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趣儿才能写得有趣儿

时间:2022-10-24 04:43:32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突然想写一封信给你们,聊聊孩子,聊聊作文。

小男孩儿辰一大早就急匆匆地到办公室来找我,要我给他的播报稿“签字”。他说必须要得到我的“认可”,看到我的亲笔签名后,他妈妈才会放心,才同意他今晚在班级微信群中播出这篇稿子。

我一头雾水。这辈子确实签过很多字,但这样的签字,还是头一回。

我一读他的播报稿,眼睛就亮了。这是我望眼欲穿的内容啊,这是年级播报史上“开天辟地”的一篇播报稿啊!千呼万唤始出来!多么珍贵啊!

小男孩儿独辟蹊径,他写的是《圆明书院课间星级游戏大排位》。他不讲这节课那节课老师讲了什么内容,而是“分星级”地介绍了课间十分钟大家玩得最火热的几种游戏:电磁门、弹笔、捕鱼、叠纸飞机、玩球……在小男孩儿的笔下,小朋友们个个淘气欢乐生龙活虎,小院里生机勃勃童真盎然。

我读得那个开心啊!没有人知道,我等这样一篇播报稿,等得望眼欲穿啊!

这一芎⒆拥叫2乓桓龆嘣拢他们的播报还在初级阶段――播报选材几乎都还停留在 “每节课内容回顾”上。一节课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介绍下来,像是课堂的浓缩版原景重现。这种“复读机式”播报,是我最不欣赏的。因为,他们的作者只是个录音机而已,有认真的聆听记录,但还没有创造的火花绽放。

我不急。每拨孩子都有他们的写作节奏和写作周期。老师得有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成长,等待他们的观察自然而然地从封闭的“课堂教学”进入到开放的校园生活。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一个叫辰的孩子“突围”了!他从课堂走向了课外,他从“学生”回归“孩子”。他的播报内容,不再是课程内容的再现,而是“课下游戏”的发现。他这小小的一步,可是圆明书院这一届学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啊!我能不激动万分欢欣喜悦吗?

可令人尴尬的是,小男孩儿的创意被妈妈质疑了。妈妈很紧张,儿子的播报跟其他同学大相径庭。人家都说“学习”,可儿子说“玩儿”,说“游戏”,跟“勤奋刻苦”无关,这是不是不够“上进”?不够“正能量”?其他的家长同学听了,会不会觉得“无聊”,会不会有“不良后果”?

妈妈做事很谨慎,她要求儿子先来请教我。

知道了这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好心疼我的学生,好心疼我的家长!

我们的“写作教学”怎么会给家长给孩子们造成这么大的困扰?陈旧功利的写作思想不仅绑架了孩子,也绑架了我们的家长。这是写作之殇,也是语文教育之殇啊!

我前所未有地怀着庄严的心情给这个孩子“签字”,隆重地为他证明:这个写课间游戏的播报创意很棒,思想健康,立意独特,且对圆明书院的写作教学有重大意义,请妈妈放心,支持孩子就播这个内容。

小男孩儿拿到了我的“御笔亲批”,欢天喜地地离开了。我坐在办公室里为我们比北方的雾霾天还让人气闷的写作大环境唏嘘感叹了半天。

可后来的结果是:辰正式播报时,游戏的结尾增加了一段全班同学“谈理想”的内容。

我猜想,大概她的妈妈还是不放心,担心如果播报跟学习没有直接联系,影响不好,所以如此。

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家长朋友们是多么累啊!写作教学,不仅孩子们需要被解放,家长们更需要被解放啊!

于是当天晚上的播报点评,我这样写道:

辰这样播报,路子就对了!天天盯着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内容,怎么可能学好语文,怎么可能学会写作文?不主动进入生活,关注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细节,怎么可能懂得生活?语文是写给生活的情书,是流向生活的海洋,语文不是考试,更不是应试。辰同学有开拓精神,有眼光,有创意,棒极了!

就是胆子还小了一点儿。后面“说理想”部分本来内容很好,但放在本次播报中显然是画蛇添足,不太合适。如果专注于课间“游戏”,今天的播报就拿“玩儿”做文章,更妙!此为聚焦也!别贪多,别迎合,走自己的路。小孩儿就该玩儿,就该说小孩儿的话,抒小孩儿的情。千万别装成熟!一装,作文就败了啊!

后来和辰妈妈聊天,她沮丧地说这次播报她拉孩子的后腿了。其实,心怀愧疚的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当教育目标一层层缩水为考试目标之后,迎合应试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的本能。在这水深火热之中,写作是首当其冲被扭曲被蹂躏的。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拯救和保护我们的孩子和家长,让他们以自然的、放松的心态去享受真正的写作。

辰妈妈,不是你的错,是我们还做得不够好。

后来在半期考试中,我把辰的这篇播报稿,放在了考题中。我让学生为这篇稿子加描写,让文字中有更多同学们快乐玩耍的本真形象。更重要的是,我想借这个形式告诉每一个孩子:正大光明地写玩儿吧,写游戏吧!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会玩儿才会写!玩儿,高质量地玩儿,本来就是天地间第一才能。

我想,等他们再大一点儿,我会给他们介绍余光中的一句名言:科学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

写作,要放下世俗意义上“比输赢”之心,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玩儿,才可能好好地写。

这其实是写作的初心。不找回来,写作,将永远是苦海中无穷无尽的折磨啊。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这是我写这封信的缘起。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在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这个系统中,除了老师,除了学生,还有你们――我的家长朋友。如果你们的写作情绪得不到抚慰,如果你们的写作心态处于焦虑和怀疑之中,那么,我们苦苦为之奋斗的写作愿景,将永远是南柯一梦。

还有部分家长朋友向我表达担忧。他们说:孩子们天天两点一线地上学放学,至多加几个课外班,他们的生活太平淡,哪有什么丰富的写作素材?可是圆明书院却要求他们坚持写随笔,记年级史记,创作播报稿……以前孩子们一个学期才写三五篇大作文,老师要求他们反反复复修改,然后背诵应对考试。现在的写作负担是不是重了些?随笔性质的文字是不是整体质量偏低?书院的“作文课”是否太少了,没有集中地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大作文的教学,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会不会在原地徘徊……

哦,我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谢谢你们坦率地表达你们的顾虑。那也请允许我大胆地解说我的写作教学观:

多写随笔,少“作”“文”。

我们不搞“作”“文”教学!

“作文”其实无辜,罪魁祸首是应试教育。本来应该是“天赋人权”的写作,在中小学成了学生和老师最仇恨的事儿。写作文,孩子头疼;改作文,老师心疼;读作文,家长肝儿疼。一说到要“写作文”,咱们头脑中就是一副阴风惨惨的悲壮场面:一个孩子,咬着笔杆,愁眉苦脸,搜肠刮肚,写得要吐血,要上吊。因为写作文跟老师捉迷藏玩心眼,简直就是校园里长期上演的惊险谍战剧。

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他自己的事,写作是让他更快乐更幸福的事。写作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成全,而不是折磨。我们长年累月进行的所谓写作训练,大部分是一种剥夺:以所谓扎扎实实的能力训练和技巧训练残忍地剥夺着孩子们的写作乐趣,销蚀着孩子们的写作内驱力。“作文”不再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积累,而成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迎合,对应试教育的迎合。

这样的“作文”教学,可以训练出考试场上的得分手,但那些文字,没有写出就已经风干枯萎。最惨烈的后果是,成功经过应试作文训练的大部分孩子,没有上考场就已经把我们作文教学的真面目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写作文嘛,就是装模作样,就是投机取巧,就是快速牟取现实利益。做文章如此,做人也当如此……

我亲爱的朋友们,请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写作”这件事儿。有些观点是不是误区呢?

第一个误区,认为学生的生活很平淡,或者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生活,所以,孩子们没有写作材料,让他们坚持写随笔太辛苦了。 这种看法很有市场。在各种作文书中,老师们都在绞尽脑汁为学生设置情景“创造生活”。这不是不好,但一定不是最好。“生活生活”,生而存活,我们每个人都天然地在生活中。我们写不出文章,不是我们没有生活,而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熟视无睹,我们在捧着金饭碗找饭吃啊。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的,就是由鸡毛蒜皮的细节组成的。这些鸡毛蒜皮,对于热爱生活的人而言,全都是金子,全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比如《红楼梦》,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仔细看看,全是鸡毛蒜皮不是?另外,我挺喜欢徐静蕾,经常引用她的一句话。她说:不要跟我说鸡毛蒜皮的小事,所有的小事都是大事。民族问题是大事,是大事,谁失恋了,谁拉肚子了,谁患关节炎了,都是大事……此言真矣。

好的作文教学,就是要鼓钪С忠导学生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热爱这些鸡毛蒜皮,创造这些鸡毛蒜皮,唤醒他们对这些鸡毛蒜皮的敏感。圆明书院的大型活动很多,两周就有一次。比如一块钱城市生存,三十公里越野,国王与天使……无不扣人心弦动人心魄。但学生活动完,我们从来不刻意布置作文 ,其原因就是害怕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搞了活动才是有生活,没有搞活动就是无生活。这种观念太可怕了!我们不刻意布置,但学生还是在随笔中情不自禁地写,一写好几千字。这就是创作冲动。一旦对平凡的生活都有了创作冲动,那写作教学,就成功大半了。

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是真正的写作使命。这个使命,靠“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是完不成的。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学生没有啥思想,写得太多,就是低质量重复,效果不会好。学生没有“思想”吗?学生不够“深度”吗?学生不够“独特”吗?我从来不这样看。如果你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那当然是这样。但如果你有儿童视角,儿童情怀,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喜欢读孩子们的随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常常被他们的深刻感动:他们会发现圆明书院的四棵大树的一棵大树上刻着“LO E”三个字母,然后他们就发挥各种想象去猜测空缺的字母是啥;教室里进了一只壁虎,于是整个班都变成了故事场,孩子们为此写下惊心动魄的长篇大论,让人忍俊不禁;中午去食堂,有人高喊着“刀削面万岁”,结果泼了汤,打了碗,狼狈不堪;羽毛球飞上房顶了,他们乌拉拉嚷嚷一通,形容这个羽毛球“秃头秃脑”;三个女孩儿闹矛盾了,她们烦恼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孩子世界的事,哪一件不是大事?对于他们,哪一件不是蕴含着对生活最独特、最自我的感受呢?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是任何技能提升都需要遵循的原则。生活中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从来就没有完全重复的日子,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是我们一生中的独一无二。我们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样的独一无二,表达这样的独一无二。经常念叨着要写随笔,他对生活,就会有一种“写作牵挂”。观察多了,思考多了,动笔多了,慢慢就会写作了。“写”这个技能,多半是自己悟出来了,练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一篇作文改十遍八遍,是一种训练方法,但不该是主流方法,而是辅助方法。当写作成为一种生命本能,文字像泉水一样从心底流出来的时候,那写作就跟呼吸一样自然。你会担忧新鲜空气太多了吗?写作本来更多的就是一种心灵的密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永远不嫌多。

第三个误区,认为作文提升靠“技巧”,作文技巧课应该单列。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说作文技巧完全没有用,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技巧的作用比较有限。任何作文教材都解决不了写作的问题,任何作文技巧也解决不了写作的问题。不信,你把《写作学教程》一类的书认认真真啃若干遍,看看是不是能提升写作水平。在《王君讲作文》一书中,我在反复阐述这个问题。作文课,可以教写作知识,可以教写作技巧,可以教写作情怀,也可以教写作思想。四个方面都不可或缺。但没有写作情怀、写作思想的知识,技巧注定走不远。

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感受生活,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了一定积累的孩子,如果在应试阶段再帮助他们做一些入格训练,他们很快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强行进行应试训练,那就像让一个渴得要命、饿得要死的乞丐去国家大剧院看戏,戏是好,但这个乞丐,因为渴和饿,恐怕是很难爱上戏剧的。

“写什么”都没有解决,便往“怎么写”上使劲儿,这劲,自然是不得劲儿的。

我们虽然要求学生坚持写,也提出了一周的基本字数要求。但实际上,对实在写不出的学生,写得较少的学生,我们从来没有批评过,苛责过。写东西,还是需要有点儿状态的。有时候,真不想写,写不出,那就等等。我们不着急。但有了随笔写作制度、点评制度、赏析制度、发表制度的支撑,大部分同学肯定是得到了激发和鼓励。比之两三周一篇的大作文,他们写下的文字,不知道是多少倍了。今天开圆明书院家校沟通会,孩子们对随笔写作一致拥护,就是明证。

写随笔,实际上是孩子们为自己写《史记》,其意义,已经超越一般的写作教学了。文字是他们的青春纪念碑。他们一笔一画写下的,不仅仅是作业,而是他们自己的一呼一吸,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只有这样的文字,他们才会珍爱,才会着迷。

我亲爱的家长朋友,请把忐忑不安的心放下来,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在一段自由写作的日子里去寻找写作的真谛,去感受写作的幸福吧。自由的文字最见真情,自由的孩子最有力量。在自由中,我将引导孩子们,“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由此“领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毕淑敏语),我们因此而通过写作,更懂得了生活,更具有感受生活乐趣的能力。

生活,才是人生真正的考试。

而写作,不应该成为这个考试的负担,而应该助这个考试一臂之力!

下一回,我们继续聊。我将用孩子们的文字为例,告诉大家:活得有趣儿才能写得有趣儿。让我们的孩子都成为“大玩家”吧!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下一篇:当前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