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李氏宗祠碉楼 守护的居然是一座空屋

时间:2022-10-24 06:16:40

在南川偏僻的山野之间,有着一座被称作李氏的宗祠。宗祠建筑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在祠堂的角楼,还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碉楼。从外部看,碉楼与李氏宗祠看上去是两栋分离的建筑,走进去之后才发现,碉楼与祠堂是相连的。如果说分布在重庆的其他碉楼是修建者面临祸患时用来躲避之用,那李氏祠堂的碉楼就显得非常另类,因为,平时祠堂里是根本没有人居住的。

大山深处的李氏宗祠

中国古代社会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宗法社会,往大里讲,皇帝世袭、君主专制;往小里说,维持社会运行的往往不是法律条文,而是族规民约,宗族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维系着社会的基本运行。越是在动乱的年代,宗族的凝聚力则越强;越是在偏远的山区,宗族意识则越明显。

清末民初的重庆,社会动荡、政府腐败、土匪横行,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竭力自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成为普通百姓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组织,其凝聚力空前高涨。于是在民不聊生的岁月里,重庆的广大农村却掀起了一股修建宗祠的浪潮。走在重庆的乡间,经常能看到精美华丽的古老宗祠,与其说宗祠是宗族祭奠祖先的神庙,不如说宗祠慰藉了动荡岁月里人们的惶恐。

位于南川区石溪乡盐井村的大山深处的李氏宗祠,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建造起来的。根据宗祠里的碑刻记载,这座宗祠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整个宗祠占地面积并不大,只有700多平方米,但其精巧的设计、灵动的造型、精美的雕刻,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融,无不表现出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宗祠建在一处山环水抱的山间平坝中,祠堂主体是一个四面围合的院落。与重庆其他地区的祠堂建筑一样,李氏宗祠在处理大门时,采用了大门与戏台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戏台设于大门之上,出入口位于戏台下侧,戏台面向天井,正对正殿。巴蜀地区的宗祠建筑,一般都设有精美的戏台,每到节庆祭典,会请来戏班登台演出,所谓“娱神娱人”,宗祠的戏曲演出是团结宗族的一个重要方式。李氏宗祠的戏台极为袖珍,舞台面积只有十几个平方米,也就仅仅能演些男女对唱的灯戏小曲。但在戏台的细部装饰上人们则费尽心思,木雕的撑拱,嵌瓷的翼角,卷棚的屋脊,让这座小巧的戏台让人过目难忘。正殿虽然仅剩半个,但从保留下的石雕柱廊、木质屋架上,我们还是能看出当年的气势。

在祠堂的厢房里,至今保留着一块碑刻,记载着李氏宗族的族规。族规规定李氏宗族内如有人没有能力嫁娶,无钱租地耕种,族人都要予以资助;祠堂每年的献祭、香烛费用要严格管理,住在祠堂里的族人要负责祠堂的维护与修缮;族人如果作出恃强凌弱、不尊重长者、悖逆等行为的,要受到严厉惩罚……我们从这块珍贵的石碑上看到了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宗族制度最基本的内涵——以血缘相互扶持,以道德自我约束。

抵御悍匪的碉楼防御网

然而与其他地区的宗祠不同的是,在李氏宗祠的东南角还建有一座高大的夯土碉楼。碉楼高四层,高20余米,平面方形,一角设有角堡。屋顶为木质穿斗构架,双檐歇山。夯土墙每面都设有造型各异的射击孔,有方形、圆形、扇形等样式,数量达到十余个。在祠堂的四周还建有一圈高大的夯土围墙,围墙与碉楼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座平日里无人居住的祠堂,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建造如此复杂的防御工事吗?

根据民国年间编修的《南川县志》记载,清代末年,南川匪患严重。起初仅为当地小伙土匪作乱,政府只是组织民团自保。可是发展到后来,土匪势力不断增大,一些具有袍哥背景的大土匪不断出现,组织松散的民团完全无力抵抗。据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外地的袍哥堂口把头孙志高来到南川,组织土匪队伍,劫持路人,入室抢劫。本地的袍哥组织不仅不出力自保,反而碍于孙志高在帮会的地位,对其大力支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也就是李氏宗祠建成的同一年,南川知县广厚大力整顿民团防务,规定每个保甲(清代规定十户为一保)都要在其临近的要道、高地建设碉楼,民团要全天在碉楼瞭望守卫,对来往的行人进行盘查。如果遇到土匪来犯,则在碉楼上鸣炮击锣,以便周围碉楼的民团进行支援。这一举措将原来分散的碉楼组织成一个铺天盖地的防御系统,大大提高了民团的战斗能力,南川的匪患得以缓解。

在官府提倡的背景下,南川掀起了修建碉楼的浪潮。《南川县志》这样评价碉楼:“约而易守、近而不劳、固而不费、以寡拒众,泃为藏身之固。”意思是,碉楼简单易守、民团不用四处奔波剿匪,坚固却花费不多,可以以极少的兵力阻击大批土匪的进攻,实在是藏身的好地方。

李氏宗祠地处南川县城通往北部乡镇的要道一侧,是建设碉楼的理想之地。于是李氏一族便将自家保甲的碉楼修建在了宗祠一侧,一方面便于与其他保甲的碉楼相呼应,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自己家族的宗祠不被土匪破坏。

与那些拥挤着游客的知名古迹不同,大山深处的李氏宗祠鲜有外人到来,祠堂在解放后被作为地主资产罚没,分给了附近的农户居住。祠堂内的牌位被丢弃,戏台再也没唱响过大戏,就连曾经抵御土匪的碉楼也被当成了居住的农舍。但祠堂里的老人却对他们居住的这个大院子如数家珍,对于游客的偶然到访,总是报以善意的微笑和热情的介绍。

上一篇:三星力推柔性屏幕手机要革谁的命 下一篇:亏损成行业桎梏招聘网站遭资方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