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语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2-10-24 07:49:40

实践语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教学情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情绪氛围,细心点拨,巧妙移情,使他们在愉悦、悲壮、惊叹的积极情感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为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导,激情引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疲倦。这充分说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趣味性导语是学习的催化剂。一名语文教师,能否运用最佳方式导入课文,也是能否上好每一堂阅读课的基础。因为巧妙的导语犹如说书的开讲,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并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上来。

二、设疑启智,巧引学生思维之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便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探索兴趣,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方面是种巨大的力量。适时的课堂提问是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疑,引导学生思的主要方法,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新的兴奋点吸引学生。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最后说“孔乙己大约已经死了”,我抛出问题:你认为孔乙己死了,还是没死?请用文中的情节推测说明。学生在底下认真阅读,不时地圈点勾画,最后分成正方反方两个组,用自己在文中找到的证据,各自为自己对孔乙己的命运的推测找支持,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小说细节吸引,同时进一步思考了小说的主题。

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到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适时的设问,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创见,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引导,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导学生进入艺术情境,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批判力、创造力。

三、随机诱导,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像永远比知识重要。”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念,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想像的自由。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作者对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情思、理趣的寄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味这些作品的真谛,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趣。

这种情境的创设,为后面闰土的惊人变化,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又怎么不“苦”成木偶人呢?这样“意”与“境”和谐融洽的阅读,能使学生达到领悟的目的。试想,教学《小石潭记》,如果只用课件展现一书生坐在潭边,周围竹林环抱的画面,而没有让学生依凭幽寂的竹林、悦耳的水声、自由空灵的鱼儿、凄神寒骨的幽邃,通过学生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去体味此时此刻作者心中的千般凄苦、万般愤懑……那么本来学生可以读出一千个小石潭和柳宗元,而一幅画面却让学生记住了一个小石潭和柳宗元,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随机诱导学生,放飞他们的心灵,给他们想像的空间。学生想象的双翅一旦展开,就能在作品展示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就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并与自身的旧知、经验融为一体,联成一片,产生“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的感觉。

四、营造氛围,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情境教学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语文教师要用激越的情感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学生引进作品所创设的优美的情景中,叩动他们的心扉,使其动情,进而迸发出更高涨的求知欲望。如《背影》中那催人泪下的父子之情,对于今天浸泡在爱的海洋里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很难领悟的。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使“我”一次又一次潸然泪下,在语文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那一段。通过阅读,当“我”看到刚刚经历失业、丧母痛苦的父亲,身体笨拙,步履“蹒跚”,穿着厚重的棉衣,抱着几个橘子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情景,怎么会不一次一次偷偷“试”去眼泪?在反复阅读中,我请一个阅读水平较好的女生阅读,当他读到“我的泪又来了”这一句时,她阅读的声音哽咽了,师生同时被她那声情并茂的阅读所感染,被这父爱子,子怜父的真情所打动。所以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作品同悲同喜,那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通过感悟拨动学生心弦,陶冶美好的情操。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描述,启发学生体验这样的情境:太阳将要落山了,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道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还有将要归巢的乌鸦。一座小桥下溪水流淌,溪边人家炊烟袅袅,而游子却身处天涯。想到凄凉的秋夜又将只身一人,只觉肝肠寸断,禁不住潸然泪下 ……通过深情的语言,轻轻地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并且产生真切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了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教学效果。

语文情境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这恰恰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并且学生通过这种沟通能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有助于释放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整个语文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打开一扇热爱语文的智慧之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4]白居易.《与元九书》

上一篇:为青年团员快乐成长搭好台 下一篇:见义因何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