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四课时教学分析

时间:2022-10-24 09:23:30

《鸿门宴》第四课时教学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中两个主人公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析,探讨新时期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鸿门宴》 性格特征 价值观

《鸿门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对文章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兴趣极为浓厚,大部分学生认为项羽是他们心目中的无冕英雄――重情重义、用兵如神。刘邦虽是实际上的成功者,但学生对其评价不高,认为他――多谋奸诈、圆滑奸诈。按正常的流程来说,这篇文章就讲解结束了,但学生的讨论并没有因下课而结束,争论声此起彼伏,成王败寇,难道只有心狠手辣、忘恩负义才能成功吗?

回到办公室,回想下课学生激烈讨论的那一幕,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学生的思维被调动,热烈参与,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应该提倡的。但这种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场面又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以成功为评判标准的尺度下,是应该赞赏项羽还是刘邦?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塑造、价值观构建的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学教育不可忽略的一课,整理思路后,便有了《鸿门宴》的第四课时。

上课开始后,针对上一节课的现象,我抛出了问题――项羽为何失败?刘邦为何成功?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得出一致结论:刘邦的成功不在于他的心狠手辣,而是利用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现整理记录如下:

1.师心自用――善于用人。

太史公司马迁曾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孤傲自负,不善用人。刘邦登帝总结原因时,也曾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这“汉初三杰”之中的武将韩信,文臣子房张良,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却都离他而去投奔了刘邦。

其后,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把陈平推给了刘邦;英布本来是项羽属下;张耳是项羽盟友,这些人后来成为刘邦取得天下的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刘邦在用人上则表现得更加成熟,总体上对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善于使用人才,任人唯贤,论功行赏,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均大胆使用。

学者王铭认为项刘人才观不同,“刘邦能虚己听人,项羽则刚愎自用;刘邦放手用人,项羽信谗多疑”。项羽用人以亲以尊,形成亲亲尊尊的人才观;刘邦用人以实以贤,形成尚贤任能的人才观。不可否认的是,刘邦的善纳人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他取得胜利的法宝。

2.气量狭小――豁达大度。

项羽气量狭窄,集中体现在他的封赏方面,有功不赏,有过必寻。刘邦能放手用人,赏不移时,刘邦定天下后,探讨楚败汉兴的原因,高起、王陵言:“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刘邦的豁达大度还体现在能知错就改,如西过高阳,监门郦食其求见时,见“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不拜,长揖,且说“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座。郦食其本是小小的城门卫,素来“慢而侮人”的刘邦对他的慢待亦属正常,但郦食其的一番扣住刘邦心底的话,立刻起身、提衣服、道歉,改正过错。

3.仁而爱人、凶狠残暴――心狠手辣、安抚人心。

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对比,两个主人公都体现出性格中的矛盾处。《史记・项羽本纪》载: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羹。”这一句话引出了项羽心中的仁义之心,而刘邦却很淡然地说道:我的父亲即是你的父亲。项羽的仁义一直是其性格的最大魅力,无论是“情义”还是“道义”,他的失败都深深让我们痛惜,他的“义”实则是对敌人的义,是对自己的不义,因为对于刘邦而言,以兄弟相称只是逢场作戏罢了,但项羽未能看得明白透彻,让狡猾的刘邦钻了空子。

刘邦引兵西进先于项羽进入秦中,采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一系列措施尽收人心,而项羽,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火烧秦宫,三月不灭的大火已烧尽人心。项羽虽能“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爱惜士子,但失了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三喜”“一恐”中,项羽由于残暴的性格已使后来的失败初露端倪。

项羽已远去,但他的失败却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他是叱咤沙场的英雄,本可以成就一番伟业,却由于性格上的缺陷而自刎身亡。这时,学生已经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我便顺势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成功呢?学生陷入思考,一番讨论之后,结论如下:

1.充分认识自己,扬长避短。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能充分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客观看待、了解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一个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明智、越有力。客观认清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无论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还是“以人为镜”的参照他人,才更可能发掘长处,避开短处,取得成功。

2.不断反思,完善性格。

性格从主观上来讲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但从客观上来讲跟后天成长的环境因素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性格。很多时候,性格无法改变,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出现时,我们感受到无能为力,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就束手无策、缴械投降。成功之道在于取长补短,这里的取长补短其实就是性格上的互补。将别人身上好的人格特点汲取过来弥补自己身上的不足。人总是一个逐渐蜕变的过程,只有不断吸取,才能获得成功。会思考的人、经常思考的人不断取长补短才是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这里的思考,绝大部分还是对自己性格的思考。只有不断优化性格,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史记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第2版).

[2]王铭.楚汉战争与刘邦、项羽用人.苏州大学学报,1986(3).

[3]朱自清.散文集〈背影〉序.文学周报,1928(345).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学分制的施行对英语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