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赶时髦,是内在要求

时间:2022-10-24 04:19:1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建立和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助于促进彼此相互理解,促进国际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与其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国际互认制度 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起来。目前,全球有150多个国家采用了这一标准,充分说明“标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对“标准”的非常重视,及时进行跟踪研究和转化工作,适时制定了与“标准”等同的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引导企业实施这一标准,以改善企业的质量管理。许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管理,力争早日通过质量认证。目前,在市场尚处于分割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也把是否通过质量认证作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这样,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成了非常时髦的东西了。

我国引进“标准”已有十多年了。毫无疑问,它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不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流于形式,赶时髦,结果搞成“两张皮”,表面上通过了认证,实际上依然故我,监督审核时突击补表单,甚至作假,应付过关。这不但对企业加强管理毫无帮助,而且损害了“标准”的声誉。

我们公司为什么要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会不会也搞成“两张皮”,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对认证目的性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赶时髦呢,还是出于企业的内在要求。公司领导在做出认证的决策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统一认识,澄清了某些糊涂想法。通过讨论,我们认为,“标准”是发达国家的基本管理方法,是集约化管理的产物,实施这一标准是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认真去做,坚持做下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优势。所以,下决心从各方面去创造条件,把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做好,其理由是:

(1)“标准”理论的先进性。“标准”总结了世界各国多年来标准化、质量管理、质量认证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四大过程管理模式PDCA循环和TQC质量管理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唯物辨证主义的认识论。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标准”的全部内容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所阐述的原理,它指导着组织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离开八项原则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策划出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不可能编制出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文件。因此,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标准”立论的基础,是贯穿“标准”的一条主线。

(2)“标准”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不论是2000版,还是2008版,依据“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文件有三个层次,即质量手册(A)、程序文件(B)、作业文件(C)。质量手册是质量体系文件中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应覆盖标准的全部要求(允许有条件的删减),要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系统而又具体的描述,并为程序文件的编制提供框架和指导。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对各项质量活动所采取方法的具体描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是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作业文件是指导某个具体过程、产品形成的技术性细节描述的可操作性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这三个层次的文件彼此衔接,前后协调。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标准使用者的需要,还制定了相关的指南性国际标准。为了更准确的理解标准,对其中使用的术语、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和明晰的阐述。可见,这套标准的结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

(3)“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继承了TQC的合理部分,是对TQC的深化和升华。TQC在日本、欧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国,80年代中期也推广过这一模式。而“标准”继承、发展了TQC,使其更具通用性和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它的许多原理和方法也包含了我国实行了30多年的传统管理方法和经验。以工程设计为例,“标准”要求的七个控制程序与传统管理方法非常相似。只是更加条理化、规范化,对记录要求做出了更严格的规定罢了。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传统管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通过适当修改后,都可以作为C层作业文件加以应用。可见“标准”与传统的质量管理并不对立,并有很好的相容性。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 “标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标准”所要求的闭环管理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例如,内审、管理评审、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等制定的纠正措施,最后都要求评价、验证其有效性,这是一种严肃的、合附逻辑的要求。此外,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标准”每隔5―6年修订一次,确保“标准”本身的持续改进。通过认证的组织决不是一劳永逸,每年要接受监督审核,以保证组织体系运行的持续有效,这种动态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符合我们公司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精益化”管理理念。显然,传统管理方法与之相比则逊色得多。

为使贯标工作不流于形式,不会搞成“两张皮”,真正把中兴百绿建成一个长期、持续、有控、有检、有审的动态质量管理的科技型企业,我们重点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⑴ 最高管理者是贯标成败的关键

要想做好工作没有领导的支持是不可思议的。“标准”特别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二项就是“领导作用”,在“管理职责”中,有9处提到最高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这充分说明贯标工作要取得成功,最高管理者的作用是关键。具体地说,我们认为,最高管理者的作用首先是要转变观念,要下决心和粗放管理决裂,满怀信心去接受集约化管理的挑战,并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鼓动员工,促使员工的观念跟着转变。其次是任命一个称职的管理者代表,组织一个强有力的贯标小组,共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做。而且,最高管理者还要根据“标准”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及时解决体系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贯标工作才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才能取得成功。

⑵ 管理者代表是贯标工作的纽带

管理者代表是受命于最高管理者专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据“标准”5.5.2条款的要求,管理者代表在质量体系方面所负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一个得力的、称职的管理者代表,必须对“标准”有较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能够把“标准”的要求紧密地和本组织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策划出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和保持。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较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因此,选择、任命一个得力的、称职的管理者代表就成了最高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决策。管理者代表是公司贯标工作的纽带。

⑶内审员是贯标工作的骨干

贯标是全员的事,要把贯标工作做好,光靠领导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批工作热情高,“标准”学习好的骨干分子推动全公司的贯标工作。内审员便是这样的骨干分子,他们都是从各部门挑选出来的经过有资格的认证、咨询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的,他们负责各部门质量管理体系的日常管理。有了这一批骨干分子,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就有了组织保证。我们公司培训了7名内审员,保证各部门都有一名。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效果不错。经过几年的运行,我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工作做的很成功,内审员的作用功不可没。

⑷全员培训是贯标的基础

“标准”内容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对大多数员工来说,是陌生的新东西。因此,认真学习“标准”就成了贯标的重要环节。员工是质量体系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肯定,对“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理解,不熟悉,就不可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质量记录,体系运行也就不可能高质量。因此,全员培训是质量体系实施的第一件要做的工作,按照“持续改进”的要求,学习、培训是无止境的,培训应贯穿于贯标的全过程。贯标是一种自觉的、持续的管理行为,而不是一项被动的应付性活动。所以不仅要对员工进行“标准”培训,还要进行质量意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意识的教育,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贯标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

⑸ 奖励是贯标的推动力量

贯标是公司的一项全局性工作。贯标可以使公司获得优势,也必然带来增值。作为最高管理者必须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这是大家的共识。况且,公司未设专职质量管理人员,从事质量体系工作的同志要在业余付出许多额外的劳动,适当的奖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总经理拿出两万元,对贯标中的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对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贯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认证,拿到证书仅仅是开始,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只要我们对认证的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严肃认真,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克服“两张皮”的弊病,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

【文章编号】1006-2688(2014)07-0038-02

上一篇:人工冲孔轻型井点在基坑降水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几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