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学资讯之父传奇

时间:2022-10-24 12:51:23

台湾医学资讯之父传奇

李友专,一位具有副校长、教授头衔的皮肤科主治医师。从一台仿制的APPLE II电脑开始,成长为台湾医学资讯之父,真正实现了IT技术和临床医学的完美融合,他的经历令人仰慕。日前,笔者趁着到台湾参访之际,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李友专,英文名Yu-Chuan (Jack) Li,MD.、Ph.D.,台北医学大学副校长、医学资讯研究所教授,台湾医学资讯协会荣誉理事长,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原副院长,皮肤科主治医师。2010年10月当选美国医学资讯领域最高学术荣誉委员会――美国医学资讯学院(ACMI)院士,成为唯一一位来自亚洲的院士,被称为台湾医学资讯之父。

一台兼容机养成了一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个人电脑逐渐走入家庭,台湾的一些公司也开始推出仿造APPLE II的个人电脑。1981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李友专正在放暑假,一天父亲给他拿回一张电脑销售传单,价格9999元新台币。那时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只在科幻电影里看到过那些有很多灯,会一闪一闪的东西。于是父亲为他买回了第一台电脑Golden II,还特意为他配了一台彩色显示器。拿到电脑,他迫不及待地按说明书写出了他平生第一个程式,就是用BASIC画了一匹马。“其实那只是屏幕上的几个亮方块,勉强可以说像马,但从此我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友专说。

从高一到高三,李友专花了很多时间在电脑上,电脑程式编写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当时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学生中非常风靡,戏剧性也很高,于是我们就想用BASIC,在APPLE II上把《天龙八部》做成电脑游戏。而且我们把剧本、角色、人物编辑器和动画编辑器等等都写好了。后来到高三了,要准备大学联考才最终放弃。而那时是1984年,真正的《天龙八部》电脑游戏在十几年之后才面世。”

身在北医,心向电脑

大学联考填写志愿时,父亲希望他当医生,于是他的前几个志愿是医学院,后几个志愿都是电脑专业。但李友专第一志愿就被台北医学大学(在台湾也称北医)录取了。“当时我真的有点遗憾,但一个男人毕竟要养家糊口,在台湾当医生是个很体面的职业,收入也很好,而电脑恐怕只能当兴趣了。”

1984年李友专进入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一进校他就了解到北医有很多社团,但当时学校不仅没有电脑社团,就连电脑教室都没有,于是他就发起成立电脑社。 “当时学校说成立社团要做学生调查,于是我们就做了3000份调查问卷,没想到报名的同学都排起队了。然后我们拿着一份联署的名单和1000多分调查表递交给学校,学校以为是要搞学生运动,马上就同意了。”

电脑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暑期电脑培训班,当时社团只有3台电脑,其中2台是李友专的,另一台是其他同学的。电脑不够,他们就向全校同学募集;没有地方,他们就去找补习班借教室。就这样他们募集了20台电脑,在免费借用的教室开办了第一期电脑培训班。“当时人家开玩笑说,建电脑社团要自己带电脑,那要建游泳社团是不是要自己挖游泳池呀。”电脑社成立后不久,就成为北医的第二大社团,最多的时候达到100多人,而在那之后一年多北医才建起了学校的电脑教室。

将IT与医学相结合的最初目的竟然是少背书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是7年制,前4年是医学基础课程,第5年开始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而后两年则是在医院实习。“到了五年级,社团已经玩了5年,也觉得有些累了,这时开始想真正做些事情了。当时正好开始学习被誉为内科学圣经的《哈里森内科学》。那本书非常厚,字还非常小,看一遍都要很长时间,就更不要说把每一页里的很多内容背下来。不过,当时班里真有一些同学很能K书(背书),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背下来,我们背后都叫他们‘K棍’。但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属于想东想西的学生,没有办法背下来。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写一个程式,把某个疾病的症状、流行病、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写进去,那输入一个症状电脑就可以帮助诊断了,这样就可以不背那么多书了。

当时,我们5个人用Turbo Pascal从零开始写,我自己负责存储的部分,其他几个同学负责逻辑的部分,我们做了一张纸质的表格,上面是疾病名称,下边有几个格子,每个格子一种症状,而且标明了每种症状对于疾病诊断重要性的权重分值。然后,我们先请班上最会K书同学帮助填格子,我们自己写程式,就这样到五年级结束的时候,我们竟然完成了三个疾病的鉴别诊断,当然这三个疾病是完全不相关的。后来我到了美国才发现,他们已经做了2200个疾病,而且不仅有权重,还有敏感度和特异性。其实我们讲的权重和特异性事实上就是一种条件几率,因此我的博士论文也和条件几率有关。”

医学是太太,电脑是情人

大学5年级的时候,有人给李友专一张宣传单,介绍美国的医学资讯学系。当时的台湾,对于这种在医学院里面,把医学和电脑结合起来的医学资讯专业了解甚少,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于是,他一边准备托福和GRE,一边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学校(当时还没有英特网,只有一个国际间大学相互连通的学术网BITNET)。

1991年李友专从台北医学大学毕业,当时有同学问他毕业后要去做哪一科,他说要去美国念医学资讯。在台湾,医学系的毕业生都想早点完成专科医师训练,就可以行医或自己开业了。而出国念医学资讯的还从来没有过,所以同学对李友专说:“你疯了”。但当时李友专的父母却并没有阻拦他,他们非常了解自己儿子的爱好,非常尊重儿子的选择。这样,1991年7月李友专来到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医学资讯系攻读博士学位。

到了美国,李友专惊讶地发现,虽然当初他们做了3个疾病的电脑辅助鉴别诊断软件已经费了很大力。他的导师,犹他医学院医学资讯系创始人Homer R. Warner博士,早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做相同的工作了。心脏科医生出身的Warner博士,每周3次找各科的专科医师提供相关知识,并且采用更专业和具有逻辑的方法,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2200多个病种的电脑辅助鉴别诊断。

李友专介绍:“我当时非常惊讶,也非常兴奋,就像看到了美丽新世界。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影响我的一生。从那时起,我觉得终于可以把IT和医学结合在一起,成为我毕生的追求,成为可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上边的事业。”曾经有人和李友专开玩笑说:“医学是你的太太,电脑是你的情人。”现在他终于可以把“太太和情人”合二为一了。

具有资讯中心主任头衔的住院医师

1990年,李友专在长庚纪念医院实习时,遇到了一位同样对电脑非常痴迷的泌尿外科主任。之后,他与这位主任一起做了一个肾脏癌症鉴别诊断的软件,相关论文还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我觉得很有意思,原来这种论文也可以在正规的医学杂志上发表。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把电脑和医学临床结合了起来,而那位主任也成为了我长久的良师益友。”

1995年1月,原本准备去斯坦福做博士后的李友专,被当时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现在台北医学大学校长邱文达招回台湾,筹建医院的信息中心,并被任命为资讯中心主任。1995年7月,医院皮肤科收招住院医师,李友专在美国的很多老师都是放射、病理、心脏等科医师,最后都放弃了临床专业,专门从事医疗信息学。“但是我觉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临床医学,如果放弃未免可惜。而且如果放弃临床,将来和医生沟通就可能产生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医生和患者的痛苦,就没法做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为此我申请了皮肤科住院医师,并被录取。”但是,既要掌管全院的资讯系统,又要完成专科医生训练,谈何容易。他只能白天做住院医师,晚上做资讯中心的工作,夜里值班就睡在电脑下边。即便是这样,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网站还是在1996年4月上线了,成为台湾医学院校和医院建立的第一个网站。1997年医院基于Novel IPX局域和浏览器的临床信息查询系统建成,可以实现检验、检查、报告以及超声波、内窥镜的JPG影像查询(当时还没有基于TCP/IP的网络)。

健保推进台湾医院信息化建设

在台湾,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大都从收费系统开始。李友专介绍:如果一个医院连收费都没有管好,该收的费都收不上来,那医院肯定没法经营。1996年台湾开始实行健康保险,当时健保局规定非常严格。如果医院提交纸质的给付申报资料,每笔需要收取5元录入费用,而申报电子资料则不收费。5元虽然不多,但如果一天看1000个病人就是5000元钱,看得越多交得越多,而且是永远收下去。这样就逼着医院实现电脑化,建立健保系统,所以台湾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真正是被健保逼上梁山的。

当时台湾健保实行论量计酬,所以系统必须要收集医院里的所有信息,包括一个针头,一块纱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医院走向精细化全成本核算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导致医院的系统变得非常复杂,从而为信息的再利用打下了基础。所以,当时台湾的医院如果能够实现所有收费都可以被计算机捕捉,并能够转成健保所需档案,然后传给健保局,最终健保局能够下载,那么这家医院就算实现了完整的电脑化。

台湾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特点

台湾医院内的信息系统大致可分4大类,包括一般行政系统、医务行政系统、临床系统和基础建设系统。

一般行政系统包括人事、会计等系统,这些系统和一般公司使用的系统都是一样的,所以完全可以外包。医务行政系统包括医疗保险、ADT系统等等,它们虽是医院特有的,但大部分医院都使用相同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外包厂商,所以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外包。临床系统是医院独有的,而且每个医院都不完全一样,这样的系统很难找到外包,因此各个医院大都是自己开发。而基础建设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网站等系统,这样的系统完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医院只要自己维护就可以了。

利用IT技术支持临床和决策是医院的关键

医院的核心是临床医疗和患者服务,如何利用IT技术帮助临床和服务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这其中的关键是临床决策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ing, CDS )。

李友专认为:现在的临床决策系统做得还很不够,还有太多CDS可以做的东西却还没有做。现在报纸上每年都有医院开错药物剂量的报道,把5cc写成了5g,把QD写(一天一次)成QID(一天四次),导致患者药物过量产生危险。其实在开药的过程中只要加进去一个简单的单日最大剂量检查,进行提示和报警,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目前,台湾一些大医院已经把CDS做进了系统,但很多小医院却还没有,而正是这些小医院才更容易出现问题。

李友专说:实现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到电脑里,而更重要的是应用。我们现在几乎已经把所有的信息存进了电脑,但没有好好地利用。我们现在是资讯丰富,而知识贫乏。下一步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运用更多的知识,来帮助医疗临床和流程。人一定是会犯错误的,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这样患者量大,看病密度非常高的医院,即使有再严格的训练、条例和制度,医护人员也一定会有所疏忽,会犯错误,所以一定要彻底运用CDS。其实,CDS的应用并不一定多先进,即便是很低级、简单、单一的应用也没关系,只要这些应用可以减少错误,增加安全性就有意义。“我的愿望就是所有的医院实现电脑化之后,要尽全力提高安全性,减少错误。如果这里边有100分的话,我们已经做的只有5分或10分,剩下的空间还大得不得了,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上一篇:整合产业链,做深智慧医疗 下一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