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辈茶人 大伟(程龙伟)

时间:2022-10-24 01:43:13

禅宗的五宗七派中,黄龙宗的禅风是比较凌厉的,大都属于棒喝而顿悟之类。因其是临济宗支派,故有“德山喝,临济棒”的遗风。临济宗之后出了无数大德,却都是一路棒打出来的!

黄龙宗的始祖慧南禅师说:“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溟之浅深。”这样追根问底、直面本心,杀佛骂祖,是从赵州和尚的吃茶走下来的。他将学人逼到理智的悬崖,促其悬崖放手,彻底否定有形而了悟。

禅者觉悟出人事茫茫不过往来纷乱,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这虽不是禅的最高境界,却也从否定始,已入门径了。

这样的否定让我联想到日本的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一日,珠光用精美的茶碗点好茶,捧起来正准备喝的一刹那,师父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但是,珠光毫不动声色,回答说:“柳绿花红”。这一公案彰显着珠光坚韧不拔的茶境与禅境!其实他的话是没讲完的,原句是坡的“柳绿花红真面目”!(东坡真是宋朝以禅入诗的第一人!)此时珠光已然悟得:佛法并非有特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花开花谢、桃红柳绿之中,自然亦可存在于茶汤之中,存在于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之中。

当然,这时的茶已非茶,禅已非禅,或者说茶仍是茶,禅仍是禅。

从村田珠光上溯两百年就会发现一休的禅风是有渊源的,因为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第二次入宋后参修的正是临济宗黄龙派的凌厉佛法。他回国后一定是把壁立千仞的“黄龙三关”带回了日本,也把宋朝的一套点茶法传入而著出了日本茶道第一书《吃茶养生记》。他甚至主张用禅和茶两大武器来拯救处于末法时代的国家!这比早前的遣唐使以及最澄、空海、永忠等日本的学问僧带回去的要多得多。此后日本茶道的发展无不建立在临济宗的禅修和宋的点茶法之上。如果说,在中国,茶只是禅修的辅助手段的话,那么在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道。他们将禅带入茶道,因而茶道的日常行为也就上升为禅法的修行了。或者说,茶人欲学茶道,必先要修禅,因为,日本茶道是出于禅宗的。

比如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学习茶道时,求教的就不是茶道老师而是禅宗师父。这样想来,他能总结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回归人类的精神家园,茶道亦然。精神的流浪最终要归于本心,归于俭素的茶室之中去感悟“庭前柏树子”般的平凡与真实。

但缘于日本岛国的地域特征,古来偏安一隅,民族的单一精致和善于挖掘使其禅宗呈现出褊狭和深邃的特质。源于禅宗的日本茶道自然不会像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入明、清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清雅阔大的境界。这看法不是出于民族情绪的主观臆断,而是由日本地域特征及民族品性决定的。比如千利休的诗句细细品来就会感到丝丝枯槁和静寂的气氛,而无茶的新鲜,更无临济宗禅道的通脱活泼了。也正是到千利休手里,茶室越来越小,最终小到只有“一贴半”!他的精神的内敛孤寂和强悍而霸气的丰臣秀吉自是不能相融,所以千利休最终以被赐切腹来收场也是必然。丰臣的野心自然不能收敛于这小小的茶室之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说:“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内藏着无边的广阔与无限的优丽”是有些民族自傲的,在我看来拘于这样的境界毕竟小气、虚无了点,与空明澄澈的中华禅的大道有别。这稍有贬抑的结论之得出仍非出于民族情绪。

(作者系安徽省华夏茶书院院长、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秋浦书院导师,《海峡茶道》《海峡都市报》专栏作家)

上一篇:大字辈茶人 大吉(马守仁) 下一篇:景泰蓝工艺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