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偏见”进行到底

时间:2022-10-24 04:43:57

《乐观的偏见》

作 者:塔利·沙罗特??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定 价:39.00 元

【 智囊推荐 】

本书探讨了人类思维最具欺骗性的能力——乐观偏差,指人们通常都理所应当地认为未来会更好,会高估在未来遇到积极事件的可能性,并低估经历消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书中大量翔实的案例也证明了在一般情况下,乐观偏差的确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仍要重视乐观偏差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与破坏性,更加智慧并清醒地认识世界,把握人生。

就笔者所及,行为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和普及性质的读物,在逻辑上均遵循这样几个步骤(不必是先后顺序,各步骤也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第一步,以各类调查或精巧设计的实验,揭示一些行为特征或规律——往往异于我们的直觉。

第二步,讲述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利弊兼有,从微观个体到宏观全局的影响均会涉及,但一般是有所侧重。

第三步,解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这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归结为社会群体选择演化的结果,嵌入到理性人的分析框架中;二是以技术手段去探寻与这些行为关联的大脑区域上,试图找到生理基础。

沙罗特所著《乐观的偏见》也是沿着这一套路展开的。该书从心理学、神经脑科学研究出发,深度解读了“乐观偏见”这种人类特质,在行为特征揭示、影响结果阐述和原因机制解释上清晰明了,内容丰富,设计的各类实验和给出的案例很有启发性且有趣。笔者按照上述逻辑步骤来解读一下该书的主线条,欲以菜单目录作为诱引(也许这个菜单显得更抽象些),而丰富菜肴却需读者们自行品尝回味。

发现:乐观 > 悲观

按笔者的理解,“偏见”一词在此处并不包含主观色彩,只是“偏差”、“倾向”之意。按书中的描述,“乐观的偏见”是指“高估在未来遇见积极事情的可能性,而低估消极事件可能性的倾向”。通俗点讲,平均来看,判断(或想象)事情时,人难以做到中立客观,总有偏差,而且常常是偏向乐观的一端——不过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很客观、正确。

《乐观的偏见》的一个基本发现是,人们通常倾向于乐观,而不是客观和悲观。作者借自己和他人的多种研究证明,这种偏见是很顽固的,无论哪个种族,生活在什么地区,以及拥有何种社会经济背景。我们最容易以年龄因素来反驳,认为年龄渐长,生活经历越丰富,越能准确了解世界,便能够区分“满怀希望的错觉和冷冰冰的现实”。然而,作者证实,乐观倾向在年长之人身上也是存在的。

围绕这个基本发现,作者给出了更多具体的发现:

大脑常常有错觉,如空间定向错觉、视觉错觉、优势错觉。错觉总是那样的真实,以至于就算我们以理性或工具得知那是错觉,感受还是会在那里。乐观偏见就是这样一种错觉。

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但却能发现别人的偏见。并且,我们自认为比其他人更少怀有偏见,称为“偏见盲点”。我们由此更容易产生“乐观偏见”。

人们也会设想失去爱人、失业、飞机失事等消极情况发生的可能,但花在设想积极事情上的时间要比消极事情多。设想负面情况时,人们往往也更易思考该如何避免失败或麻烦。

人们常会低估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这普遍略低于官方公布的平均数字。因而,尽管大家认为犯罪率很高,但仍觉得自己会幸免。

期待产生快乐:期待的过程甚至比实际经历还要“快乐”。经济学中存在时间折现,即人们偏向“现在”而不是“未来”,这对应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是确定的,那么人们会更愿意享受期待的快乐。现实中的人们会在时间折现和期待的快乐中达到平衡。——痛苦也类似,等待与实际经历同样痛苦。

我们一旦选择,就会对所选行为做出重新评估,通常的表现是:增强从选定对象上汲取的愉悦感,降低从放弃对象上所能获得的快乐感。

情绪会影响到记忆,一旦想起最刺激情感的事情,即使我们对回忆的可靠性再有信心,也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在个人和公众的对比上,对公众容易悲观,但对个体的期望,对自身发展的预期,人们的观点依然较为乐观。因为人们对自认为可控的事情感到更乐观,这种可控感往往只是错觉。同时,这也是对自我高估,对他人低估的偏见表现。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连鸟类也可能呈现这样的乐观偏见,不过作者的实验表明,主要是那些住在豪华鸟笼中的小鸟才有此表现,而不具备那么好条件的小鸟,就现实多了,表现出“抑郁现实主义”。

结果:利 > 弊

这种顽固存在的“乐观偏见”会带来什么呢?

沙罗特认为,“乐观偏见”会保护并且激励人类,如果没有对未来的乐观展望,人类的祖先恐怕永远也不会远离部落。乐观的偏见,可以减少紧张和不安,让身心更健康,行动和追求成效的动力也会增强,更易通过自我证言来实现那种乐观,把预期转化为现实,最终更容易感到幸福。

另一方面,这种偏见也有较大的危险性。在一些时候乐观偏见是欺骗性的错觉,可能引致灾难。沙罗特就警告,“乐观偏见”有时会让人麻痹大意,忽视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倾向于乱花钱、从事冒险投资等。

这就不得不提“自证预言”。此规律在“乐观偏见”带来的结果(无论好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自证预言”在1948年由社会学家罗伯特·墨顿首次提出,指的是“一开始对形势的错误见解激发新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却让原本错误的见解成真”。预言对事情发展的确会产生影响,相信事情会有好结果就会增加实现理想结果的可能性,反之亦然。自证预言的一个常被引用的经典例子是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随机挑选一些学生,告诉老师们,这些学生智力胜人一筹。最终发现,虚假的预期成真了,这些学生果然“变得”智力胜人一筹。

简言之,自证预言的逻辑是:真的相信了预期(无论为什么)——行为发生了改变——相信的东西就变得更易实现。这种逻辑线条力量强大,“预期”本身可以影响到万事万物。如果我们有着“乐观”的预期,经过多重线条传导到末端的结果就是,乐观中想象的理想目标就更可能成真。从小处说,沙罗特建议,乐观如此重要,我们就应研究如何合理利用乐观情绪,尽量避免盲目乐观和乐观偏见可能的风险。从大处讲,为了人类进步,我们需要设想更为乐观美好的目标和未来,这样的信念能促使人类实现梦想。

所以,就算是偏离了客观那条线,我们最好还是顺从乐观,相信乐观,那将是真的,那将是真的,也许就真的成真了。

原因:生理vs其他

为何会产生乐观的偏见呢?

从社会演化的线条讲,沙罗特提出,乐观看待未来或许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就预测未来的准确性而言,稍稍有些悲观的人对未来的看法往往更接近现实,但这对于个人而言并不是件好事。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寿命更长、身体更健康。乐观主义者会比其他人工作更长时间,且赚钱更多。无论是通过自我证言的机制,还是社会群体选择的角度,如果乐观的人更易实现乐观的目标,更易让自己和周边的人产生幸福感,更可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久之则形成了这种偏离客观的“乐观偏见”。

沙罗特认为,我们对痛苦或喜悦的关注一部分取决于基因,也和环境、身体健康以及独一无二的经历等等因素有关。但可以看出的是,作为神经科学家,沙罗特更愿意将这些归因于基因为代表的生理因素。研究表明,有两条长等位基因的人会更乐观,似乎是天生的,是人类大脑长期演化成这种形态了。

在生理原因上,还有这样一些表现。首先是想象未来和回忆过往的链接。大脑成像研究证实,海马体在回顾往事和想象未来中都有参与,这两种活动的能力是有联系的,都依赖于相同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海马体的演化,“不是为了形成或唤起记忆,而是模拟未来”。因而,人们设想未来时通常依赖于自身的记忆,然而记忆本身是有错觉的。人们并不会准确记下每件事的细节,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同时,在设想未来时通常会将精力集中于某些细节,而不是事件的全部过程,且通常集中的是美好的细节,忽略的是一些痛苦的过程。例如,当某个人开始设想休假情景时,往往会想到如何在海滩上享受阳光,而忽略了抵达海滩的过程。其次,体内的催生素可以减少我们对社会刺激的不确定反应,社交压力和不确定反应减少,亲近行为增多,增强了信任。——这就产生了乐观偏见,因为客观的来看,某些人并不该那么的信任。

《乐观的偏见》提醒,我们自认为是理性动物,认为有着“自由意志”和清晰客观的认知。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客观中立,我们总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谁也逃不掉乐观的偏见。这种偏见虽然可能会导致危机意识缺失,引来可能的危险,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保护,是一种激励,能够产生正能量,可以自我证言,因乐观偏见而产生乐观的结果。

那么,就算我们意识到了偏见存在的可能,那又怎样?看到半杯水,是“还有半杯”,还是“只有半杯”呢?我觉得还是心甘情愿的去“偏见”吧。

上一篇: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的几点探讨 下一篇:丹麦:全球食品最安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