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08:41:09

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 2012年12月24日,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其中“领导课程教学”是校长六大专业领域之一。充分理解课程教学的意义,了解课程设置内容,追求教育本来的意义,引领并规范教师专业成长,重视优秀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建,并最终将学业成绩质量测评用于诊断,完成“提高质量”这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课程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质量

领导课程教学,是校长按照国家的素质教育要求和课程政策,设置课程并领导实施的专业职责。其专业目标在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时展,校长在领导课程教学上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一、理解课程教学的意义

作为提供国民基本教育的中小学,其职能是提高未来国民的思想品德与文化科学素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最根本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确保学校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施,确保教育质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而其中“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对具体学校而言,达到这一学校组织目标的主渠道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

二、了解课程设置的内容

课程设置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课程类型。其中尤其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标准”中提到(28)“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现实当中这种“挤占”现象更容易出现在中学;实际上“随意增加”也是不对的,而“增加”的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小学。坚持课程设置按标准执行的同时,开展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一小时、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合这个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们始终认为:全面实施国家规定的课程,不因特色的建设、活动的安排就随意增删课程是根本,应坚守。

三、追寻教育本来的真义

日常工作中,教师总是被繁杂琐屑的事情搞得忘了教育本身的价值与意义,要常引领教师追问,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通过教学我们要实现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许多教师很少或者从来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似乎教师就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反复机械地操练题目,让其成为“知道分子”就完成教学任务。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这种滞后的思维惯性是非常可怕的。在教研活动中,在教师大会中,我们常会进行“务虚”内容,引领教师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只有重视价值思考,才能看到事情背后的意义,才能减少迷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关乎对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影响我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辨别、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及教学行为的选择,摆脱更多“功利性”追求,必定更接近教育本来的真义。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课程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专业发展让教师对教育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准确把握,让教师拥有专业价值和专业尊严,使其能强化操作能力,正因为专业化分工的缘故,教师个人能力运用范围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内,派生出各种问题,如个体的职业视野褊狭,难以形成共同的组织愿景,团队精神不足,沟通与合作行为欠缺,等等。校长专业管理能力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打造学校的专业团队,用团队精神协调教学行为,培养教师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及行为习惯,消除专业化限制带来的隔阂、摩擦与冲突,促进课程教学良性发展。校长应是教师发展的组织者与支持者,重要的是怎样适时选择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管理方式与策略,营造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的合作氛围。如建立制度化多种协商与沟通机制,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行为,营造和谐共进的工作环境,建立并施行严格的推优、评奖制度与操作程序,引领并规范在尊重与欣赏前提下的竞争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制定《绩效奖励方案》鼓励多劳多得,优质多得,落实《课堂教学十项要求》规范课堂常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客观反映教师的业绩与奖惩情况,完善工会、教代会的制度与活动等,总的来说就是使利益的获得“制度化”、“公开化”、“显性化”,规避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不良因素,让教师的良性专业化成长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重视优秀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建

随着时展,课程不断改革,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以及两者的互动变迁,中小学校长必须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同时研究和借鉴其他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清晰同行在这方面具有的新理念,采取的教学措施,取得的新进展,并根据自己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育教学理念,甄别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选择达成课程质量标准的合理策略,有效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如今“洋思模式”、“讲学稿”、“小组合作学习”等许多教学模式“横行”初中课堂,是不是依葫芦画瓢呢?我们需要结合本地区教育特点、本学校情况理性思考。我们鼓励优秀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创建,但坚持严抓常态课管理的过程,牢牢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明确提出“实备、精讲、勤练、细批、严考、真评”的总体要求,认真检查各要点的实施情况,努力消除教学常规管理死角。

六、将学业成绩的质量测评用于诊断

现在好像一谈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违反素质教育的要义,好像素质教育就不能讲分数,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有所偏颇的。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卸包袱、学生松了劲的现象,作业减少了,考试不考了,都打着搞素质教育的旗号,要给学生彻底减负。这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减负永远是和高效、提质联系在一起的。专家们指出,搞“满堂灌”、题海战术绝对不是素质教育,但降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要求,放任自流同样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扔掉考试。但现在许多学业测评只是满足于把分数测出来并对学生进行排队,学生考完就终结,过后便放弃,如此态势实际上是对考试的异化,对学习的异化。学生的学业质量应用于诊断,因此考后要有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应对这个成绩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用于诊断与改进。前段时间顺德区开展的初一基线测试与增值评价,就是从功利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转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语文、数学、英语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对学生背景进行了分析,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与主要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使各自学校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努力坚持的情况、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调整课堂教学及课后辅导、培优扶困、评价反馈等,争取获得更大的教学收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课程教学的思考尚浅,课程教学的本身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探究,如:如何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魏志春,高耀明.中小学校长专业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成尚荣.教师专业发展应有大视野与大格局.中小学管理,2013.12.

上一篇:浅析中学生网络迷恋成因 下一篇:与学生沟通应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