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上房 第1期

时间:2022-10-24 07:14:57

前些年,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红极一时,大清乾隆皇帝摇身一变,成了英俊的武生;背刀仗剑,抬腿上房,飞檐走壁,横扫群恶,一边还和各样美女纠缠不休。一时,对这部大大离谱、纯属虚构的电视剧褒贬皆有。褒者说,通俗作品不必认真,不就为了找个乐吗?贬者说,编造总要有“度”。要对历史负责,对知识负责。这样会使年轻人误以为乾隆原是个浪荡公子。争论从来不会有结果。再说,人家剧名上明明写着“戏说”嘛。就这么一部“戏说”,还会闹出乱子?

没料到,如今已是“戏说”的天下了。耍刀舞棒的远非乾隆一个。历代君主,东西洋人,老僧老道,村女渔姑,骚人墨客等等,连唐伯虎和纪晓岚也身怀绝技,动辄掀桌子,杀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正史全成野史,正剧全成闹剧,真人全成戏子。

“戏说”一蹿,跑出了电视剧,甚至跑出荧屏。从商家广告到名家讲坛,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民俗事物到文学经典,谁想怎么搞笑谁就怎么干,张口就来,到处“现挂”,如果搞笑还“抓”不住人,还嫌不过瘾,干脆就“恶搞”。戏说对象本身的真实已经没人去关心。戏说者所关心的只是他的过程是否有吸引力。吸引力是戏说的目的。这正是商业文化的特征。

看看如今古装武侠题材的影视吧!不论长篇连续剧,还是大片巨制,绝大部分没有确定的历史朝代,没有确定的地域,自然也就没有特定的地域文化。只有一个抽象的、粗鄙化的“历史”空间,然后就信手胡来了。一群男男女女,本领大得没边,身穿的古装像时装,发型像“朋克”或“披头士”,说话全是现代人的口气。在刻意捏造的蹩脚冲突中,打打杀杀。有趣的是,当这些影视片被一些年轻人恶作剧地恶搞一番之后,影视制作人还真的动起火来。这就怪了,编剧把庄重的历史都“恶搞”了,还在乎人家来恶搞你?

为什么戏说可以随意颠倒历史,糟蹋文化经典,既没人反对,也无力反对?回答应该很清楚:市场霸权。

如今所有文化都在努力市场化。市场是钱说了算,市场需要戏说,谁能说不?

为什么市场需要戏说呢?这很简单,为了新奇,为了搞笑,为了卖点――有了卖点还可以制造流行。这就是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快餐性的。

快餐才销得快,娱乐才好消费。有人谴责商业文化太浅薄。这种指责没道理。商业文化是不追求深刻的,更不能“发人深思”。“发人深思”会造成消费障碍。还有人谴责商业文化不能持久,留不下来。

这话很对呀!人家商业文化从来就不追求传世,只求红极一时。红的时候可以大把捞钱。传世是让后人赚钱,红了可以自己捞钱。

一次,几位女学生对我直言:“我们就是想做超女。”

我问她们:“你们知道超女是一种流行性的文化商品吗?知道商品的市场规律吗?”

这几位可爱又天真的学生不明白我要说什么。我告诉她们:“一般流行商品的规律都是先热销。热销的原因是市场炒作得好,炒作得成功。最成功的炒作可以使商品红遍天下,无人不知。但流行的东西不会总流行。当它被另一种炒作起来的商品取而代之时,便会冷落下来,渐渐陷入低谷,成为滞销。滞销的结果是被市场甩掉,那就该被‘清仓’了。”我还说,“你们可以选择这种商品文化,但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对‘滞销’和‘清仓’要先有心理准备。”

流行文化是一次性的。它们一定是好接受的、好消化的,肤浅的,又是新奇的、刺激的、眼花缭乱的。不该责怪这种文化,商品经济的时代一定要产生商品文化。但一个社会不能全是这种文化,就像生活不能天天是“嘉年华”。不能全是胡编乱造的历史和错乱的时空,全是搞笑与戏说,全是揭秘与猜秘。不能一切全是儿戏。数千年升华出来的文明经典、民族英雄、精神偶像不能随意亵渎,只为一时的取乐。

有人对我说,我们有五千年文化,历史长,人物多,总不会都被戏说了。我摇摇头告诉他,前些天一位南方的业余作者对我说,他们县里已经花钱把能写东西的人请去,叫他们根据县里的各个旅游景点――有古代的也有新造的,编一些离奇好玩的“民间故事”,供县里吸引游客,发展旅游,好把“旅游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

连中华大地上的文化记忆也被戏说了,而且早被旅游市场戏说和胡说了。这不可怕吗?想一想,我们的文化在上个世纪曾经被扫荡、被腰斩,今天再被戏说、被伪造,还能“博大精深”吗?我说的“博大精深”不是在博物馆里,而是在公众自我的文化感觉中。

【原载2006年11月10日《河北日报》】

题图/刘 可

上一篇:狗蛋与毛妮的N次通话 下一篇:梦想未来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