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诗词轶事

时间:2022-10-24 01:02:56

乔冠华诗词轶事

我国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才华横溢,秉性旷达,浪漫洒脱,豪放不羁,常在饮酒赋诗间写出尖锐泼辣而又诙谐幽默、明快而又活泼的大作。他的文采与风度得到了和的赞赏,不但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赢得了国际外交人士的称赞和钦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他为"才思敏捷,口才雄辩,知识广博的外交家"。日本前几任外相称赞他"风度翩翩,才思横溢,是总理一手培养出来的不可多得的外交才子"。

"心灵软件"用处多

乔冠华幼年时就喜爱诗词,能背诵二三百首,他特别喜爱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陆游和辛弃疾的作品。一次,他应父亲的要求写诗言志,提笔写下了"天下文章李杜乔"的诗句。父亲看后虽然口头批评他不知天高地厚,竟敢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但心里倒认为儿子有抱负、有出息。1929年,16岁的乔冠华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师从朱自清教授,后又转入哲学系,师从冯友兰教授。1933年起,乔冠华先后留学日本、德国。抗战爆发后,他来到香港,参加了《时事晚报》的创刊,并开辟了国际述评专栏。他有理有据的分析、优美生动的文笔深受读者欢迎。1939年,乔冠华经廖承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乔冠华来到重庆,被指派为《新华日报》编委。老新闻工作者、乔冠华的老朋友崔奇说过:许多古诗,乔冠华可以倒背如流,"好像已经化为自己的私有物,成为输入他的心灵机关的某种软件了"。事实正是这样。

乔冠华在写国际述评时也不忘吟哦诗词。在同朋友谈天时三句话不离诗,写文章信手拈来,以诗入文,使文章大为生色。乔冠华在谈到写国际述评时曾说:"我是用满腔热情写这些文章的。我常常引屈原的诗:‘登九天兮抚慧星,竦长剑兮拥幻艾‘。我不写干巴巴的文章。"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的乔冠华得此喜讯,欢喜若狂,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诗圣杜甫听闻"安史之乱"终于平息的消息后所写的那首七律《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乔冠华在国际述评《天亮了》一文的开头,也引用了杜甫这首诗的前四句,道出了普天同庆抗战胜利的喜悦心情,引起了大后方人民的共鸣。

抗战胜利后,乔冠华再次来到香港,任中共香港分局委员。新华社香港分社成立后,乔冠华出任社长。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乔冠华被任命为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在领导下,登上了新中国的外交舞台。

炮火连天写打油

1951年,乔冠华以38岁的青春年华出任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中方代表团高级顾问。谈判初期,美韩并无诚意,就在谈判进行了一个月零九天时,中方的军事警察姚应祥排长在中立区巡逻时,被李承晚军袭击,不幸壮烈牺牲。中方提出强烈抗议,并在志愿军代表驻地举行追悼会。中方代表团团长李克农见姚应祥烈士灵堂缺少能充分表达世人愤慨之情的挽联,便叫乔冠华另拟一副。乔冠华不假思索,出口成章:

世人皆知李奇微(联合国军总司令)

举国同悲姚应祥

李克农听罢,连声叫好。

此后,美、韩破坏停战谈判的事件仍不断发生。美机曾多次非法侵入开城中立区会场上空,俯冲扫射,轰炸我方代表团驻地。我代表团事先没有防空准备,多次转移隐蔽,几次险遭厄运,但他仍不乏闲情逸致。在他单独住的小院内有株凌霄花,他便自称"凌霄馆主"。他在起草文件、做报告之余,不仅把代表团成员符浩在开城旧书摊上买来的一本清代早期出版的《红楼梦》珍本借来反复推敲把玩,而且,有时还写充满幽默感的打油诗。

8月底9月初,朝鲜半岛秋意已浓,早晚很凉了。乔冠华一行于7月4日从北京出发时,正值盛夏,原以为谈判只需一两个月,故大家都没带寒衣。看到天气渐冷,而冬服尚无着落,乔冠华着急了,便给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写了这样一封"公函":

炳南仁兄左右:

开城深秋矣,冬装尤未至,东北在咫尺,奈何非其事?

既派特使来,何以不考虑?吾人忍饥寒,公等等闲视,口惠实不至。

难道唯物论,堕落竟如此?

日日李奇微,夜夜乔埃事(乔埃事是停战谈判联合国军首席代表),虽然无结果,抗议复抗议。

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

还有联络官,奔波板门店,直升飞机至,趁前握手见。

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

记录虽闲了,抄写亦不易,如果错一字,误了国家事。

警卫更辛苦,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

千万辛苦事,一一都过去。究竟为谁忙,四点七五亿。

遥望,常怀。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一件严肃紧迫的大事,一场举世瞩目的停战谈判,竟以打油诗的形式写出,幽默风趣中诉出中国代表团的甘苦,甘苦中又不乏浪漫。乔冠华的潇洒和风流文采,于此可略见一斑。

妙不可言讽林贼

由于乔冠华熟读古诗词,他在触景生情时往往就很自然地用"步其原韵而和之"的方式创作出他的诗篇。虽是仿作,却别有韵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仿古诗写的讥讽的两首诗,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1971年9月13日,、叶群夫妇和儿子林立果等人,乘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出逃。第二天下午,乔冠华等人被召到人民大会堂开会,起草谴责叛国的声明,准备在到达莫斯科时发表。15日凌晨3时,乔冠华等人又被召去开会,宣布座机已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沙漠,机毁人亡。一时群情激奋,坐在乔冠华身边的崔奇写了几句诗:

黄沙有幸传捷报,白铁无辜焚佞酋。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由杭州岳王庙的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酋"改成的。后两句是杜甫的诗句,乔冠华于1963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过,受到的称赞,故崔奇当即把这首诗递给乔冠华看。乔冠华看后会心一笑,随手拿起笔来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首诗和之,送给崔奇:

月黑雁飞高,夜遁逃。

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仅仅20个字,便把一伙驾机叛逃,自取灭亡的可耻可悲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

后来,大诗人郭沫若看到乔冠华这首诗,特意将它写成条幅,并加了如下赞语:"唐人卢纶有《塞下曲》四首,其第三首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知乔冠华同志仿之,另成新曲一首(乔诗略)。巧合无间,妙不可言,嘱题小轴一幅,欣然命笔,以示奇文共欣赏,好事相庆祝也。冠华同志座右,常望拍案惊奇。1973年2月16日郭沫若。"

后来,乔冠华还仿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写了一首题为《毛家湾》的诗,毛家湾是在北京的住处。诗曰:

大江东去过黄域,黑夜尚有村。

一去温都埋朔漠,独留空冢向黄昏。

尸焦省识奸雄面,计取长安叛国名。

千载是非何待说?毛家湾里本分明。

这首诗也是对驾机叛逃、葬身沙漠的可耻下场的绝妙的讥讽。

形势大好吟"半绝"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双方决定互建联络处。同年9月,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建立邦交。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打开,改变了当时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中国外交出现了空前繁华似锦的时期。1973年4月,乔冠华与美国助理国务卿詹金斯在北京就组建美国驻华联络处问题进行谈判,谈判比较顺利。乔冠华在高兴之余,写了一首打油诗的前三句,朗诵给参加中美谈判的中方同志听,征求最后一句。当时,正值日本人八重樱花盛开之际,廖承志率领中日建交后最大的代表团访日;在地球的另一端,正在华盛顿与美方商谈组建中国驻美联络处的韩叙下榻的宾馆名叫"五月花",所以,乔冠华打油诗的前三句是这样写的:"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欢欢喜喜詹金斯,"并问谁能续上最后一句。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喜上眉梢乔老爷"(曾戏称乔冠华为"乔老爷"),有的则说"洋洋得意乔老爷"。乔冠华都不满意,便搁下了。过了一天,召集大家汇报中美谈判情况,见兴致很高,大家也就很放松。有人说外交形势大好,乔老爷诗兴大发,写了三句打油诗,可惜还缺第四句。笑着说,我来给乔老爷续后两句。接着他对乔冠华说:"乔老爷,你的前两句是: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

我现在给你续上后两句:

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你看如何!"

大家听后开怀大笑,说:"主席这两句真高明!"

所续之句,概括了乔冠华在特殊的年代里用特殊的办法抵制"造反派"的一段趣事。原来在1967年,身为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曾被"造反派"责令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包括打倒、乔冠华等外交部领导人内容的"造反派"的小报。乔冠华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小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僻静些的背街后巷去卖?""造反派"不答允。开头两天,"造反战士"押着乔冠华沿街去卖小报,后来,"造反战士"嫌麻烦,将他押到王府井,把一摞小报交给他,要他卖完后自己回去报告并交款。这下他可自由了。乔冠华采用"承包"的办法,每天将小报点了份数,按每份二分钱的出售价算出总价,待"造反战士"一离开,他就将整摞小报往地上一放,自己溜之大吉,找一个僻静的小酒馆喝啤酒去了。过一两个小时后,他慢慢踱回外交部,将自己用整票子从小酒馆换来的零钱上交"造反派",说是卖报所得,而且每次总是多上交几角钱。"造反派"讥讽他说:"你这个修正主义分子,倒会卖报赚钱!"

后来,这个"乔老爷王府井卖报赚钱"的趣闻趣事在外交部流传甚广,连也知道了。风趣地把它续进了乔冠华的打油诗中,堪称一绝。这不仅显现了年逾古稀的仍不减少壮时的风度,仍富于浓厚的幽默感和神奇的幽默力量,同时也蕴含着他对乔冠华机智抵制"造反派"无理行为的赞许,寄托着他对""的反思的无限情怀。

"帝修未灭心未平"

1971年11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出任我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团长。出国之前,乔冠华问还有什么话交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1月11日,当乔冠华一行飞赴纽约途中,在飞机越过大西洋上空时,乔冠华写了一首题为《过大西洋》的诗:

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

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

此去欲何为?擒虎子,入虎穴。

在1973年召开的第28届联合国大会上,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乔冠华同苏联代表团团长马立克就裁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批评苏联假裁军真扩军,讥讽说:"苏联最近还利用发展中国家要求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又鼓吹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削减10%的军费预算,并把节省下来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主张。这是苏联的自鸣得意的主张。......他至今没有告诉我们,苏联真实的军事预算到底是多少。弄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花好几年时间。要真正按照苏联的建议,把军费减下来,更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苏联这个伟大的计划,用中国的成语说,叫画饼充饥。"乔冠华还说:"有人指责石油输出国组织是一种垄断组织,一种卡特尔。......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卡特尔、托拉斯、跨国公司是工业大国首先发展的,并且至今还沉重地压在发展中国家的头上呢?"说到这里,乔冠华提高嗓门,并用手指向会场的上空,有点激动地说:"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他还用"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生动比喻,形容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呼吁亚非拉国家对此要提高警惕。乔冠华的这个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会场先是活跃,接着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事后,乔冠华仿陆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诗,写了一首《舌战马立克》的诗:

前年来此射长蛟,白浪如山意气豪。

去年来此风稍静,归时但见天山高。

今年来此意颇懒,谁知遇敌犹能叫。

虎子不易得,虎穴须常捣。

地球尚年青,人生惜易老。

帝修未灭心未平,青眼高歌望尔曹。

不计往事三赋诗

1957年"反右"斗争时,乔冠华险被打成分子,要不是出面保护,乔冠华的政治生命便就此结束了。事隔一年,又来了个反右倾运动,乔冠华是外交部的重点批判对象。正在这时,接替的外交部长职务。刚上任,轻信了汇报,也批评乔冠华是"赵匡胤式的人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最后还给乔冠华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一年后,当面向乔冠华道歉,作了自我批评,说:外交部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有人桀骜不驯,你乔冠华就是一个,批一批,是要打掉你的傲气。事后看来,确实是批错了,我有责任,希望你不要计较。乔冠华听了极为感动和钦佩:一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的老同志,不顾个人面子,能够实事求是地向下级主动认错,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从此,他们成为工作上默契配合的上下级,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挚友。

1971年,和乔冠华都因病住进了北京301医院。这时,在党内的地位已明显下降,外交部的大权旁落,而乔冠华在党内的地位却明显上升。但乔冠华仍像往昔一样敬重。对乔冠华"不择乔而迁"的高贵品质很感动,觉得乔冠华确是个"正人君子",从而更加认为以前批判乔冠华右倾是批错了,越发感到对不起乔冠华,再三向他表示歉意。乔冠华莞尔一笑,赋诗一首赠:

往事如烟云,今事像日升。

举首向前看,春风万里程。

看了连声称赞:"好诗!好诗!"他激动万分,诗兴勃发,也赋诗一首答谢: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交友贵交心,黄土变黄金。

1971年11月,在乔冠华率团出席第27届联合国大会前夕,设家宴为乔冠华饯行。不久,旧病复发,于1972年1月6日去世。1972年秋天,乔冠华再去联大开会,想到一年前与的欢聚,便在他出发前夕写了一首小诗《怀人》,悼念他所敬重的同志:

去年出国时,萧瑟门前柳。

落叶下长安,共饮黄花酒。

今年出国时,景物仍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这首诗写得情意缠绵,哀怨深切。用枯柳、落叶表达生者对亡者的悲恸心情,十分贴切。"泪湿青衫袖"一语,表达了作者对的深厚感情。

1974年5月26日至6月2日,已升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陪同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希思访问西安、昆明。在昆明西山,他想起了10年前随同、出访亚非14国归来,曾与同志游西山滇池,因而写了题为《重游滇池》的诗,以表达对的深切怀念。诗曰:

滇池依旧映西山,千字长联绿竹间。

遍地山花诚可喜,旧游零落亦心酸。

乔冠华在诗后自注:"1974年5月,英保守党党魁希思来访,由我负责陪他参观西安、昆明,从广州出境。昆明还是像从前一样可爱,往常一起来游的同志早已不在人间了。"

形象比喻"鸡虫斗"

1975年秋天,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30届联大。在联大开会间歇,乔冠华来到了纽约郊区,参观美国总统格兰特墓园。格兰特墓附近有一块小苗圃,四周用树围着,走近时,一块汉字碑赫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乔冠华弯腰一看,连声说:"有意思,有意思,从没有见过,大家都来看看。"原来上面记载着清朝总理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派大员来美商谈八国联军赔款问题的简要经过。碑上的字虽已不是很清晰,但仔细观看,还是可以辨认的。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地利组成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并在北京大肆暴虐,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大量的银元流入这些野蛮的侵略者的国库,这是一段十分惨痛的耻辱史。乔冠华看了这块石碑,心中升起无比的愤怒,他自言自语地说:"国不强,任人欺凌,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正正经经的外交啊!"当时乔冠华写了一首后来被当作"反诗"批判的打油诗:

笑看鸡虫斗,惶惶无已时。

无如小窗里,卧读辋川诗。

这首诗把当时英法美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的关系比喻为"鸡虫斗",十分恰当、形象、生动,反映了乔冠华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恨"和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的"怨"。

"赤胆忠心信无过"

1972年,乔冠华率团出席联大后回国时,顺道访问了西德、英国和法国。乔冠华在西德拜谒了马克思墓,并写了一首诗:

束发读君书,今来瞻君墓。

四顾皆荒凉,独此多花朵。

有花无花小事尔,人心向背事才大。

八九十年如逝水,唯有君思翻帝座。

红旗招展古神州,非君之故更谁何?

我亦从君四十年,谒君涕泪双滂沱。

大错小错千千万,赤胆忠心信无过。

迟早终得见君去,促膝长谈当有所。

来日方长我即归,且献鲜花寄微慕!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与总结,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之情。

1976年,乔冠华参加第31届联大回来后,因""的牵连而长期受审查,他和夫人章含之被隔离开来。他们分别写了上百万字的陈述和申诉,但都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1978年1月12日,乔冠华写了一首题为《有感》的诗,托人捎给章含之。诗曰:

长夜漫漫不肯眠,只缘悲愤塞心田。

何时得洗沉冤尽,柳暗花明又一天。

直到1980年秋,对乔冠华的审查仍没有结论,乔冠华对此泰然处之。他仿唐代诗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写了一首述怀诗:

百亩园中尽是苔,艾萧未尽兰花开。

边缘战士今何在?前度乔郎今又来。

1983年4月,乔冠华卧病在床,一位年轻的朋友来看望他,谈到所谓"信仰危机"的问题,乔冠华坚定地说:"我信仰马列主义已经半个世纪了。如果动摇了自己所追求的信仰,岂不是否定了自己一生走过的路?个人遭遇不论何故何因如何坎坷不幸,我的信仰绝不会动摇,我要带它去见马克思。"他还抄了一首词,送给这位年轻朋友作纪念。词曰:

先烈忠贞为国仇,何曾怕断头!而今祖国红遍,江山靠谁守?虽未终,鬓已秋,长驱倦。你我后辈,忍将夙志,付与东流?

无字信上签个到

1943年,正在重庆任《新华日报》国际新闻主编的乔冠华,因肠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住进市民医院。名作家李青崖之子李灏医生请该院经验丰富的外科主任任主刀,自己当助手,为乔冠华做了手术。此后的4个多月里,李灏一直为乔冠华细心治疗,与他朝夕相处,相互了解越来越多。李灏觉得乔冠华学识渊博,谈笑风生,风度翩翩,出口成章,能操两三国语言,谈起国内外形势,话语间充满了辩证法,分析问题很透彻,让人越听越爱听,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大哥。后来乔冠华与李灏的情谊与日俱增,两人成了知己。新中国成立后,李灏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曾带领上海市第一个医疗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救护,立过二等功。50年代中期,任苏州医学院教授兼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主任的李灏被打成。1964年,乔冠华曾推荐他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一年。""中他被关进牛棚,粉碎""后才获新生。1980年,乔冠华从医院回家休养,李灏特地派次子到北京探望。对此,乔冠华很感激,特地写了一首《怀李灏》的诗,并写成条幅,让李灏的次子带回苏州去。诗曰:

长忆寒山寺,江枫映火明。

何时一杯酒,促膝话平生。

李灏的心底时常思念着友谊不同寻常的老友乔冠华,渴望跟他在一起,听他高谈阔论,仰头大笑。1983年的一天,已将近一年没有收到乔冠华来信的李灏,心中十分挂念,他忽出奇想,把一本纪念册上的一张空页撕下,装进信封,给乔冠华寄去。

乔冠华这位阅历丰富的一流的外交家、谈判高手,可以说见多识广。他知道历史上一字信、二字信的传说,但从未听说过无字信。他从信封的笔迹看出,这信是苏州老友李灏写的。这封信使乔冠华心海掀起了波澜。他默默地读着这封无字信,用那充满哲学细胞的大脑来判断、推测这封信的内涵。他默默自问:我老乔变了吗?好友如此待我,竟然寄来一张白纸戏弄我!我老乔不是那种忘记友情的人,以前没有变,现在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他知道李灏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白中间的误会。他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因为好长一段时间连一封信也没有写给李灏。于是拿起笔,在李灏寄来的那封无字信上签个到:

李灏,李灏,

不知有何好?

千里送册页,

要人签个到。

可笑,真可笑!

乔冠华1983年8月8日

李灏接到这封"签到"信后,胸中涌动着千缕思绪,万种情怀,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悔疚,真心地觉得自己确实是"可笑,真可笑!"

(责编 征敏)

上一篇:我与作家茅盾、郑伯奇的交往 下一篇: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开拓者史念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