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论文

时间:2022-10-24 08:20:57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论文

1人才支撑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部门、多业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具体的业务操作部门和人员,还包括各层管理者,同时还需要信息化部门负责正常运转。信息化能够正常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要规范各部门职责和岗位,制定相关人员明确的角色分工和职责定位。彻底解决部门职责不清、工作时相互推诿等问题。只有这样,信息化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模块和工作流程才能找到正确的主要负责和具体操作部门和人员,信息化系统所依托的业务数据才能够正确无误的传递上来。没有及时、准确和一致的数据支撑的信息系统只能是空架子。此外,还要要求各业务部门、人员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转变思想和工作方式,主动使用信息化系统完成工作。信息化原则中强调“应用为王”,系统重在使用。各级部门和人员要抛弃一些抵触情绪,将信息化系统的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系统,并结合实际业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信息化的持续进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人才匮乏现象,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懂技术、重规范、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突出的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企业针对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也在展开人才培养。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调研统计,大多数企业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占68.9%,其中85.7%的企业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其余14.3%企业采用外部培训方式。通过调研发现,6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高校;50.0%的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自行培训;13.7%的企业信息化人员来自中专;21.0%的企业信息化人员由其他单位引进。其中,特级资质企业的专职在岗人数最多,硕士学历职工占比,本科学历职工占比,配置信息化专职人员的项目占比均为最高。可见,企业实施信息系统对信息部门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具有一定要求。特级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开展信息化时间较早,因此,人员配备情况也在企业中表现最好。这些数据表明,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的方式普及信息化知识,有部分企业甚至聘请外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与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

2标准化支撑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3组织体系支撑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体指导、操作和建设信息化的组织非常重要。完整的信息化实施组织应包括三位一体的信息化实施梯队,即企业信息化部门、信息化咨询单位、专业化软件供应商。同时为保证组织之间顺利工作,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信息化部门是企业内部结合落实信息化战略,牵头执行信息化规划并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和协调、运行维护、信息化制度及考评、企业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信息化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度以及CIO的信息化高管岗位的设立,也在一定层面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一般由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分管领导、信息化常设机构以及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小组构成。调查显示,41.5%的企业未设置信息化工作部门;38.8%的企业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部门;19.7%的企业暂由其他部门其职能。可见,越来越的企业加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并设立专职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一些没有设立信息化专职部门的企业也正在加强信息化工作,并由其他部门暂时其职能。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工作部门职能包括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占71.0%;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企业占65.6%;信息化规划(计划)的企业占61.6%;软件采购权的企业占47.1%;组织落实信息化资金的占42.4%;硬件采购权的,占41.7%;有6.2%的企业信息工作部门还包括其他职能,如图2-4-2所示。可见,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占信息部门的大部分工作,并有超过半数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承担了企业信息化规划(计划)制订工作,表明企业信息化部门的权责在逐渐加大,信息化正在与企业战略接轨。

作者:王景

上一篇:社会档案管理养老保险论文 下一篇:棉纺企业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