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波:修心者大成

时间:2022-10-24 10:42:37

在汪静波的世界里,事业的追求和心灵的修炼并不割裂,更不冲突,两者相辅相成

一位上海中年男子前往青海,请教噶玛仁波切活佛一个世俗的困惑:公司看重的员工走了,应该怎么对待?活佛答曰:“有人离开首先是福报和功德,因为您让他成长了。其次思考自己哪里没有做好,他会离开。”男子将活佛的回答如实地转告了困惑的主人、自己的妻子汪静波。汪静波是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亚)的CEO和创始人。2010年11月26日,汪静波将这则小故事写进了微博,这天正是诺亚在美国纽交所IPO后的第16天。“在创业中,最不能面对的就是看重的人才离开”,她在微博上写道。

每个CEO都可能会遇到员工离职的问题,向活佛求解的可不多。汪静波的先生是一个阅历丰富的投资人,如果她愿意,可以从先生那听到诸多有关员工离职的对待方法。但是,汪静波要的并不是理性的方案,她要从中获得心灵的修炼。这就是汪静波的独特之处。作为一个把公司带向IPO的成功企业家,她不是那种忙忙碌碌、在血腥商海中拼杀,以至于灵魂跟不上脚步的商人。《第五项修炼》、《灵魂永生》是汪静波最喜欢的两本书。在她的世界里,事业的追求和心灵的修炼并不割裂,更不冲突,两者相辅相成。

2011年春节前,留着短发的汪静波在她上海写字楼的大堂里,接受摄影师拍照。她拿着一个黑皮套的Ipad(她的心爱之物),就仿佛拿着一本书,那回眸一笑的神情像极了青春的大学生。这就是汪静波,她从来没有商界女强人惯有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凌厉。她走向创业的道路也不是因为有多强烈的控制世界的欲望。创业之前,汪静波在湘财证券公司做财富管理。后来因大形势不好,自己所在的部门有可能被解散,汪静波就带着4个伙伴,将该部门改制独立出来,后起名为诺亚。创业后,汪静波感觉自由多了,“可以去画自己心目中的那幅图”。她还有了清晰的自我认识:“我有精神追求,但同时又非常现实。我天生对商业、对事情有感觉,我本质上是一个商人。”

创业是汪静波精神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她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一直在追寻自我,直到工作后,才慢慢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汪静波并没有多么伟大的商业梦想。她出生在四川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没有受到多少商业熏陶。她也没有别的大梦想。小时候写作文,老师说写邮递员,她就写我要当一名邮递员。说写老师,她就写我要当一名教师。她也不是天生就自信爆满的人。姐姐是个优秀的小提琴家,汪静波自称“五音不全”,在姐姐的阴影下,从小有点自卑,不敢在家里唱歌。

大学毕业后,汪静波的第一份工作是原机械部下的一个公司,该公司支持浦东大开发,驻扎在上海。川妹子汪静波在上海成家立业,先生总是鼓励她要有自己的爱好,创业恰恰成了汪静波的爱好。跳槽到湘财证券后,她认识了对她影响至深的事业引路人,她的女上司章嘉玉。这个来自台湾的基金皇后,总是爽朗地笑,充满激情,让汪静波深受感染。她鼓励汪静波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儿,哪怕这件事与众不同。在湘财证券,汪静波与众不同的举措是避开机构大客户,开拓了当时被人忽视的个人客户市场,成功发行了针对散户的基金,创造了诸多行业第一。

她也有一套自己的财富观,她说首先是心灵丰富,不能“穷得只剩下钱,那样的人生很悲惨”。开始创业的汪静波带着这种财富观,去拜访了老客户何伯权。何伯权是乐百氏的创始人,将乐百氏卖了后,成了中国早期的本土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这个世俗意义的亿万富翁也恰恰跟汪静波一样,重视心灵远甚于物质,他成了诺亚的天使投资人。汪静波将年长的何伯权奉为自己的心灵导师,而不仅仅是一位股东。“我跟何总平时交流比较多的是精神层面,他很关注你心灵的成熟,也很鼓励你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取得平衡。”汪静波向《绿公司》杂志讲述道。有一次,何伯权在台湾发现了一本有关苏茜•韦尔奇(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的妻子)的书,里面提到“10-10-10”的决策学:当下十分钟,十个月后,十年后。何伯权买下这本书,送给了汪静波。汪静波读后,非常认可,立刻将这变成诺亚的决策工具。

“10-10-10”,也有点心灵拷问的意味。财富管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行业也有些乱,很多人还停留在“拼命追求更多钱”的无视客户风险和道德底线的贪婪阶段。诺亚在这个行当做的是渠道角色。汪静波目睹很多从业人员,把获得更多的佣金和手续费作为唯一目标,并为此不择手段。“第一个十,是当下的十分钟,你觉得这个决策对你有益还是有害?有时候这很挣扎,因为当下十分钟有规模,有量化,有业绩。第二个十是未来十个月,你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项目,你是应该做还是不做?第三个十是十年之后,你站在十年那个点上,回过头来看,你是对的还是错的?”汪静波向我们解释道,“人还是社会动物,你总是会对别人的眼光,或被当下的一些事情困扰住。但是,你放长远,从‘10-10-10’角度看问题,就很轻松了。”在“10-10-10”的指引下,诺亚坚决不做短期能获利、长期却会损害诺亚品牌和有违道德底线的事儿。

“我们看任何一个产品,都支持全面品质管理。用牛肉来打比方的话,我们会去看这个牛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谁?在哪里被屠宰的?有没有瘦肉精,有没有被注水?所有产品,我们都要到现场去看。”诺亚努力保证自己推荐的产品都是安全放心的。汪静波跟我们说了一个诺亚是如何捍卫底线的故事。有一次,诺亚做的资产配置方案已经得到客户。但是,诺亚在进一步尽职调查时,发现有些产品还是有违诺亚的价值观,于是立即叫停。叫停后,“客户有压力,理财师也很压力。但是我觉得,做这个行业,你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心。我不能保证,我们的产品百分之百都赚钱,但是,我必须保证诺亚的职业态度和认真的精神是百分之百的”,汪静波说道。《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前社长刘东华说的“先问是非,再问成败”的观点,汪静波非常欣赏,她也这么要求自己。

诺亚竞争力之一是参与产品的前端设计。它的盈利模式是向产品供应商收费,不向个人客户收费。她的口头禅是,寻找“对市场都有敬畏之心,认同我们观点的人”。汪静波会教育员工理解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客户组合。对那些有很多资产,却依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客户,诺亚会这么建议:“你已经很有钱了,最重要的是,不要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钱,去赚那些对你不重要的钱。”

诺亚的这些理财理念也得到红杉中国基金合伙人沈南鹏的赏识,并得到红杉的投资。2010年11月10日,诺亚在美国纽交所挂牌。挂牌那天,汪静波和公司的高管,以及她生命中的几个贵人:沈南鹏、何伯权和章嘉玉均参加了敲钟仪式。从美国回到香港后,沈南鹏在微博上如此写道,“在诺亚的纽交所上市仪式上,汪总和其他几个共同创始人拥抱在一起,流泪了,感人的一幕,创业艰辛,成功来之不易。这比当天股票涨多少更让我印象深刻。”

沈南鹏对汪静波的评价是:“以柔克刚,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创业初期,汪静波自我描述是一个“技术官僚”,就是懂专业,懂业务。汪静波的市场感觉很不错,也喜欢设计产品。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她逐步放手将这些事交给同事做。身为CEO,她重点抓的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共识’出业绩,比没有业绩更加可怕”,她说道。为此,诺亚的团队每年会有数次集体参加有关心灵成长的培训课程。这也是受她的心灵导师何伯权的影响。

何伯权从1997年起就开始接受各种心理培训。诺亚的团队还会和何伯权一起讨论哪些课程比较好,都学到了什么。“培训是一个投资,无知是最昂贵的,我们希望高管团队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样在一起才走得长,碰到挫折,大家才可以坐下来商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因为利益走到一起。”汪静波还说:“我们希望诺亚的理财师是高尚、富有、快乐,只有在心灵层面上对自己有高度要求的人,才能真正在这个行业服务高端客户。”

创业6年来,汪静波发现,能理解和接受诺亚理财观念的客户已经越来越多。她几次跟我们提到了温州人。“他们很勇敢、吃苦耐劳,他们非常愿意学习和改变自我,他们不断自我反思,快速跟上社会的变化。”汪静波说道,“从客户中,我可以学到很多。”

除了从人和事上学结,汪静波也很注重从书本中学习,她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书,也鼓励员工看书。不仅如此,诺亚还成立了诺亚漂流图书馆。诺亚每个月会给客户推荐好书。也请客户捐出自认为不错的书,写上读后感,把书传给其他的客户阅读。现在诺亚已经有了四五千本书。“我们希望诺亚的客户是爱读书,不断在学习的客户,能彼此分享知识。”汪静波说道。她还透露,这些书,将捐赠给一个公益组织,并最终到农民工子弟手中。相当一部分书,有关心灵成长,比如《宽恕就是爱》、《转逆境为喜悦》等等。

事业不止,修炼不止。最近,汪静波面临一个新的修炼。“管理永无止尽,你攀登一个高峰,还有另外一个高峰,永远都有一个新的高度在等着你。”何伯权老师跟汪静波分享道:“做管理,最大的挑战是过去,公司20个人,50个人你都认识,现在公司可能有1000人了,很多人你都不认识,你的沟通,你的理念怎么传导到神经末梢?有时候你就会很痛苦。”汪静波相信,自己会迈过这个坎,那时候,自己的心灵就又提升了。

最后,回答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汪静波怎么面对那个离职的员工?汪静波说道:“让子弹飞一会儿吧。你心灵越来越成熟,就懂得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上一篇:我们别无选择 下一篇:一本泄露“天机”的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