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温情击退冷漠

时间:2022-10-24 06:52:47

越来越相信情感可以对抗暴力

《桃姐》展示了一种勇敢的温情、不庸俗的励志,它用市井的道德击退了冷漠的威胁。

近年来许鞍华的电影越来越温暖,似乎她越来越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能够对抗社会结构性的暴力。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是对抗天水围心理地理学的冷漠和隔阂,在《得闲炒饭》里,则是对抗大公司的性向性别歧视。

而这次《桃姐》,更是温暖地融化了一切现代社会的人心隔阂。最明显的就是面对老人问题,黄秋生的投机生意(老人院)在最初看来是如此的丑陋,狭促的空间和老人们的各种古怪让整个老人院看起来就如同一个废物收容所,现代社会的山。但是,很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让每个人物的形象都丰满起来,有了自己的历史和个性。老人院很快便成了一个融洽的微型社会,而秦海璐饰演的护工则是许鞍华电影里越来越必不可少的公益事业代言人。

而在另一方面,刘德华和叶德娴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影片开场,是叶德娴服侍刘德华吃饭,影片交代了这顿饭的整个生产过程,从叶德娴买菜直到末了的餐后甜羹,两人虽然默契了然,但是几乎毫无交流。似乎两人陷于主―仆叙事当中,交流成为了困难的事情。但是之后叶德娴的中风导致古典的阶级场景失效了,道德义务浮现了上来,并且随着情节的积累,这种被动的义务逐渐变成了主动的责任。

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技法的感动

《桃姐》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许鞍华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刻意的煽情技法,直接让一个个场景和观众的经验世界和道德世界形成共鸣。比如其中刘德华众友给叶德娴打电话唱小调的段落,没有过多的停顿、特写、互切,整个桥段一气呵成,却几乎击倒所有的观众,无论中外老幼。在这点上《桃姐》可谓是《法外情》彻底的对立面,《法外情》系列是各种硬性煽情的堆砌,但是《桃姐》几乎没有设置任何峰回路转,桃姐一路衰老,应和着许鞍华自己对于岁月流逝的伤感,而相应的,与他人之间的情谊却日渐浓厚,就连和秦沛饰演的那个老不休之间也体现着“吃亏是福”的世俗道德智慧。

不像《天水围的夜与雾》里许鞍华把对于悲剧形成的社会结构外扩成整个主线的脚手架,许鞍华这次把理性结构内化了,包容进了故事里头,成为主线的垂直旁系,扩充了主线故事的厚度和思辨性。老人院里的众生相罗列了老人们的各种情感,他们的哀伤与期盼,空虚与热情。而片中刘德华工作的电影界的各种伎俩,则是现实逻辑的倒影。

激进批判的时期已过,破而后立,从《桃姐》里,我们越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许鞍华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人情满溢的市民社会,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溶解现代社会的人际坚冰。

威尼斯备忘录

这就是那部宣传中说“全体观众起立鼓掌15分钟”的电影,也是许鞍华对香港电影自省的一部电影,在里面,你不但可以看到刘德华和久未露面的叶德娴,你还可以看到徐克、洪金宝、宁浩、刘伟强、邹文怀夫妇、于冬、黄秋生、杜汶泽等等等等。

上一篇:人类已无法阻止韩庚粉丝 下一篇:《夺命金》杜琪峰罕见的个人商业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