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吞吐采油技术研究'> CO2吞吐采油技术研究

时间:2022-10-24 08:57:58

2吞吐采油技术研究'> CO2吞吐采油技术研究

[摘 要]研究表明 CO2吞吐采油技术技术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可多轮应用,可规模推广,将是一项有效果、有效益和低成本的增产技术,而我国很多油田都有丰富的CO2资源,因此该技术针对新储量接替不足,资源品质变差的老油田尤为适用,老油田大多措施效果逐年变差,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采收程度低,剩余资源潜力大。通过应用研究发现,近两年来CO2在油田改善水驱、水平井能量补充、低产低渗增产等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为老油田进一步规模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CO2吞吐,改善水驱,水平井,低产低渗,规律

中图分类号:TE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174-01

1 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

试验证实, CO2吞吐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增产技术,将一定数量的液态CO2泵入油层,停井浸泡一定时间以后,可显著降低原油粘度,使原油体积膨胀,提高油相相对渗透率,提高产量和最终采收率。近几年,冀东、江苏和吉林油田通过现场CO2吞吐先导试验,经济效益明显。油井CO2吞吐技术是单油井或少油井的小油砂体或小断块油藏的一种有效的增产技术,通过优化选井选层及现场施工,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2 研究思路

根据模拟现场室内实验研究成果,利用混相压力注入CO2,跟踪现场施工情况,观察油井生产状况,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CO2吞吐的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等参数进行优化,明确试验的注采参数及监测需求。

综合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证实CO2吞吐技术是否为该区最佳的开发方式进行评价。

3 增产机理分析

利用达西公式,确定产量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压差和粘度以及渗透率。

通过各类实验表明,CO2在吞吐中主要增产机理为三个方面,溶解膨胀降粘、改善驱替效果、近混相作用。

4 现场试验效果及认识

利用增产机理,在庙134、木125等13个区块开展了现场实践,并取得一些效果及认识。

4.1 改善驱替挖潜

4.1.1基本情况

庙134区块孔隙度18.0%,渗透率12.5md,地层压力12.91MPa/10.2MPa,地面原油密度0.8470g/cm3,粘度25.9mp.s;凝固点35.3℃。开采扶余油层4-10#,以河道及河道边为主,平面连通性好,试验井组均处于主体河道。

4.1.2施工设计

单井注入225t,注入强度10.8t/m,撬装柱塞泵,注入速度5-8t/h,焖井15-20天,油套环空注入,平均注入压力6.4MPa,井底压力10.6MPa;

4.1.3现场实施

实施5井次,平均单井注入CO2共224t,用量强度10.7t/m平均闷井天数55天,结束压力5.4MPa;

4.1.4实施效果

累增油804t,单井160t,换油率0.7,有效期大于6个月,目前日增产2.4t 。

4.1.5见效规律认识

通过不断的现场试验和室内实验以及分析判断结合,揭示内在的规律,为持续试验寻找方向找到借鉴的依据。

4.1.5.1粘度下降是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本

室内实验,模拟地层注入CO2,粘度下降幅度60-70%,现场监测吞吐前后单井粘度,降幅达到17-20%,总体表现粘度下降。

4.1.5.2连通性改善驱替效果

表示油层孔隙间连通能力的渗透率与产量间为正比关系,表现在区块或者区域来说,就是层与层间,井与井间的连通性,连通性好,CO2在储层间波及的体积越大,与原油间接触越多,从而达到改善驱替的作用。

4.2 水平井挖潜

4.2.1基本情况

针对目前水平井有能量补充不足20%,有能量补充井产液量为无能量补充井的1.7倍,80%油井采取枯竭式开发,地层能量下降快,产能递减快。

4.2.2施工设计

利用CO2加表活剂复合吞吐方式,在地层内由于压力不均衡,产生泡沫,利用气体的贾敏效应,扩大注入波及体积,提高效果。

4.2.3现场实施

试验2口水平井平均注入量300t,用量强度1.3t/m,平均注入压力6MPa。

4.2.4实施效果

2口井有效率100%,累计增产331t,平均单井增产110t,增产11个月以来仍持续有效。

4.2.5见效规律认识

4.2.5.1近井地带解堵作用明显

油层长时间未改造,通过HCO3-离子监测,发现HCO3-离子浓度增加30%,2口井日增液28.2t,解堵作用明显。

4.2.5.2复合吞吐提高流体相对相渗透率作用明显

两口水平井措施后均表现为增液降含水增油,说明体系中增油剂与CO2结合后起到降低表面张力、提高油相渗透的效果。

室内实验,模拟地层注入CO2,粘度下降幅度,60-70%,现场监测吞吐前后单井粘度,降幅达到17-20%,总体表现为粘度下降。

参考文献

[1]郝世彦等.2012.7. 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与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苏玉亮著.2009.7.油藏驱替机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雨桐(1995-),女,汉族,现为长江大学2013级石油工程专业学生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机房智能巡视管控平台的... 下一篇:做家务的人更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