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需培育课改文化

时间:2022-10-24 07:50:31

课程改革需培育课改文化

摘 要:主要从培育文化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文化不浓的根源,如何培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新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主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来阐述“培育课程改革文化先行”的道理,并对如何建立课改新文化提出建议,呼吁全社会重视对课改文化的培育。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改文化;素质教育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老子的这句话是说天下有形的物质都起源于无形。生活中大量事实也证明:思想、信仰、文化氛围等无形的东西一旦与行动相结合,确实能使人们产生超乎寻常的力量。

目前,我国正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大改革,其改革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对人们教育理念撼动之深前所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在本地区的开展,各种报纸杂志也不遗余力地对新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究、教学方式的变革等进行宣传推广。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孕育这些东西的“土壤”——对“文化”的培育。试问全国数以百万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是真正根据新课程改革来改变自己的教学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曾经私下走访了不少教育专家,也有全国课堂教学比赛的获奖者。他们直率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公开课是一回事,常规课是一回事,你们咋教,我们也是咋教……”我们不能渴求作为教育个体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行动不积极”“表象与实际两张皮”。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土壤”还不具备,是滞后的教育文化使然。

一、教学改革,文化先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中就有这样的话:“观乎人文,大化成天下”,后人认为“人文化成”即为“文化”。在西方“文化”一词就有耕作、培养、发展、尊重之意。可见,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文化”,我国是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国家。例如:我们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我国的高考为什么那么神圣,那么深入人心?是因为我们受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结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海尔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了“首席文化官”的企业。它在短短的16年里把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变成了一个年销售额406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成为亚太地区最具信誉企业。海尔公司在兼并了红星电器公司、莱阳海尔等企业后,最先派去的不是整理财务的官员,而是“首席文化官”。海尔精神在这些企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使这些多年亏损企业在三个月之内扭亏为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用海尔人自己的话来说是他们的企业文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一些慕名而去“取经”的企业把海尔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照搬回去,却仍然没有好的效果。原来海尔人把“用户永远是对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是人才”“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等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强调的是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外来企业复制的只是海尔的毛皮,却无法复制海尔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无形的,它一旦和生活相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作用!

新加坡国民大部分是中国人的后裔,绝大多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新加坡政府因势利导,吸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儒学”。并在其社会中大力提倡。对其社会的治安、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导向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调整作用,对其经济的腾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课改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

下面是摘录一位县级教育部门领导的讲话大纲:

题目:努力贯彻十精神促进教育发展

第一部分:改善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部分:强化教育衔接,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第四部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这位领导的发言在当前极具代表性,文中谈了教育的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鼓励教育创新,加强教育各环节的衔接。都是教育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师资结构放在首位,这都反映了政府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支持。可就是没有创建或哺育适合教育发展的“土壤”——教育文化。我们都把《揠苗助长》的故事当作一个笑话。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揠苗助长”呢!舍弃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土壤,去追求高效率的、彻底的改革,急功近利无异于纸上谈兵,舍本逐末。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只重视“有形”成果,忽视“无形”成果才是导致“课改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

三、如何培育健康的教学改革文化

1.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行政部门要扩大教学改革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一种理解、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公民素质,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努力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相互交融的教育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三个方面的转轨

(1)实现教师文化的转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性人物。“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熟悉的教案周期性地讲授同样的内容。他们教学依靠经验积累,不求专业的提升,只求稳定,从心理深处抵制革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文化的更新,让教师从独立处理教学事务,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单边主义”转变思想走向开放与合作,从墨守成规到开拓创新。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文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文化。

(2)实现学生文化的转轨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合作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对应试教育下“精英主义”“竞争主义”教育文化意识的挑战,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淡化学习的紧张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实现向终身教育的转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进。因此,要坚决摒弃一切围绕考试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各种生活能力。

3.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校园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文化氛围也各不相同。所以,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十分必要。目前,只重视升学率,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所谓“主科”忽略“副科”是当前诸多学校所犯的通病。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一个学校积极开展适合各类学生的活动课,举办各种比赛,开设校本文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开辟出一片绿地,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为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总之,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修修补补,或者改变一种教法、改变一种学法、更换一种教材,都不能把教学改革带入纵深地带。所谓“大音稀声”“大道无形”,课程改革需要文化的哺育,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培育健康的教育文化,教师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颜建军,胡泳.海尔中国造.海南出版社,2002-09-01.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十八中学)

上一篇:《电子技术》教学中学生观察力培养探究 下一篇:新课改教学方法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