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洋外衣”冒充名牌自抬身份牟利

时间:2022-10-24 11:18:01

穿“洋外衣”冒充名牌自抬身份牟利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高端大气上档次”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少消费者也抱定了“非贵不买、非名牌不买”的消费宗旨。于是乎,消费理念的转变,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些不法商家牟取暴力的噱头,为了引人眼球、攫取利益,他们想尽办法为自己的商品取得“洋外衣”,靠上“名品牌”,其采取的手段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注册洋身份。

不少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其实只是假托委托专业注册公司在国外某个国家注册的某个空壳公司生产,有的甚至连注册商标都没有,其实它所有生产、销售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2.取洋名。

通过用字母拼凑名字的方式,给消费者一种洋味十足的感觉,然而这些品牌很多时候就是地地道道的“made in china”,很多牌子干脆就是国外一个地名,或者是谐音,充满魅惑。

3.请洋托儿。

许多品牌在做广告时,宣传上至少说自己有几十年的历史,用一些外国人照片,说他们是著名的设计师或品牌开创人,又或者是找一些外国人戴上眼镜,冒充权威机构的学者教授,为品牌摇旗呐喊,拍摄的广告也请外国人当模特,以表示品牌洋身份名副其实。

4.打球。

利用某些特殊手法,使自己获得知名洋品牌在中国的若干年商标使用权,便可以自己生产、贴牌,产品只要看起来高档即可。

5.出国“镀金”。

把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先出口到国外,“包装”后再运回国内销售,这样拿到了海关报关单,产品身价就猛增几倍。一些商家就利用报关单,宣称自己每批产品都是进口的。如果消费者想有效应对非法商家的这些伎俩,调整心态是首要,做到“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此外,消费者还需要练就识别虚假名牌的火眼金睛,《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消费者要做到:

一是看标签,认厂家。如果商品标签上的公司名称是以该知名国际名牌为名,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傍名牌”。因为,真正的国际知名品牌和它的公司基本都不同名。正宗名牌货的标签上都会注明总经销商、商的名称、地址,并且标有电话和传真,有的甚至有投诉举报电话,如果是世界级的名牌,还会附有制作精美的英文说明;“傍名牌”的商品一般则没有商,甚至没有标明电话,只有简单的厂址。

二是认清品牌前后缀。一些国内公司为了注册成功,在注册时将一些世界品牌加上前缀或者后缀,实际上,世界品牌有前缀后缀的并不多,即使有,也是一般人所熟识的几个。

三是选择专卖店。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品牌专营店是购买的首选,其次是名店中的品牌专柜。

四是比价格。真名牌大多售价昂贵,而冒牌货成本低,一般只有真货的一半甚至更低,在与顾客讨价还价时,商家为了牟利,大多愿意以低价成交。

上一篇:撰写审查逮捕意见书需把握三个要点 下一篇:强制医疗程序诉讼监督机制的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