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课堂呼唤情感的回归

时间:2022-10-24 03:57:15

灵动的课堂呼唤情感的回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语文这门学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课堂,作为老师和学生栖居的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澎湃的激情。语文课只有激情涌流,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徜徉其间,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如果在语文课中学生不能和文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经历一次心路历程,情感洗涤,那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语文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语言魅力,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和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一、激情渲染,诱感的高潮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的今天,做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决不能没有激情。激情是什么?课本是情的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情、洋溢着情。既有浓烈的亲情,又有火热的友情;既有澎湃的豪情,又有温润的柔情……教师的激情,就是内心对文本的感动,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外显于他的言行举止,用语言、用表情、用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示一个内心丰富的自我,伴随学生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联》时,文中有一副春联这样写道: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教师问:“谁喜欢这幅春联?”全班只有两个学生举手。教师并不着急,面带微笑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这副春联。在抑扬顿挫的语调里,学生一边聆听,一边遐想。教师又问:“听了朗读,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小草发芽了,绿绿的。”有的说:“我看到杏花开了,红红的。”还有的说:“我好像闻到杏花的芬芳,蜜蜂在辛勤地采蜜。”教师适时地出示了一幅动画:碧绿的芳草地,飘逸的杏花雨,蓝天白云,小鸟依依。抒情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学生个个屏住呼吸,睁大双眼。当老师再次问起谁愿意来读这副春联时,全班同学竟

“唰”地站起美美地朗读起来。那摇头晃脑的姿势、稚嫩甜美的语音,让听课老师为之动容。

所以说学生的情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教师只有激情满怀,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快乐的

翅膀。

二、巧用文本,叩响情感的和弦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追求完美的火焰。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如此壮观;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的明丽;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一种不屈的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烁的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激情的钥匙。而寻求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正是文本的情感点,即文本与情感的媒介——图片、标点、字词……

1.图片传递情感

教材中的插图往往是对教材的补充和说明,巧妙地利用插图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能催生符合文本的情感渲染点。如《我的战友》一文中的插图,在配合文本语言的同时也把烈火烧身的的刚毅、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进了图片。

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之时,学生就能感受到那可贵的品质。

2.标点传递情感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章中起着连接句子、区分句意的作用。有时作者借助有限的标点符号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忆铁人》一文中铁人说的一句话:“哦?……咳!”虽然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加三个标点,却把铁人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写活了。小小的标点,意蕴深长。

3.字词传递情感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字词承载着一定的情感点,而作者也是依托这些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因而,体会作品的情感,也可以从字词入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飞”字,既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速度快,又体现了红军战士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可见,把握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课文内容。

4.句子传递情感

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句,通过朗读、体会、品味来领会其中蕴含的意味,从而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直抒胸臆的重点句进行品味,那么就一定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尽情诵读,掀起情感的波澜

湖北省特级教师桂贤娣曾说:“我们的语文课大多是名篇佳作,其共同特点就是文情并茂,教学中,一定多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不但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以作者的情感之火苗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的确,在课堂上我们应挖掘教材的内涵,悟出美妙之处、深邃之意,然后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让激情在课堂上燃烧。

1.激情示范,听中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2.巧妙引导,读中悟情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说了三个问题,就让学生带着这问题来自由读课文。

师: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通顺,还要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生继续放声读课文)

师:谁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1读第七小节)

生1:我喜欢老人的不辞劳苦。

师:读得流畅,口齿清楚,很好!(生2读第二小节)

生2:我喜欢这一小节,它写出了天游峰的生动和美丽。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和美。(生声情并茂地读。)

(生3读第八小节)

生3:我喜欢老人那双慈祥的眼睛。

师:你真是慧眼独具哟!我也仿佛感受到了这双眼睛,还有谁愿意让我再次感受这双慈祥的眼睛?(生深沉地读了起来)

(生4读第四小节)

生4:我仿佛闻到了那热茶的浓香。

师:我想真的闻到浓浓的茶香,谁能满足我?(生自由读这

小节)

师:从哪里看出游人爬山是很累的?(生交流读第七小节)

师:要读好它,让我们感觉出天游峰的高,听得出游人登峰的劳累。

生1:“我抬头望了望……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不高!)

生2:“我抬头望了望……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比

较高!)

生3:“我抬头望了望……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高!)

师:高啊!奖励你继续往下读。

这样,在课上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氛围和基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达到了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

四、以境升情,升华情感的体验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境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盐城市二小的李建国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第二课时的时候先深情导入“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美丽的槐乡……”

接着,李老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只见“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白茫茫的一片。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图片非常美。如此迷人的画面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将每个人都带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体验到心灵的舒畅和

快乐。

2.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教师利用课件,制作了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独自悠闲地玩着的动画情境。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生命,因激情更加灿烂;课堂,因动情更加灵动。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文明里。”语文,这门充满情感的学科,需要那些懂情感、有激情的人去阅读、去领略。让我们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用燃烧的激情唤醒学生心中那份诗意,让语文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动,让语文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上一篇:浅谈依托课文诱导学生写作 下一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