供了适应新移民的具有大理特色并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空间。在不同类型空间相交织的建筑群落中,运用街坊、巷道、小广场、庭院等,创造出与休闲度假区、商业中心区、特色民居院落和街坊区、庭院式星级酒店区相交融的社区交流场所,提供原住民和新移民充分交流对话的平台。

传统空间格局的再生

如何把握旅游文化产业这一要旨,我们通过分析居住、饮食、购物、休闲等方面,原住民与游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活形态,通过前期对大理古城市场运作模式及销售模式的调查研究,结合国家旅游发展前景及大理旅游规划前景,坚持“以人为本”和“因地制宜”的思想,提炼传统白族民居的宜人生活空间,运用和发扬白族传统四合院形式,在传统白族民居格局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当代审美观的建筑形式,营造一个具有大理古城特色的旅游文化中心。在保持大理古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力求使用与新的功

能布局相结合,以期达到与古城旅游、商业、文化的共赢。

借鉴当地典型院落“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店后院”的传统空间形态,将建筑化整为零,使尺度符合传统院落特点。项目中的单体建筑以不同的围合方式,形成院落。各个分区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庭院式酒店区以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院落围绕大堂以连廊相连布局,形成亲切宜人的特色民居式酒店。

在规划功能布局中,考虑将商业步行街融入到城市的商业体系中,利于古城各个方向人流的进入,以树立新的商业中心地位,在这样的设计概念指导下,整个基地宜以开放式布局为主。结合商业街区的形成,在片区的一侧设置庭院式星级旅游酒店,布局相对独立,环境安静,且和商业街有较紧密地联系。由于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位于博爱路(机动车道)与大理古城复兴路(步行街)之间,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因此将机动车的入口放置在博爱路一侧,同时新建步行系统连接五华楼和博爱路,作为休闲度假中心对古城旅游线路的进一步延伸,将现有水系和度假中心的内部环境密切结合,创造传统街巷空间,再现“红杏墙头、流水人家”的优美旅游景观。

对地方建筑文化脉络的继承和发展

立足于苍山洱海间的大理古城自古以来,得益于青山绿水的哺育,形成了独特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和文化脉络。新建的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需得体的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需寻找地方建筑文化的脉络,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理解和熟悉,通过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有良好作用的建筑技术及工艺的运用,将新的建筑和历史脉络连接,形成连续的历史片断。

在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创作中,我们审慎地将玻璃、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传统建筑相结合,通过玻璃的透明和虚化,运用现代的建筑方式对传统建筑表达出退让和致以敬意。传统的建筑手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新的建筑语言,起到了交相融会的效果,将传统的符号通过适当的提炼,在建筑的细部中加以体现,运用到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使文化的痕迹得以加深。

运用乡土的环境语言和建筑结合,强调建筑植根于苍山洱海间的大环境,将大环境的要素充分的引入到区域内的小环境中来,使建筑有如从这块土地中生长,呼吸,并持续的为地方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环境。

在大理红龙井旅游文化中心的创作中,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还很多,留待我们发展的空间广大,通过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以绵薄之力,力争为大理人民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特别感谢项目业主李俊峰、李小蕻。

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2ha

建筑总面积:24920m2

地上建筑面积:19680m2,地下建

筑总面积:5240m2

层数:2~3层

项目经理:张军

项目负责人:吕画羽

建筑设计:吕画羽、石海红、吕建芸、张羽、朱力、沈剑梅、赵杏花、张力

结构设计:张云武、张凌、佟伟

设备设计:米忠

电气设计:王吉双

上一篇:用图片见证奥运场馆的成长 下一篇:采用创新的建筑外立面进行能源的节约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