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邂逅 火热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07:21:18

冰冷的邂逅 火热的思考

怎样才能让数学思考的思想、方法被孩子们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自然无痕地“吸入”、“呼出”呢?在教学中,我尝试根据不同类型的数学题,建议、培养孩子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推荐几种做法,请各位领导、同仁指正。

一、多读读,望闻问切

1、在读中搜寻题中的“绊脚石”

有些题目的“绊脚石”是显而易见地出现在题目中的。

例如,高年级数学检测时,“填空题”、“解决实际问题”中,通常有前后单位名称不一致的现象,不少小马虎粗枝大叶地读题目,忽略单位名称的转化,这样的错误可是屡见不鲜呀!

有些题目的“绊脚石”是隐藏着的。

例如:把一个周长12.56厘米的圆分成两个半圆。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不少同学面对本题,会被题中的“半”字迷惑,简单的将题意理解成半圆的周长是整圆周长的一半,即12.56÷2=6.28(厘米)。其实从整圆到半圆,周长发生了质的变化。半圆的周长包含圆周长的一半和一条直径的长度。这条直径的长度是最容易被学生们忽视的。带着怀疑的心去读,带着防备的心去读,低下头来,俯下身子,拨开题中的“绊脚石”,这样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专心、更痛快地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2、在读中思辨问题的核心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它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读题时,读写结合,手脑并用,动笔圈画,以强化阅读的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严防题中“陷阱”。

二、举举例,手到擒来

在数学教学中善于举例,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能使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趣味性。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会举例也应该成为他们解题的秘密武器。

例如:在A=3B中,(A、B是不为0的自然数),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面对代数式的数学题,小学生对它的敏感度较对数字的敏感度要弱一些。很多学生在理解、分析本题时,总似雾里看花,所以这道题经常会成为学生们的拦路虎。其实孩子们如能结合题意,举举例,那就会手到擒来,迎刃而解。

A = 3 B

12 4

A(12)和B(4)的最小公倍数是12即A,最大公因数是4即B。

如果把上面一题的举例规定为“正举例”,那在判断许多的是非题时,通常需要进行“反举例”,驳斥该命题。

例如:a2大于或等于2a。( )

a2大于或等于2a,还会小于2a吗?顺着这个疑问,我们进行举例。当a=0.1时,0.12=0.01,2×0.1=0.2,此时a2果然小于2a。本题对a2和2a的大小关系描述不全面,所以是错的。

三、画画图,拨云见日

学生们在画图的过程中,读题、明确问题、寻找条件,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发现数量关系,再把图画转成思维,这一系列脑力活动完整地搭建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伴随着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1、示意图

例如: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个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用四个点表示4支球队,每一条线表示一场比赛。从示意图中,很容易算出一共要比赛6场。

2、线段图

解决分数、行程、差倍、和倍等问题时,想要顺利灵活地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线段图绝对是好帮手。

画好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一根黄彩带长56厘米,一根红彩带长80厘米。小明将它们剪去同样长的一段后,黄彩带剩下的长度是红彩带剩下长度的3倍。两根彩带分别剪去多少厘米?

观察线段图,很容易看出两根彩带剪去同样长的部分后,剩下的长度差与原先完整时候的长度差是一样的,这是解决这道题最关键的想法。80―56=24(厘米)在图中正好对应着2份,所以每份长是24÷2=12(厘米),剪去的长度可以用56―12=44(厘米)。

研究数学题,需要扫清认知路上的一些障碍,所以我们得拥有工具;研究数学题,思维如同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所以我们得有方法和途径;研究数学题,如同征服一个个对手,所以我们得有信心和毅力。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上一篇:以生为本 追求实效 下一篇:个性化作业:提升数学素养的有效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