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清题干 有的放矢

时间:2022-10-24 08:21:41

摘要:高考时,常有一些考生的作答或惜字如金,或以偏概全,或泛泛而谈,或答非所问。其实,有的考生并非不会作答,而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审清题干这一环节,以致所答未能尽如所问。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训练,指导学生从关注疑问代词、涉及对象、答题范围、动词等方面入手审清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地作答。

关键词:高考 语文 审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77-01

语文高考试卷“主观试题”设题典型、问题表述清楚、考查的考点明确,但是有些考生作答时或答非所问,或惜字如金,或泛泛而谈。主要原因之一是这部分考生不重视审题,没有准确理解题干要求就匆忙作答。这就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发现题干所蕴含的命题意图、指明的解题方向、提示的答题范围,从而清楚地知道“答什么”和“怎么答”。

1 关注“疑问代词”

高考试题题干按语气分主要有疑问句和祈使句两种表达形式。对于疑问句式的题干,我们必须关注里面的疑问代词。是“哪种”,还是“哪些”;是“什么”还是“怎样”;是否问了“为什么”。

如20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第一问中“何种”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是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可是有些考生非得连列比喻、借代、象征等两种以上写作手法。殊不知“油多也坏菜”!而且此问也没让分析这种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可有些考生偏要不厌其烦地作具体分析,真是“出力不讨好”!

对于疑问句式的题干,我们还要注意疑问句后面是否有补充要求。许多题干会在疑问句后附以“请作简要分析”、“请作具体说明”、“请结合全文分析”等要求。“有”和“没有”补充要求的题目,作答是有区别的。

如2013江苏卷《醉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此题只要答出“什么样的心境”即可,无需分析这样作答的依据。而像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这样的题干,我们不能仅答“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即作用),还必须说明这样作答的依据。

2 关注涉及对象

题干表述中涉及的对象通常是考点所在,我们必须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题干涉及对象判断的准确度、灵敏度。

同样是考察语言表达技巧,有的试题考察修辞手法,有的试题考察表现手法,还有的考察语言特色。这类题干常出现答非所问现象。个别考生是因为粗心,没看清题干涉及对象就想当然地匆忙作答;有些考生却是因为对这几种文学术语搞不清楚,问修辞手法,他答表现手法,问表达方式,他答修辞手法。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日常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学术语,以利于他们高考时快速审题、准确作答。

同样是小说探究题,有的试题探究主题意蕴,有的试题探究情节设置效果,有的试题探究文本艺术特点,还有的试题探究作品给予人的启示。这类题干常出现作答要点不全,或脱离文本泛泛而谈现象。除却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以外,还有一大因素是考生审题不够细致,对题干的要求未能准确把握。如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题干中“结尾部分写了”和“这样安排”已经明示探究的是情节安排的作用,可从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丰富主题、使环境更加典型等角度去考虑。可是,有些考生未能审清题干涉及对象,错把它当成了主题意蕴探究题,以致于只答出了“丰富主题”方面的作用。

当然,题干涉及的对象不止于此,日常训练尤其是高考审题时,必须具体题干具体对待,明辨题干涉及对象,选准角度作答。

3 关注答题范围

高考试题一些题干明确指出答题区间,常以“画线句子”、“与上下文”、“请结合全文”等形式出现。考生如能注意这样的词语,就能迅速找准答题区间,排除无关内容的干扰,如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还有一些题干对答题的角度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题干明确要求“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作答。这类试题,有些考生作答时只从某一个角度入手,以致要点不全;有些考生将多个角度混同作答,分不清他到底说的是什么;还有些考生不能紧扣题干要求的角度作答,顾左右而言它。倘若能真正审清题干,必能角度准确、思路清晰地作答。

4 关注动词

题干表述中一些动词,如“理解”、“分析”、“概括”、“赏析”、“探究”等直接体现了试题所考察的能力层级。动词不同,答题时的思维方式、理解深度、作答角度、作答用语等也有所不同。同样是围绕文本中的重要语句设题,有的试题要求分析语句的作用,如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的试题要求结合文本探究其深刻丰富的内涵,如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同样是围绕小说形象设题,有的试题要求“分析”,如2012江苏卷《邮差先生》“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有的试题要求“探究”,如2012新课标全国卷《马裤先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考生审题时必须关注这些动词,“理解”要恰如其分,“分析”要具体细微,“概括”要简略浓缩,“赏析”要有理有据,“探究”要注意深度和广度,以免浅题深答、深题浅答、或答非所问。

如果考生作了充分的复习,却在高考时因审题而马失前蹄,实在是遗憾之极!其实,只要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对审题稍作指导与强调,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术语,掌握上述一些审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意识,高考时学生必能轻松审清题干要求,有的放矢地作答。

参考文献:

[1]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Z].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上一篇:探究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