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2022-10-24 08:06:56

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及出路

[摘要]手机网络信息化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渠道的变化、思政主阵地的冲击和教师能力提高等方面。思政教育的方式变革、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思政教师的能力提升应该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手机网络信息化 高校 思政 困境与出路

[作者简介]杨忠东(1974- ),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与就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0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手机网络信息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S13―042,课题主持人:杨忠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76-01

高校思政工作是关系我国培养什么规格人才,为谁服务人才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必不可少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事实证明,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不放松应该成为实现我国高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的冲击,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出现了学生兴趣不高、教师不满意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思政工作在我国的教育目标与课程建设内容中随处可见,我国的思政教育在一定时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要的、成功的,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影响的。但是,近年来的高校思政工作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受到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社会的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思政教育谈之而好笑,行之而觉得滑稽,大大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而思政教师觉得现在学生思政工作不好做,学生思想复杂,教学难以维持,甚至不少教师转行改教其他学科。思政教育的地位在高校出现了危机感,教师受到了极大挑战,不少教师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为信息化社会冲击的结果。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问题和新困境,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

新时期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在于手机网络信息化。高校思政工作困境的产生与高校学生手机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息息相关。

1.手机网络信息化改变了学生信息来源“两度”的变化,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受到冲击。随着手机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来源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度”方面:一是广度上。高校学生的信息化接收渠道更多,除传统的教师和以图书、电视、广播为载体的学校信息来源渠道外,更多的是依靠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源,这主要表现在手机短信、微信、视频等。二是深度上。高校学生由于信息化渠道的拓宽,在信息的处理上也在不断加深。在信息化过程中,对于社会发生的大事情,除信息本身的传播外,社会对其的认识与议论会对高校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方式主要包括QQ、微博等信息传播讨论渠道。学生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两度”的变化,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信息传播上,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信息的获取上学生可能比教师更强、渠道更多,在观点上视野更宽、更广,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觉得学生不愿意听、不好教,而学生觉得教师教授的知识、观点早已过时,没有趣味,学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正在受到冲击与威胁。

2.手机网络信息化加快了学生社会成熟度步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挑战。现在的高校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较之过去有了很大进步,身心发展加快,在思想的成熟度上较过去的学生来讲较为提前,这些为学生的过早成熟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手机网络信息化的到来加速了高校学生社会成熟度的步伐。对于过去教师不能教授、教师认为错误的观点在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的渠道下,学生都可以自己去学习和掌握,成人早熟思想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前。然而,现在的思政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内容和价值体系,反映的是社会好的方面和先进典型,这些知识观点与高校学生的思想以及接收到的信息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辩赢学生的局面,教师觉得很尴尬。思政课教学到底何去何从成为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困惑,学生对社会的提前介入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3.手机网络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思政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手机网络信息化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是学生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天下大事,可以对不懂的任何问题、任何技能、任何知识通过手机网络去获取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价值观念的确立。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外交政策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而获得,学生有了自己的主张。这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量的获取方面。思政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信息获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应对信息化社会下学生思政教育的能力。

三、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

1.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适应信息化下的新形势、新变化。手机网络信息化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应清楚地看到,高校学生在手机网络信息化下接收到的信息毕竟是零散的,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必须坚守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作用,但同时需要适应信息化下的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改革思政工作方式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首先,从思想上要坚守住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树立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作用大于社会和网络化的思想。要牢牢抓住学校教育的作用,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冲淡手机网络与社会对于学生在思政方面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加强对学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增强学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度,把学生吸引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上来。这种改革要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让课堂生动、形象;要引进多媒体等方式,增加信息量的扩充渠道;要让学生在课下主动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己获取信息;等等。

2.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紧跟学生身心发展新规律、新要求。教育方式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生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因此思政教育方式要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需要拓宽信息渠道。现代信息社会对课堂的冲击之一就是信息量的变化。讲授式教学带来的信息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所以改革的出发点需要满足学生信息量增加的需要,拓宽信息渠道来源。另一方面是要从高效有效的角度出发,考虑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手机网络对学生之所以有较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传播方式的有趣性和有效性。思政课堂教学需要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目的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领高校学生走进红色圣地、走进新经济开发区、走进新农村建设等。

3.重视思政教师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工作的出路除教学手段改进外,还应该从教师抓起,加强教师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首先,从目的和出发思想上来讲,要让教师融入手机网络等信息化社会,了解信息化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痴迷于网络的原因,了解手机网络在教学方面可能带来的有利之处,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供知识、技能背景。其次,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帮助教师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下新课堂、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需要的是紧跟信息社会变化的新技术、新技能,这种培训是不定期的。最后,要加强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科性质、学生重视程度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职业规划和能力提升包括知识技能进修学习、外出职业考察、职业心理疏导、教学技能的提升训练等,方式多种多样。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和职业倦怠,增强思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2]刘云,周希贤.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

[3]龙坚毅,陈泗林.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2).

[4]郑建新,任焕茹,杨金卫.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0(6).

上一篇: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 下一篇:抓好技术装备打好学校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