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10-24 07:48:18

铜梁县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为进一步把握铜梁县农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对全县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经营大户及企业进行专项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铜梁县农村合作经济统计综合年报,就铜梁县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趋势;建议;重庆铜梁

1基本情况

1.1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铜梁县农村合作经济统计综合年报,2006年底全县已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653 4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993 3亿元,占总收入的9.63%;林业收入0.400 1亿元,占0.55%;牧业收入12.615 5亿元,占17.36%;渔业收入1.238 7亿元,占1.7%;农村工业收入40.220 3亿元,占55.36%;建筑业收入4.516 1亿元,占6.21%;运输业收入3.036 1亿元,占4.18%;商饮业总收入1.973 0亿元,占2.72%;服务业收入0.719 2亿元,占0.99%;其他收入0.753 7亿元,占1.04%。总费用51.816 8亿元,净收入20.836 5亿元。各产业的具体年收入和年支出见表1。

1.2农村收入结构

2006年,全县农业入口67.050 7万人,可分配净收入总额30.103 0亿元。其中:农业净收入20.836 6亿元(其中:种植业4.535 1亿元,畜牧业5.389 0亿元),投资收益642.1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9.202 3亿元。

1.3农村自然资源结构

据调查,全县有农业用地8.297 4万公顷,其中:耕地4.204 0万公顷,园地0.193 2万公顷,林地1.712 2万公顷,水面0.210 7公顷,其他用地1.977 3万公顷。

1.4适度规模农户及农牧企业发展结构

全县共计20.911 4万农户,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农业畜牧业大户及企业有1 347家。按生产规模划分:年产值在5~10万元的有566家,年产值在10~20万元的有422家,年产值在20~50万元的有248家,50万元以上的有111家。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73家,畜牧业1 020家,渔业254家。具体统计见表2、表3。

1.5农业产业结构

将全县农业进一步细化分类,产业结构及排序见表4。

2对农业发展阶段的认识

铜梁县农村现状与全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正在被打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是农业净收入的44.16%,在可分配净收入中所占比例高达30.57%。农民外出务工拓展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自下而上能力得到提高,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改变。在农村结束了茅草房居屋时代,小青瓦房也正在被大量的小楼房取代。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外出使住房和土地等农村资源闲置,为规模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之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应用,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县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畜牧业大户及企业已达1 347家,总规模3亿多元,占农业畜牧业总值的17.3%。

从表1和表4分析,铜梁县畜牧业的年产值和纯收入均超过了传统的种植业,粮猪型农业结构已经被打破,形成了多种产业迅速发展的局面。综合以上列表来看,粮油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但在规模农业统计中却没有踪影,说明粮油产业比较效益低。在农村自然资源不可能增加,人均耕地仅666.7m2左右的现实条件下,仅靠种植粮油作物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符合铜梁县农村实际。解决农村产业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规模农业,实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从统计表来看,铜梁县规模农业产业的产值排序是:水禽、鸡、猪、花卉、渔业、蔬菜、药材、兔、奶牛、茶叶等,这也体现了铜梁县农业的特色和优势。

3存在问题

3.1主导产业不明且区域分散

铜梁县农业产业分布较散,在16个乡镇均有一定数量的规模种养殖大户(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带和集中增长区,全县农业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样样有,什么都不精;产业过于分散,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442家水禽规模户年产值已达1.07亿元,占2006年水禽总产值的23.33%,是2006年畜牧总产值的8.76%,已基本成为铜梁县优势产业,但大部分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下,缺乏“蒙牛”、“伊利”那样的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养鸡年产值为0.67亿元,占2006年养鸡业总产值的25.64%,是2006年畜牧产值的5.52%。规模生猪年产值为0.55亿元,在2006年生猪总产值中的份额为13.04%,是2006年畜牧产值的4.49%。猪和鸡要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化、企业化的产业还有一段路程。对种植业和渔业来说,产业优势就更不明显,其适度规模农户少、产值也不高,单个行业的年产值都在3 000万元以内,总量也还不到1亿,只有花卉、渔业和蔬菜有一定优势,需要进一步搞好规划,相对集中、有重点地发展。

3.2企业数量少产值不高,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

发展产业没有企业,不按市场规律的公司规则运行是不行的。2006年全县登记注册种植养殖企业21家(年产值上1 000万元仅2家),有几个规模企业在建。目前农业畜牧业企业管理粗放,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紧缺,制度不健全,程序不科学,难获预期效益,是现有水平下必须经历的阶段,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带动作用。铜梁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户仅111家,占总规模户数的8.24%,产值占规模农户和企业总值的49.7%。对此务必给与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实现突破性发展,继续支持温氏集团等投资项目做大做强。

3.3农产品专业市场小而少,协会组织纽带桥梁作用不明显

目前,水禽、生猪、渔业等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自然形成的场镇交易规模小,市场影响力和销售半径相当有限。全县有各种协会、专业组织70家,但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是屈指可数,仅班竹渔业协会做了些实事,有相当一部分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电话不通,能接通电话的也是一问三不知,是形式多于内容,根

本谈不上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4对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支持不够

由于部门利益和怕担责任等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的具体支持政策还远远不够,有的难执行,有的根本就是形式。据统计,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5.7亿元,贷款余额28.5亿元。不是企业不需要金融支持,而是程序太多,融资困难重重。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投资收益时间长,农业畜牧业大户融资对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也大,其融资的难度就可想而如了,这就需要调整当前的金融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村的根本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不畅,国土部门规定在农用土地上搞临时建筑屋用于养殖就属于改变土地用途,在办理手续后须每2a交2元/m2的管理费,比租用农民土地的租金还高,这不利于规模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作相应调整。

4建议

4.1建立规模农户(企业)档案,摸清家底

铜梁县水禽、猪、鸡养殖基础较好,尤其是水禽有明显的优势,花卉、渔业和蔬菜也有一定的相对优势。随着遂渝高速公路的通车,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郊区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不可或缺,重庆市区大量农产品需求有着巨大市场潜力,规模农业发展具备诸多机遇。目前,急需要制定规模农户的标准和登记、报表、统计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在乡镇建立规模农户和企业档案,在业务主管部门建立适度规模农户和企业数据库,以便及时了解发展方向和急需要解决的总是形成县乡两级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加大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和对适度规模农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坚持专业化是突破、规模化是前提、业主制是动力的观念。不能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找准区域优势选准市场目标,调整农业品种和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实行专业化生产,制定统一的科学规划,相对集中形成规模。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企业,最现实的选择是增加和发展一批与农产品关系密切的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扶持措施,要像对待工业企业一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扶持培育力度,落实与工业企业一样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乡镇和业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和企业打交道、善于和企业打交道,结合自身实际培植扶持、及时注册组建或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搭建平台,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4.3落实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围绕全县农业畜牧业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农业畜牧业的产业化实施方案或考核办法,将具体的目标、任务量化细化,落实到相关乡镇和部门;签订责任书,做到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4.4千方百计提高村社干部和农民素质

在农村,由于农民知识不足,技术不精,技能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39.4万人,其中初中以下15.7万人,占39.9%;初中文化22.4万人,占56.8%;高中及其以上文化1.3万人,仅占3.3%。高达96.7%的农村劳动力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水平,更谈不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技能,推行农业产业化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有针对性的做好培训工作计划,采取适合农民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

村社干部年龄大、文化低,除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的劳苦生存,就没有更多的技能。他们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在保一方平安、维护乡村稳定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要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肩负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任,必须加快村社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乡镇下派、村社培养、交流或引进等办法,千方百计提高村社干部队伍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好领路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施工浅析 下一篇:影响安徽省淮北大堤加固工程的因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