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目标的反思

时间:2022-10-24 07:12:06

对会计目标的反思

会计目标是会计想要达到的某种境地。它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然而,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直至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开始重视对它的研究。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大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至今,人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由于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发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会计的批评与反思,引发了一场“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激烈争论。由于会计目标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每一准则的具体目标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会计的总体目标(或基本目标),因此,重新评价和认识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而言,如何准确地定位我们的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实务的指导以及如何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兹对其进行一点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对会计目标的有关认识

(一)会计目标是一个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会计目标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时间来看,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程度来看,可分为最低目标、中间目标和最高目标;从主次方面看,可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从总分关系来看,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从抽象度来看,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等等。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目标是一个体系:既有最高目标或基本目标,又有每一阶段、每一准则的现实目标或具体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既有主目标,又有次目标。我们现在对会计目标的讨论,比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是对财务会计基本目标或最高目标的讨论。因此,本文对会计目标的讨论也限定在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上。

(二)会计目标的设定原则

会计的发展史表明,会计是服从和服务于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某种需要,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会计作为一门将某一经济活动主体的资金流、物流、人才流汇集成财务信息流的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就必须紧紧围绕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期望会计来干什么?二是会计能做什么?前者是人们利用会计的目的,是人们的主观期望;后者是会计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所具有的和应具有的属性、功能。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目标的设定应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1、面向用户,着眼需求。会计是生产和提供信息的。会计信息,作为会计提供的产品,同任何其他产品一样,必须“适销对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某种需要,否则,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始终围绕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来进行。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必须面向信息使用者,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

2、立足实践,认识自身。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量力而行。因此,设定目标时要对事物自身的现状进行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做到立足实际。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是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并运用一些特有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来对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科学。因此会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局限性。会计不是万能的,会计目标的设定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3、在主观愿望(人们对会计的愿望)和客观实际(会计自身能力)之间求得平衡。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会计的自身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会计目标,必须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必须现实可行,是会计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如果目标定得过高,不但目标没法实现,还会引起会计信息系统的混乱;如果目标定得过低,则会计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在设定会计目标时既要考虑人们的需要,又应充分考虑会计自身的能力,做到满足需要、量力而行,绝不能“好高骛过”、“眼高手低”。

4、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阶段,否则,会计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同时,会计与经济的关系是交互作用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会计目标设定得合理、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目标如果超前或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必将造成经济的混乱,从而阻遏经济的发展。

5、设定的目标要明确。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西方学者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造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可见,目标的设定必须明确、清楚。否则,不但不能给人指明方向,还可能使人“误人歧途”。那么,目标要怎样设定才能明确呢?一般而言,基本目标由于比较抽象而难以量化,但要做到表述清楚、明确易懂、具有指引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目标的设定要做到:表述明确,有可衡量的结果,考虑成本、时间和资源约束等。

二、对现有会计目标理论的评述

会计目标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当前会计目标理论主要有两大流派:“受托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对“受托经营责任观”的评述

1、“受托经营责任观”的主要内容。“受托经营责任观”认为:(1)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2)由于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所以财务报表应以反映经营业绩为重点。(3)随着委托——受托关系研究的深入,受托责任学派对受托责任将行了扩展,将对资源或资产的受托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即受托者不但对资源或资产的所有者要履行受托责任,还要履行对整个社会的受托责任,比如就业、环保、公益等方面的责任。

2、对“受托经营责任观”逻辑的考察。受托责任观的逻辑前提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且委托——受托关系很直接。委托方(资源的拥有者)将资源委托给受托方(资源的经营者)进行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委托方而言,需要对受托方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评价,以决定是继续聘用当前的受托方还是解雇受托方而另请高明或者对委托方的报酬进行调整;对受托方而言,有义务和动机向委托方报告其经营情况,以证明其自身的价值(即证明自己是“物有所值”的)或者在下一轮的谈判中获得更好的价格,甚至打造另谋高就的资本。委托方了解经营情况,需要运作一定的手段,获取受托方经营情况的各种信息;受托方要报告其经营情况,也需要运用一定手段,通过一定的载体将经营情况的各种信息转递给委托方。也就是说,委托方评价受托责任,受托方解除受托责任,需要一定的手段或工具。会计正是这种手段和工具。会计通过资产负债表、收益表以及现金流量表,提供资产运用情况、经营业绩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3、对“受托责任观”的评价。“受托责任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受托责任观”既注重人们利用会计的目的,即用来评价和解除受托责任,又认识到会计在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中的作用,较好地做到了立足会计自身实际,来满足受托方和受托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受托责任观”比较明确、简单,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指引性。

但是,“受托责任观”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受托责任观”没有全面地反映客观经济现实,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受托责任观”的逻辑前提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且两者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委托——受托关系。而现实经济生活中,既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企业,又存在非直接委托——受托关系的情况。如证券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直接的委托关系变得模糊,众多投资者关注的是投资的风险与收益,而不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他们不再选择“用手投票”,而是选择“用脚投票”。尤其是潜在的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根本就不存在财产所有权上的受托责任关系。其次,没有很好地着眼需求,只注重资源委托者的信息需求,而忽视了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尽管“受托责任”学派对责任进行了扩展,但会计并不单是为了评价和解除各种责任服务,其功能也并非只在于此。

(二)对“决策有用观”的评述

1、“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1辑》将会计目标表述为:(1)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2)提供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及其来自销售、偿付、到期汇券或贷款等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3)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4)提供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他的企业资源时是怎样履行他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2、对“决策有用观”逻辑的考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快速流动,直接的委托关系变得模糊,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收益,其不再选择“用手投票”,而是选择“用脚股票”。根据经济学原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分为消费、储蓄、投资,他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者进行投资,是放弃当前的消费,以获取未来更多的现金流从而更好地消费。因此,投资者作出或购或售或持有的决策之前,需要评估一笔投资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即需要预测该笔投资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在股票市场,一笔投资的未来收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股利和股票价差。股利主要取决于公司的利润和股利分配政策。由于很多公司很少分配现金股利,因此,一笔投资的未来收益主要取决于股票买卖价差。因而,预测股票未来的价格显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影响未来股价的因素很多,包括投资者的心理、管理层的能力与诚信、企业的发展前景与核心竞争力、企业资产现状和获利能力等。所有这些因素,归根于一点,就是企业未来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因此,投资者需要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未来产生现金流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会计作为一门将某一经济活动主体的资金流、物流、人才流汇集成财务信息流的科学,责无旁贷地要尽可能提供各种财务信息,使投资者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3、对“决策有用观”的评价。“决策有用观”是对“受托责任观”的继承和扬弃。因此,相对“受托责任观”而言,是一个进步。首先,其对客观经济现实的认识更全面,充分考虑到了非直接委托——受托关系的存在。其次,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认识更清楚,强调会计信息不但为资源的委托者、受托者服务,而且要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再次,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来看,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受托责任观”的内容,是对“受托责任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但是,“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有不同的要求。同时,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必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不同的评价,正如fasb所言,“说到底,什么会计信息是有用的,要由每一个决策者来判断”。因此,“有用”是一个抽象的、主观的、模糊的概念。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晰。因此,“决策有用观”可操作性低。其次,对会计职能、作用的认识不清楚、不全面。(1)“决策有用观”有时混淆了“有助于预测未来的信息”与“预测未来的信息”的界限,试图使会计提供未来信息。须知会计是反映性的,提供的不是未来信息,只能是历史信息。著名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是反映经济现实信息的方法。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是关于,某个企业经济资源、义务及其变动情况的财务信息,是一个持续的历史信息。财务会计只能通过提供持续的历史信息,从而揭示出某些规律,做到让“历史告诉未来”。同时,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是过去会计信息而非未来会计信息。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经典之作《证券分析》中明确指出:“分析所关心的应该是有事实支撑的价值,而不是主要以预测为基础的价值。分析家也必须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不是希望从预测中获利,而是防止因这些变化遭受的损失。总之,分析家将未来发展看作是一种自己的结论所必须面对的风险因素,而不是他的分析依据的来源。”(2)提供有助于决策信息只是会计职能的一个方面,会计还具有控制职能。如贷款人作出贷款的决策后,需要关注贷款的回收情况。尽管通过对控制的过程或结果的考察有利于进一步决策或者改进决策,但决策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执行、控制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不能只抓其一点而不及其余。

三、会计目标的重建

通过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评述,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已经不符合会计所面临的客观经济环境,而“决策有用观”尽管相对受托责任观是一个巨大进步,并已经居于主流地位,但仍存在很多的缺陷,不尽如人意。那么,有没有一个比其更为理想的会计目标呢?或者说,会计目标到底应该如何设定比较得当呢?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会计的作用、功能、角色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下面,笔者拟从这些方面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哪些,需要利用会计信息来做什么,他们需要哪些会计信息,如何协调种种不同的需求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个体投资者、证券分析师、银行等贷款人、供应商、经营管理当局、政府等。以上市公司为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如下:

(1)控股股东。在委托经营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作为企业资产的最大所有者,其最关心的是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控股股东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确定资产是否得以保值增值;二是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决定对其是否继续聘用。

(2)投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其投资股市的目的不是为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而是为了“利益均沾”,共享收益。由于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极强的逐利性,其“只同甘,不共苦”的本性,使他们只关心买卖股票的风险和收益。买卖股票的收益由股票价差和所得股利组成。由于股票价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而现金股利的分配更是取决于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多少,因此,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理性的投资者需要会计信息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从而作出或买或卖或持有的决策。

(3)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等信息中介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由于散户投资者受知识、专业、能力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投资决策很多是依靠证券分析师的建议作出的,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就转移给了证券分析师队伍。因此,散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间接的需求,真正直接有效的需求由证券分析师队伍所取代。证券分析师需要会计信息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从而为其客户作出或买或卖或持有的决策提供正确的建议。

(4)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目的一是了解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解除受托责任、获取自身利益的需要。由于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除财务会计信息外,还有管理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等诸多手段,因此,其对会计信息需求的目的主要是解除受托责任、获取自身利益。

(5)银行等贷款人及供应商。银行等贷款人及关注的是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其需要了解贷款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以及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据此作出贷与不贷、以什么样的价格贷(即确定贷款的价格)的信贷决策;同时,为了防止呆账、坏账的发生,需要及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以防范、减少贷款风险。供应商主要关注货款能否及时收回,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与银行及贷款人相似。

(6)政府及其管理机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表现在一是征税。尽管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但财务会计信息仍是其征税的基础,因为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调整而得来的。二是政府协定。政府需要会计信息来确定公用事业企业的产品价格。三是行政干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需要会计信息来作出宏观决策,需要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来引导资源的流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效益、维护公平。

2、如何协调种种不同的需求。面对种种不同的需求,能否有效地协调统一,如何协调统一,理性的选择是寻找其共性的、基本的需求,也就是说寻找需求的交集。通过对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群体的分析,从需求内容看,都需要反映企业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来看,需要真实的、可比的、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

(二)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功能、地位

会计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认为:首先,会计是一门经济技术手段。人们从事经济活动,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为此,需要核算成本,比较各种投资方案,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需要对决策后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收益目标的实现。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方法,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经过必要的计算、分析、综合,并最终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来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有助于经济活动主体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对决策后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因此,会计是一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技术手段。其次,会计具有协调人们经济利益的功能。两权分离后,财务会计承担了双重角色:一方面,会计要为所有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评价经营者是否真实地履行其责任服务;另一方面,会计要为经营者解除受托责任服务。尽管财务会计内置于企业,但其所承担的双重角色要求其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正是由于其内置于企业,才诞生出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来验证企业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随着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会计信息不但成为评价经营者业绩的标准和经营者受托责任解除的手段,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依据,与其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休戚相关。同时,会计信息指导资源的流向,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正因为财务会计信息的这些功能,才有了准则制定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才有了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越来越多的介入。近来,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的出台,说明当前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生产、提供的介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会计准则制定权之争是利益之争(冯淑萍,2003)。会计信息的背后,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而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由于利益相关者自利的本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容易出现个别或部分利益相关者利用其信息优势,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有效地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这正是会计社会性的一面,也是“决策有用观”所忽视的会计的另一重要功能。

(三)笔者的会计目标观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会计信息使用者既需要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来优化决策、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又需要反映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来监督决策后的情况。会计既具有技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客观、公正的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社会性的一面。而“决策有用观”只注重会计的决策功能而忽略了会计的监督功能,只注重会计技术性的一面而忽略会计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作为会计目标是不适当的。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基于此,笔者认为,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交易、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因为(1)如实反映企业情况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进而有助于决策,而过于强调决策有用会使会计失去自我。(2)如实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信息有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利益相关者监督决策后企业情况需要如实反映企业情况的会计信息。(3)如实反映的会计信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能充分发挥好会计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的职能。“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供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影响的信息;提供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他的企业资源时是怎样履行他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四、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市场取向的过程,也是向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以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更是首当其冲。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深受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争。由于受托责任未能反映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且“决策有用观”实际包含了“受托责任观”的主要内容并日益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决策有用观”逐渐被我国会计界所接受。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国际化和国情化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我国会计所面临的特殊环境,特别是近年美国接二连三发生的会计丑闻,使人们对西方会计的崇拜逐渐打破,更清醒地认识到走自己道路的重要性。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反思我国会计体系,重新思考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冯淑萍教授近期指出:“财务报告的决策作用在我国较难体现”。既然财务报告的决策作用难以体现,那我国的会计目标还要不要定位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要,为什么?如果不要,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对我国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认识和分析。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最多,也是我国很多特殊会计事件、会计问题产生的根源,其使用者群体最有代表性,因此,笔者仍以上市公司为例。

(一)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信息需求

1、控股股东的特性。国家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但“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有股东的具体代表是政府及其机构,现在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机构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因此,控股股东应该是国资委。但实际上,由于国有资产的委托链相当复杂(人民委托给国家,国家委托给政府,政府委托给国资委,国资委委托给国有企业集团的经营者,企业集团的经营者再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委托给上市公司的经营者),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容易“缺位”,导致上市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模糊,国有企业集团的经营者往往成为上市公司事实上的控股股东。

2、控股股东的信息需求。从理论上分析,为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不管控股股东具体由谁来担当,都需要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但实际经济生活中,可能由于委托链过长,而不同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且对他们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而导致其对真实会计信息需求的动力不是很足。相反,可能在巨大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诱惑下而出现合谋,产生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国有企业集团经营者为例,一方面他需要对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被考核、评价的对象,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是其经营业绩的一大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在同一条船上,利益完全一致,其对真实损益会计信息的需求动力就不会很足;相反,由于在我国股市发行新股和配股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他们可能“同舟共济”,合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二)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队伍及其信息需求

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队伍是会计信息强大的需求者,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队伍刚刚起步,起步过程中还伴随很多不和谐的声音。

首先,我国股市的特殊性使其对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需求不大。众所周知,我国股市的“政策市”明显,政策往往是市场好坏的风向标,广大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领悟政府决策的意图与规律来进行投资者决策的。同时,股价的正常形成机制被扭曲——股价不是由上市公司的业绩和价值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任何一个影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因素,必然影响股价的涨跌。

其次,由于市场不规范,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基金、国有企业、私募基金,操纵股价,操纵市场,获取巨额非法利润。尽管随着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引进,市场的不断规范,我们有理由相信,机构投资者将难以靠投机取巧、短期炒作来获取巨额利润,将越来越需要会计信息来作出或买或卖或持有的决策。但屡屡发生的机构参与投机炒作的事件说明我们仍不能忽视这个现实。

如同机构投资者队伍一样,我们的证券分析师队伍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健康发展起来。证券分析师队伍的“雏形”——股评家们充当的是机构炒作的帮凶,其对真正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还不强烈。

(三)散户投资者及其信息需求

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散户占绝大多数,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股市的政策性太强、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可信,他们买卖股票主要是靠分析政策、跟市而很少依靠会计信息。有研究表明,散户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普遍存在“出售效应”、“博傻效应”和“羊群效应”等现象。因此,其难以形成对会计信息的真正有效需求。

(四)政府及其信息需求

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定位模糊,角色多重。我国政府有三重身份:税收的征管者、社会经济职能的管理者、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而政府则是由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组成。因此,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上也表现出种种冲突和碰撞。政府作为税收征管者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确保应收尽收,以有足够的财力履行其各种职能。作为社会经济职能的管理者,需要客观、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以使社会资源能优化配置,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协调,从而促进效益、维护公平。作为所有者,则有可能利用各种优势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政府的多重身份,使得政府行为矛盾地交织在一起。从理论上看,其国富民强的目标应该通过社会经济职能的管理来实现。但现实生活中,资源配置的要求可能敌不过恶意圈钱的欲望,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出于自身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考虑。以地方政府为例:在我国,由于上市仍是一种资源,而上市公司数量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活力指数”,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和升迁以及个人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量的报道显示,在“争”、“保”上市公司资格的过程中,总是活跃着政府的身影。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助”,任何一个亏损或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是无法通过事先设定的公司上市标准的;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助”,任何一个亏损或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也是无法增发新股和保留住上市资格的。事实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成为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怂恿者和庇护者,更有甚者,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包装和造假,成为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五)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如实反映”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支对客观、公正、真实财务信息的强大需求队伍,相反,却有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和需求的土壤。那么,我们的市场是否需要虚假信息,会计信息直接有效需求是否就是虚假会计信息呢?回答是否定的,市场需要的是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并非虚假会计信息,只是目前市场还缺乏辨别虚假会计信息的能力。即使存在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那也只是个别人、个别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利己的畸形需求,不利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同社会对的需求一样,是我们必须坚决加以铲除的。但这正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为了市场经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会计更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提供客观、公正、真实的信息。也说明我国会计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有效地协调好各方利益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基于“决策有用观”内在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在我国难以体现、虚假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以及“如实反映”的优点,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首要目标更应该定位为“如实反映”。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2]汤云为:《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美国公司丑闻对会计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3期。

[3]于增彪等:《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4]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的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5]陈毓圭:《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6]张文贤:《会计理论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7]威廉。h.比弗著,薛云奎主译:《财务呈报:会计革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国际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9]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邱巍等译:《证券分析》,海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先治、韩季瀛:《现代财务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浅议 下一篇:网络化会计体系架构及其他