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点攻略三要素

时间:2022-10-24 08:30:08

如果进一步把范围缩小,只考虑鱼类活动区域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上述条件中归纳出三个最重要的矶钓钓点类型,即白沫带、暗礁、潮目区。这三种环境各有特点,鱼群和钓组在不同情况下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下面就逐项讨论这些问题。

白沫区的成因: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了大片白泡沫。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所谓的表层到底是什么概念?这就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形态了。通常情况下,浪越大,海岸越陡峭。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深度也就越大。

潜过水的人都知道,从水下看白沫区是略呈半碗形的:越靠近岩壁处的小气泡被海水反冲带就会越深,但因为空气的比重远比海水小,这些气泡会不断翻腾着浮向海面,所以离岸壁越远的地方泡沫影响深度就越浅。

暗礁区在海底,形态各异,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又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当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挡而从小沟隙中穿过时)。惟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暗礁,也就是靠近海底的范围。这里是鱼群最常聚集的地方,鱼群在这里觅食、休憩、繁殖和躲避敌害。当然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钓点。

潮目区是由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水域。它多发生在海洋的中表层,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的距离了。

有些钓场的潮目就在岸边,有些却远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的潮目相当明显,诱饵和钓组漂到那边就会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又十分微弱,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更麻烦的是,潮目这玩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水转换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消失。

白沫区对于鱼类来说,除了有海浪冲刷岸壁所带下来的食物外,还能提供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大片白泡沫会阻挡空中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跑到这里来找东西吃,有些眼力好的鱼儿如白毛。甚至会直接冲到礁边抢食。白沫区的特征是近岸处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稍却是大股的白泡沫不断翻腾上涌,整个范围内的海水搅动得很剧烈,食物也跟着海水快速漂移。因此鱼儿通常会守候在白泡沫区的下方。一发现食物踪迹就立刻挺进攫取,咬到后再钻回深处享用。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就可把诱饵打在浪脚下。甚至可以直接打在海浪“扑”得到的岩壁上。利用海浪把诱饵带下去,再将钓饵混入诱饵水团中骗鱼上钩。

暗礁区是鱼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干扰后产生变化的所在。在这里,顺着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会被卷到暗礁背后去打转。因此对鱼群来说,“守株待兔”比“主动出击”更省事。对这一特性。钓者要想在这种地方下竿就应掌握水流的搬运力量,将诱饵和钓组同步送入暗礁区内,并驾驭钓饵去寻找鱼群所在。

但如何驾驭钓组寻找鱼踪呢?其实并不困难,因为潮流总是会在暗礁周围和背后形成吸引钓组的水流,而鱼儿为了吃食早就躲在暗礁背后了,所以只要你的钓组抓到了那股水流,也就自然会找到鱼群了。

潮目区是海洋中的天然食物输送带,也是鱼群寻找食物的必然场所之一。白沫区一般都十分贴近岸边、与波浪关系较密切的地方;暗礁区是稍微离开海岸、跟沿岸水流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潮目区则是离岸较远(一般来说)、受外海洋流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

在潮目区,鱼类的觅食策略是介于守株待兔和主动出击之间的。它们通常会先呆在藏匿之处,发现水流把食物带进潮目区后,就会离开隐蔽区冲入“水团”。更有意思的是,如果食物能够持续进入潮目区,它们会长时间留在这里尽情抢食。所以在这类钓点下竿时,钓者必须设法利用潮流将诱饵配送到潮目区。进而把钓组也同步送达该处,以钓取被诱集过来的鱼群。

说到这里,相信有经验的钓友已经可以看出:上述三种场合的下竿对策,其实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诱钓同步”。

有人认为,所谓“诱钓同步”就是指诱饵要和钓组同步。而矶钓钓组的代表就是那枚丹锥浮标,所以便把诱饵往浮标所在处猛打,并且以能够直接命中丹锥为技术高超的象征,为此而沾沾自喜……

其实并不是这样,诱钓同步讲的是钓饵要跟诱饵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机会合。而这“恰当”二字,当然指的就是鱼群受诱饵吸引聚集之处。以及胃口大开争相吃饵之时了。

换句话说,诱饵不是不能直接往丹锥所在位置打,但这么做是有条件限制的:你必须确定当时的流况、浪势、风向以及自己的操控技巧,能够使打到丹锥的诱饵跟下方的钓饵一起运动,并引起周遭鱼儿注意而咬上钓饵,这才是功夫所在。

言归正传,白沫区海水搅动得相当剧烈,同时又有大量向上涌升的气泡时,诱饵的黏性就要高一些、比重也要大一点,并应格外讲究撒诱饵的时机。基本技巧是:必须配合海浪起落,趁浪脚涌到最高点时撇下。这样诱饵才会循一条大致固定的路径直接被退下的海水带向深处。反过来说,假如你在波浪正要撞上岸壁或已经退下去且正在酝酿下一波上冲动作的时候口撒,诱饵必然会被冲得七零八落,如此一来不但难以诱集鱼群,甚至还可能把它们都给诱跑了!

当你觑准时机撒出诱饵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设法让钓饵也跟着那条路径移动,但一个人只有两只手,要同时做好口竿和撒诱饵动作几乎不可能,怎么办?你不妨先将钓组口入水中,暂时提着竿子不让它漂走,然后看浪况打下诱饵,之后再放线使钓饵跟着诱饵一同漂出去。此时需特别小心控竿,避免钓组挂底。

暗礁区的水流状态也相当复杂,如果随便乱打诱饵的话。同样会弄巧成拙。钓者必须先找出一条比较固定的水流――通常是反拨潮或沿岸流,并设法弄清楚在其流动路径上是否有比较好的暗礁结构,若有,就可以利用这条水流来携带诱饵进入暗礁区域,然后诱集鱼群,引它们上钩。

用来对付暗礁区鱼儿的诱饵,比重可稍大些,黏性不要太强。口撒要领是先确定水流速度与诱饵下沉速度的相对关系,而决定口人的位置需接近暗礁区,以免诱饵过早沉到海底或漂过了标点。在口投钓组的时机方面,可根据诱饵被卷入暗礁的时间而定。不过这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暗礁区内本来就是鱼儿等待食物送上门的场所,即使落单的虾(指钩上的钓饵)也能引起目标鱼的觊觎。因此如何掌握暗礁区的吸引水流更显重要。

潮目区海水搅动通常不是很激烈,钓棚也不需要太深,可是因为标点多半离岸边较远,又有潮流不断影响,所以诱饵不必太重、太沉。但黏性要稍强些,否则漂到半路就会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想钓潮目区,撒诱饵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如何让它顺利漂进目标区,其次是如何让这些诱饵发挥集鱼效果。要达到这两个目的,第一,当然是诱饵的化学性质(关系到它能否吸引鱼群)和物理性质(与能否维持到潮目区而不散掉或沉底有关)的讲究,然后是注意撒的位置、时机跟份量。简单来说,你必须先了解潮目所在位置,然后找出最方便运输诱饵进去的那一股水流,再以少量、持续的方式口撒,免得它们散得太开、分布太广,如此 才能顺利达到诱集鱼群的目的。你只需观察钓组在海中的移动状态。就不难掌握潮目在何处、哪股水流能用来携带诱饵了。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同一钓点有若干人在垂钓,大家用的装备、钓组、饵料都差不多,但鱼比较喜欢咬某一两个人的钩子。好像别人的浮标都坏了或钓饵有毒似的……

还有些状况是,当你照自己的意思或别人教你的方法认真垂钓时。往往等了半天都没消息,但就在低头点烟或转身跟别人闲聊的时候,竿子却被水下“大物”猛地拉了下去,然后又因为你没来得及扬竿作合,结果还是啥也没钓到……

这些问题的根本多半跟操竿控线有关。也就是说。恰当的控线才会带来美好收获,不恰当的操控,就只有等运气来决定输赢了。

那什么是恰当的操控呢?就是寻找吸引水流。三种环境下吸引水流的出现,其原因不同、位置不同、对垂钓的影响也不太一样,所以操控方式自然也就各有千秋。

在白沫带,吸引水流主要产生于靠近岸边的区域。这是因为波浪撞上岩石后,大量反冲回去的海水带的惯性与重力的作用。使得钓组在此区域内迅速被压入深处;但同时存在的大量白泡沫(即气泡)却会在稍离开岸边时(也就是惯性与重力的影响减轻时)。开始向上、向外翻腾,因此进入深处的钓组也很快就会被卷出去。

假如白沫区有反拨潮存在的话,你将会发现:这条往外流的海水却不那么明显的向上翻腾,而是持续往外拖出去,所以喜欢使用轻巧钓组且技术够好的钓友,可以从反拨潮形成之处下竿,然后一路驾驭钓组循此途径探寻鱼踪。

技术还没好到那个程度的人怎么办呢?第一,你若能接受轻巧钓组,那么可以在锁定钓位水流下压的范围施钓。操作时竿尖指向水面,将钓组控制在不被气泡扬起的区域内即可,但须小心,避免挂底。第二,如果对轻巧钓组没啥信心,那就干脆用大丹锥加重铅。然后把攻击目标放在白泡沫翻起的区域。靠重铅压深子线,狙击躲在白泡沫下的鱼群。

在暗礁区,主要的吸引力量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水流撞击暗礁后绕行过去的过程中;另一个是水流在暗礁后形成的洄旋带。这两种情况虽略有不同,但却是连续发生的,所以在垂钓时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体,运用同一个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方法是采用恰当的丹锥钓组。顺着反拨潮或沿岸流放入,然后稍微带线保持钓钩在前、浮标在后,等钓组抓到吸引水流的时候,就让它轻轻被吸下去。此时别怕钩子挂底,但仍须适度带住线系。运用竿感受水流的细微变化,并借此掌握鱼咬钩时的动态。有鱼来咬时,你会直接感受到那股震撼的力量,这个时候看不看浮标已经不重要。

一般人比较会有疑问的是:到底吸引水流在哪里?

这一点事实上也不必多虑,因为只要用了下潜阻力足够小、符合流体力学的丹锥,并且水流之中确实有暗礁结构(其实矶钓场上到处都有暗礁),你自然就会知道何谓吸引水流了,怕只怕有些人看到了还以为那是“假鱼讯”。

在潮目区,因为有不同速度或方向的潮流互相干扰、纠结,因此会形成无数略呈回旋状的吸引水流,这种流势不见得会把丹锥吸入水面以下,但肯定能让它呈现不规则的移动(相对于原本一直顺着潮流的漂行而言)。

大多数人面对这种环境时,都以为只有使用大标、重铅,才能确保钓棚深度在自己设定的范围。可是钓棚究竟该设多深才恰当?诱饵漂到潮目区之后,又会把鱼集中到多深的水域去呢?如果你对这两点并不是很确定,那重铅、深钓棚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干脆不要钓太深,因为潮目通常影响的深度也只在中表层而已。配上比重较小的诱饵,钓浅些,上鱼速度会更快!但要注意钓点远时。风的影响比较明显,故应尽量压低竿身以免母线过度受到吹拂。在浮标进入潮目区之后轻轻带线,让钓组充分伸展开来并适度打斜,剩下的就是当鱼讯出现时扬竿作合啦!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自然环境变化万千,原则性的解说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故聪明的钓者应具备灵活运用的头脑,不可墨守成规。日本名人小里哲也曾说:要在同一块外礁上吃一百盒盒饭,才能成为那个钓场的专家。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买一堆盒饭上去狂吞就能打通任督二脉――其中的要义惟“勤”字而已。因此希望大家要有铁杵磨成绣花针的毅力,尽量累积各种经验,久而久之自然会有成就!

上一篇:鱼类的求爱习性 下一篇:从选择一把称手的拟饵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