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为技术而教技术的误区

时间:2022-10-24 02:58:47

走出为技术而教技术的误区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FrontPage……我们的课堂无时不刻地充满了技术的力量,散发着技术的味道,弥漫着技术的信号。但是,除了这些技术本身,课堂上还有些什么?我们一直在教这些技术,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可以追问,当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不是过于注重了技术本身而非技术本源,是不是过多地注重了“固态”技术的再现而弱化了“动态”技术的延伸?如果是,学生习得更多的将会是“固化”了的、与“最新”技术有距离的、与实际应用有“鸿沟”的技术,而不是隐藏在技术背后“有持续力”的思想内核与价值存在。技术升级换代日新月异,教师教得完、学生学得尽吗?我们是不是到了该思考如何“走出为技术而教技术”误区的时候了。

跳出技术本体的怪圈

教师不仅要教技术本身,更要关注技术的思想内核。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少此理念的支撑,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将会停留在技术的表面,将会在技术“相通性”的理解上搁浅。比如,学生初学Photoshop“图层”概念时为什么会在思维上受阻?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Photoshop之前已经学过了Word或PowerPoint,而Word或PowerPoint本身就渗透了“图层”的思想(“衬于文字下方”、“上移一层”等)。如果教师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将“图形衬于文字下方”这一技术本身,而不去挖掘文字与图形或图形与图形各种“层”的叠加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质相同的另一技术时,是难以做到理解互通的,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学生是难以有自学信息技术的“持续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走出技术的具象形态,与学生分享技术深处抽象无形的思想内涵。

突破技术迁移的藩篱

对学生来说,为什么在技术和问题之间总存在一堵厚实的墙?为什么难以用所学的技术去迎接新技术的到来?从某种程度上讲,造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是教师过多地关注着技术的实然状态,较少地关注技术真正的价值存在。比如,Photoshop中的“色相/饱和度”命令,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阐释该命令是如何调整图像像素的色相、饱和度及明度的,更重要的是要剖析该命令存在的意义:它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如果教师范例解读了“色相/饱和度”命令可以用来“替换照片中人物衣服颜色”的实质,那么学生就会用该命令解决“去照片人物的红眼”、“给照片人物染发”、“让照片人物的牙齿变白”等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要做的是,架构技术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即各种问题情境,以此让学生践行技术的应用要义,使学生把“变化着”的问题归一为“同一”的技术存在。

技术本身固然重要,但若缺少它,我们可以补充之;技术思想与价值则更加重要,但若缺少它,我们已有的技术本身将会因时因事而“迷失”。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即使授之以渔也是不够的,我们得引领学生树立“渔”的思想,即要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渔场”。对信息技术而言,“渔场”就是数字化技术内隐的思想价值体系。开启这种思想,走出为技术而教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终极之路。正所谓:“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能力,一流的教师教思想。”

(作者单位:浙江富阳市永兴学校中学部)

上一篇:在网络阅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下一篇:革命性的数学工具:Cabri3D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